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大腦有何關聯?這場「跨界」論壇展示兩者的神奇連接

2024-09-11     新民晚報

圖說:「大腦與美食論壇」第一講舉行 主辦方供圖(下同)

為什麼我們會痴迷於「媽媽的味道」?為什麼有些食物能讓我們感動到流淚?味覺如何與記憶相互關聯?神經科學又該如何解釋食物引發的情感反應?

近日,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神經科學學會聯合主辦的「大腦與美食論壇」第一講,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探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臨床轉化研究中心主任毛穎教授介紹,這一論壇旨在通過跨學科交流,用貼近公眾的形式,揭示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增進公眾對大腦的深入理解。他透露,天橋腦科研究院還將會與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一起,推出「大腦與體育」「大腦與視覺藝術」等更多豐富多樣的跨界交流。

儘管神經科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一直在努力解鎖大腦功能的秘密,特別是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進食動機相關的神經基礎,但許多關鍵信息仍未明確。臨港實驗室研究員徐華泰在論壇中分享了他的最新發現:哺乳動物的大腦外側下丘腦存在著一類名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神經元(CRH),它們在進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如此,研究還表明,這類神經元還與安全感知密切相關——這一發現提示著動物的進食與焦慮行為享有共同的神經環路基礎,這也為治療焦慮、抑鬱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周雯指出,人們對大多數食物風味的感知,其實來自於嗅覺而非味覺,除了用鼻子聞氣味(即「鼻前嗅覺」)外,吃東西時,食物的氣味也會通過口腔傳入鼻子(即「鼻後嗅覺」)。因此,品嘗食物時靈敏的嗅覺同樣也舉足輕重——這也是為什麼嗅覺受損時,人們可能會覺得進食也味同嚼蠟。她認為,嗅覺不僅僅是一種感官,更承載了記憶,「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副院長周煜東以「吃到停不下來——美食的獎賞效應」為題,從科學的角度解析了美食為何會讓人慾罷不能。他解釋,美食作為天然獎賞物,其強化作用可顯著增加攝食行為,而中樞獎賞系統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具體來說,高脂食物會誘導前部丘腦室旁核(aPVT)小膠質細胞激活,進而促進強迫進食行為。周煜東教授的研究,為科學家理解肥胖的發病機理以及開發有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除了內容豐富的精彩講座,名廚還現場烹制了數道美食,伴隨著食物的濃郁香氣,研究人員們現場演示嗅覺、視覺和味覺下人們腦電波的變化,展現了大腦與美食的奇妙世界。

據介紹,支持科普一直是天橋腦科學研究院的重要使命,自成立以來,研究院先後出品了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的科普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和動畫片《什麼是人類認知》,推出了科普自媒體「追問」,舉辦、資助了大量線上線下科普講座。同時,還聯合上海圖書館東館打造有主題科普展廳「追問大腦」。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fc9d472a961dd80e0d0efa30e10a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