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偷襲珍珠港,在整個二戰中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不僅導致幕後的美國參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且拉開了日本「南下」作戰的序幕,更是顛覆了海軍傳統的巨艦大炮理論,以小的代價換取巨大勝利,從而奠定了航空制勝論的地位。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山本五十六。作為航空制勝論的倡導者,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作為聯合艦隊司令,為確保「南下」策略順利實施,偷襲珍珠港是他的必然之作。然而,該計劃的出台卻並不順利,甚至差點「流產」。
山本為什麼極力實施偷襲珍珠港?
作為早年在美國留學、歷任駐美武官的山本,不僅學習了各國先進的軍事理論,而且逐漸成為航空制勝論的支持者和倡導者,並大力推動日本海軍發展航母和艦載機。就在日本確定「南下」策略的同時,他也積極制定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
首先,自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來,作戰行動基本以陸軍為主,各種榮譽、花環戴在了他們的頭上,而海軍的任務大都是配合和支援,很難有所表現。如今,日本實施「南下」策略,正是海軍官兵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山本豈能錯過。
其次,作為航空制勝論的倡導者,以及致力於發展海軍航空兵的山本,自然遭到傳統勢力的抨擊和反對。他希望通過一次實戰來回懟反對者,並證明航空制勝論的先進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是獲得勝利,還有理念得到認可。
更重要的是,從全局看,日軍南下作戰避免不了與美國正面衝撞,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誰也不能確定美軍的進攻方向。與其盲目挨打、疲於奔命,不如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解決「南下」後患,為日軍爭取半年到一年的安全期。
作為極力反對與美國開戰的山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呢?原因很簡單,「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多年與美國打交道的山本,不僅驚嘆於美國雄厚的綜合國力,而且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無人能及。在他看來,與美國開戰,日本必敗。
然而,作為一名軍人,不能質疑和反對命令,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克服困難完成任務。既然南下作戰已定,那麼採取主動出擊、偷襲的方式,打擊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就是為了達成戰役任務,掌握主動權的戰術行動,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山本制定偷襲珍珠港計劃,不是衝動。
「珍珠港事件」,單從戰術角度看,可以說是航空制勝論的經典戰例。作為該事件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一戰成名,成為二戰中日軍稱得上的戰術家之一。然而,選定珍珠港作為襲擊目標,並不是山本空穴來風,而是他幾十年軍事生涯的積澱。
一是,學習優異、前途無量的山本,以外交官的身份到哈佛大學深造,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讓他十分震撼。同時,他也開始思考,如何在現有條件下,儘量縮小日、美海軍的差距?他認為,剛剛興起的海軍航空兵,是趕超美軍的理想兵種。
他一面發奮讀書,一面閱讀了大量關於海軍的最新著作,其中就包括英國人拜沃特,在美國出版的《太平洋海上霸權》一書,書中描寫了一支日本艦隊偷襲了駐紮在珍珠港的美軍艦隊,同時襲擊了關島和菲律賓,簡直就是20年後的翻版。
二是,美國海軍曾以日本為假想敵進行了一場演習,他們以2艘航母為核心,從西海岸長途奔襲珍珠港,以此檢驗太平洋上最大海軍基地的防禦能力。結果是,毫無準備的珍珠港遭到毀滅性打擊。演習的全部過程,山本進行了認真研究。
更關鍵的一點,航空制勝論已有實戰證明。二戰爆發的第二年,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航母,以損失2架飛機的代價,取得了擊沉、擊傷義大利海軍各類戰艦7艘的驕人戰績,顯示出艦載航空兵的巨大突擊威力,這就是著名的塔蘭托襲擊戰。
這讓山本更加堅定以海軍航空兵,全殲美太平洋艦隊的想法,並認定能大獲成功。他計劃,出動全部重型航母,長途奔襲6000多公里;利用夜色靠近珍珠港,在拂曉時分發動襲擊;各類艦載機全部出動,攻擊順序為:航母、戰列艦、巡洋艦。
可以說,偷襲珍珠港計劃,並不是山本的賭博心態作祟,「一拍腦門兒」決定的事情,而是他在幾十年的軍人生涯中,其腦海里逐漸勾勒出來的。他要掘棄日軍傳統海戰中採取守勢的打法,敢於主動出擊、猛打猛衝,這是他制定計劃的初衷。
然而,山本的偷襲計劃,差點「流產」。
1941年初,隨著德、意、日三國簽署《同盟條約》,日本確定了實施「南下」策略,作為聯合艦隊司令的山本,通過義大利收集塔蘭托戰役的情報,尤其是英軍使用淺水魚雷的資料。因為,他計劃偷襲的珍珠港,一樣只有10幾米的水深。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儘管山本不想與美國開戰,但他還是制定了一份詳細偷襲珍珠港的計劃,簡稱「Z計劃」。這份顛覆日本海軍傳統作戰理念,石破驚天的設想,到底把海軍軍令部「一班大佬們」,驚得目瞪口呆,反對和質疑聲此起彼伏。
首先,實施「Z計劃」成敗的關鍵,在於6000多公里的航線上,近兩個星期的航程中,如何避開其他國家的船隻,以及美國海軍的監視。一旦暴露作戰意圖,偷襲改為強攻,美軍以逸待勞,坐擁本土防禦優勢,聯合艦隊將遭受重大損失。
其次,遠距離作戰,除了重型航母外,大多數配屬戰艦都需要在途中多次加油,而選擇波濤洶湧的北線,海上加油十分困難。更何況,「南下」的核心是儘快奪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航母都去襲擊珍珠港,缺少空中支援,南下作戰怎麼辦?
更麻煩的是,誰都不能保證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始終待在珍珠港。一旦空襲時,對方艦隊不在港內,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況且,珍珠港的水深只有12.3米深,日本並沒有適合的淺水魚雷,單靠炸彈轟炸,很難保證取得預想效果。
最後,軍令部形成結論,「Z計劃」純屬投機行為,成功機率為零,予以駁回。就連聯合艦隊內部也有反對聲,第一航空艦隊司令南雲忠一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該計劃過於冒險,一旦偷襲失敗,艦隊可能遭受沉重打擊,這個責任承擔不了。
面對這麼多的反對者,山本以及少數支持者做著耐心說服工作。他一再強調,憑藉美國龐大的戰爭潛力,一旦與美國開戰並形成長期作戰態勢,日軍必敗無疑;只有先發制人,在開戰之初就使對方徹底毀滅,或許對日本來說還有一線生機。
眼看精心設計的計劃化為泡影,山本乾脆召集200多名將佐,在海軍大學進行圖上軍演,證明是可行的。至此,「Z計劃」歷時9個月,勉強獲得了軍令部,以及參謀本部的認可。從事後看,偷襲是成功的,但未達到擊沉3艘航母的預期。
偷襲珍珠港,在戰術上是成功,在戰略是失敗的。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