連跌三年,換帥求生!被同行「排擠」的巨頭,被迫放下面子

2023-12-11     金錯刀

德系豪車三巨頭BBA,格局被改寫了。

曾經的德系車老大、老闆和領導們最愛的奧迪,如今風光不再。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在中國,奧迪的銷量出現了連續三年的下滑,在2022年更是直接下滑10%,比奔馳寶馬平均少了10多萬輛。

不光是消費者看不上奧迪,就連德國的同門——奔馳寶馬也不待見他。

11月30日,奔馳和寶馬在4年之後再度「合體」,決定一方出資50%,打造中國「超級充電網絡」。

明面上,是德系豪車強強聯手,對抗中國新能源勢力。

私下裡,其實就是奔馳寶馬不帶奧迪玩。

要知道,論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和市場地位,10年前的奧迪,可是奔馳寶馬的絕對老大,要在當時「BBA」應該寫作「ABB」。

但如今的奧迪,卻難以再現往日榮光,不僅銷量被吊打,存在感也在日薄西山。

幾年間,奧迪究竟怎麼了?

被中國「後生」幹掉,

奧迪面子碎了一地

這幾年的奧迪,可謂命途多舛。

不僅去年銷量被「B+B」吊打,今年8月份,在國內30萬元以上的豪車銷量數據中,甚至被後輩理想拉開了差距,屈居全國第四。

有笑話稱,以後BBA直接改成BBL得了。

奧迪的慘,外人看在眼裡,自己人急在心裡。

奧迪一著急,就選擇給自己來招狠的。

都知道今年電動車行業價格戰打得昏天黑地,但要論放血打折,奧迪才叫一個狠。

官方顯示,奧迪全系車型一直在降價,A6L降價幅度高達9萬左右,Q5L甚至高達10萬。

根據2月份的數據,奧迪的平均成交價格為33.91萬,不僅低於奔馳寶馬,也低於理想和蔚來。

降價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消費者都對20萬不到的奧迪流哈喇子。

奧迪降價,並不是單純地調低售價,連帶著部分車型的配置也一併做了減法。

被奧迪寄予厚望的A7L,就在上市之前就開始降價減配,減掉了LED大燈等各種豪華配置,最終降價幅度高達8萬元左右。

降價減配的優點非常明顯:毛利率直線上升,去年奧迪營收利潤增長了將近40%,正是減配減出來的。

雖然降價求生是車企遇到銷量難題的一貫做法,但是對奧迪來說,降價的成果不好說,但卻讓自己的面子碎了一地。

從2020年開始,奧迪的銷量分別為72.62萬輛、70.13萬輛、63.55萬輛,下滑態勢明顯。

不好買的原因也很簡單:消費者不認你的「豪華」招牌了。

有不少人認為,減配的奧迪失去了以往的逼格,不再坐擁「豪車」的名聲。

而奧迪自己的一系列迷幻操作,更是讓已經崩壞的口碑碎地更加徹底。

去年5月份,奧迪的宣傳片《人生小滿》上線沒幾天,就被爆出一字不差地抄襲某博主的原創。

一時間,奧迪廣告抄襲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就連《人民日報》都下場「錘」了奧迪。

事發後,奧迪立刻下架、道歉、整改三步走,但還是堵不住網友的口誅筆伐。

一個在中國耕耘了將近30多年的頂級豪車品牌,卻在營銷方面犯下這麼低級和惡劣的錯誤,簡直太匪夷所思。

總而言之,奧迪這波迷惑操作,把自己「高端豪車」的濾鏡砸得粉碎,想要再討年輕人歡心,可太難了。

2023年,奧迪CEO杜思曼離職,成為奧迪近幾年頹勢的「背鍋俠」。

但奧迪的病,一時半會還治不好。

30年銷冠,

是怎麼被慢慢拉下神壇的

2014年前的奧迪,在中國汽車市場完全可以橫著走。

當年,奧迪以57萬輛的銷量,蟬聯了第三十年的銷冠寶座,奧迪也成了BBA里率先突破50萬輛大關的品牌。

進入中國市場比較早的奧迪,很早就打通了公務用車這一渠道。

從最早的奧迪100到後來的奧迪A6,可謂是逼格渠道兩手抓,奧迪端穩了鐵飯碗。

但在2015年之後奧迪由盛轉衰,主要原因,莫過於兩點:

1、依賴老本,被風口拋棄。

在2014年,國家推出公務車選購限制,18萬元以上的轎車都無法進行採購。

消息一出,作為「公務車」的奧迪自然就被看衰不少,甚至有國外媒體認為奧迪的銷量將會立減10%。

雖然奧迪針對這一禁令,推出了「減配」版本的A6,但「公車」的招牌還是大打折扣。

奧迪不得不另尋出路,除了傳統的高端、公務用車外,給自己另尋標籤。

但奧迪在年輕化的路上,一直都走得不太順利。

相比於寶馬拿出的Mini,奔馳拿出的Smart系列,奧迪的主力車款仍然是「黑大重」的A6和A4系列等。

而新能源汽車的大行其道,更是給奧迪了致命一擊。

奧迪在2018年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款純電車e-tron,現如今奧迪的電動汽車雖然種類齊全,但是銷量卻異常慘澹。

今年的上半年,奧迪總共在國內出售了12849輛純電車,以微弱劣勢敗給了成立沒幾年的理想。

奧迪不要說重現燃油車榮光了,連蔚小理都打不過。

面對著尷尬局面,奧迪的頂頭上司,大眾集團的CEO奧博穆早就看不下去了。

面對奧迪的頹勢,他直接開噴:「奧迪品牌落後於競爭對手,特別是在電動車領域在中國市場毫無競爭力。」

2、戰略混亂,油電不可兼得。

2021年,奧迪和上汽集團合作成立了上汽奧迪,自此之後,國內的奧迪變成了兩家。

很多車主都對兩個奧迪同時存在的局面感到很迷惑,在車主間,如何區分「南奧迪和北奧迪」也成了買奧迪之前的必修課。

其實,南北奧迪的產品策略和定位都有所不同。

上汽奧迪著重新能源汽車開發,採用的是直銷模式,全面朝新品牌的模式靠攏。

而一汽奧迪掌握著「命根子」燃油車,採用經銷商模式,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個奧迪。

奧迪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一手油車,一手電車,兩不耽誤。

但現實情況卻很打臉:越想兩手抓,越是抓不住。

在此之外,一汽奧迪和一汽大眾又在2021年成立了新的「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公司」,也是專注於新能源汽車。

這樣一來,原本「南電北油」的奧迪局面又被打破,奧迪給消費者的觀感,將會更加割裂。

今年,奧迪為了重塑業績,還推出了「南北合併」的做法,也就是將一汽奧迪的總部遷往杭州,針對南北奧迪進行了渠道整合。

奧迪這種「分了又合」的狀態,對高度內卷的汽車行業來說,無疑是一種內耗。

連勁兒都使不到一起去,如何才能卷出頭?

著急上火的奧迪,

決定刮骨療毒

為了擺脫頹勢,奧迪選擇了「刮骨療毒」。

其實,奧迪很明白自己輸在哪兒了,就是電動化效率太低,跟不上潮流。

而電動化又何談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就拿奧迪的主打電動車款Q5 e-tron來說,有人吐槽它就是「在Q5的殼子裡裝個電機」,跟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相比,不夠智能,也不夠科技。

有業內人士認為「奧迪還在拿做燃油車的思路做電車。」

言下之意,奧迪還是不敢踏出自己的舒適區。

在經過數年的低迷後,奧迪明白了一件事:不徹底改頭換面,很難適應新時代。

2021年,奧迪發布的官方計劃顯示:奧迪將在2026年全面轉型生產電車,不再生產燃油車。

不光如此,奧迪還承諾將公司三分之二的營收用於電動化和數字化的研究。

都知道奧迪想要刮骨療毒,但沒想到奧迪這波堪稱「開號重練」。

今年7月份,有消息稱奧迪將和上汽集團旗下的智己汽車(IM Motors)達成合作,奧迪將直接購買對方的電動車平台。

雖然沒有後續消息,但找中國企業合作,無疑是奧迪「彎道超車」的最好機會。

奧迪明白,在電動車領域嘗試了那麼久,自己的技術短板一時半會無法迅速補齊,找後起之秀「抄作業」,既不丟人,也沒毛病。

一汽奧迪還在中國長春興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也就是前文中的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公司,總投資超過180億,並且能年產15萬輛。

至於奧迪的成果如何,相信市場會給出答案。

但奧迪這刀子突然下這麼狠,這種破釜沉舟的態度,讓人不禁疑惑:為什麼不提前入局呢?

以奧迪的品牌認知和市場地位,想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重塑品牌,如果早上幾年,那將會是「降維打擊」一般地存在。

而如今,消費者已經被特斯拉、比亞迪和蔚小理們教育成熟了,再想入局,難度太高。

其實,奧迪不是不想入局,而是一直在糾結。

從90年代起,奧迪可謂是見證了中國市場的發展、壯大和成熟。

奧迪不僅給中國汽車行業帶來了難能可貴的生產經驗和技術,也帶來了世界頂級的汽車設計。

一汽集團著名的「紅旗吉星」,正是在大量借鑑和模仿奧迪100之後誕生的「平民高級轎車」作品。

此後,奧迪引入A6系列,以及更加平民的A4,更加新潮的跑車TT,每次都能引發國內汽車市場的「地震」。

2010年時,奧迪的影響力還是獨樹一幟,當年Q5上市,有瘋狂的車主為了早一點開上車,還冒險砸碎了4S店的玻璃。

而擁有這檔影響力的奧迪,自然很難放下自己賴以為生的「豪車」標準:寬車距、大排量、優雅的外形和強勁的動力。

但如今,「豪車」的定義已經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

更智能的系統、更舒適的駕駛體驗,在軟實力上內卷,已經成為現在「豪車」的新行規。

是否要放下過去自己一手締造的「豪華概念」,認同新的市場規律,一直都是奧迪糾結的點。

奧迪的Slogan是「突破科技,啟迪蔚來」,但不肯放下「老錢」姿態的奧迪,可談不上什麼「突破和啟迪」。

結語:

2022年,奧迪在中國的銷量高達64萬輛,占據了全球銷量的40%。

中國市場,一向是奧迪戰略中的「主戰場」之一。

如果沒能在中國市場卷贏「蔚小理」們,那別說叫板奔馳寶馬了,能不能保住品牌一貫的地位都是難事。

吃慣了時代紅利的奧迪,能不能扛過這波「劫難」還很難說。

能放下身段向中國車企尋求合作,也證明了奧迪並非一直冥頑不化。

放不下過去的執念,就沒法迎接新風口的衝擊。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ffc19036633f999e1f0083da9c235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