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封金熊獎,李安的第一部英語大片,征服了好萊塢

2023-09-07   閒人電影

原標題:二封金熊獎,李安的第一部英語大片,征服了好萊塢

父親三部曲之後,李安已在導演界站穩了腳跟。

東西文化的碰撞,社會倫理的討論,細膩入微的情感描述,都成了李安顯著的標籤,好萊塢也拋來了橄欖枝。

《理智與情感》是李安接手的第一部大片。

同時,也是當時的他第一次面對全明星陣容和純英語電影,無疑是一次挑戰。

所幸李安扛住了考驗,並沒有表現出對英語片的水土不服,反而讓影片的克制融入了東方式含蓄。

不僅幫助艾瑪·湯普森拿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也讓自己再度獲得金熊獎,證明自己的成功絕非偶然。

《理智與情感》像是李安交出的「優等生作業」,工整匠氣,挑不出什麼大毛病。

雖然沒有天然形成的鬼斧神工,但是人工雕飾的完美無瑕同樣讓影片在各個方面都足夠出色。

攝影構圖的油畫質感為電影平添了不少美色,無論是房間內的角色站位,還是鄉間路上的截圖成畫,都極具韻味。

再加對19世紀古香古色的英國風情的還原,以那個時代的思想去看待,而非披著古的外衣夾帶私貨,令電影不失原著的精髓。

儘管《理智與情感》通篇都透著精巧修飾的痕跡,故事的起承轉合,戲劇衝突的適時插入都不出意外。

但李安在成片時儘量消除人工勾勒,就連表現手法也不是花里胡哨,喧賓奪主,而是簡練賦比興和白描。

劇情平鋪直敘,古典派意味濃厚,襯托用借景抒情,大雨代表感情的瑪麗安娜,看似平靜,其實內藏波瀾的景色代表理性的埃莉諾。

片中瑪麗安娜最喜歡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也有詠嘆之意,欲抑先揚,先用詩寓意遇見美好的愛情,再用詩表示遇人不淑的破碎。

在細節點綴上,李安的白描可謂是爐火純青。

埃莉諾對待感情隱忍,縱然波濤洶湧也開不了口,瑪麗安娜則是毫不掩飾,喜歡上誰就一往無前,不管旁人眼光。

一個含蓄,一個奔放,李安用多處細節來詮釋姐妹倆的這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絲毫沒有刻意之感,讓角色更加立體。

如瑪麗安娜在倫敦的舞會上發現了威洛比已與富家女訂婚,不肯接受事實的她,回到屋內寫信求證,姐姐埃莉諾在她背後的床上勸她。

這時,李安給了一個景深鏡頭,埃莉諾在後,處在陰影當中,只聞其聲,輪廓幾乎看不見,瑪麗安娜在前,特寫讓她一覽無餘,滿臉堅持。

一明一暗,一遠一近,兩人的性格便浮現於眼前,埃莉諾把什麼都壓在心裡,即使自己很痛苦也不言語,瑪麗安娜堅信愛要說出口,從不讓自己錯過。

這就是李安的能力,也許《理智與情感》過於匠氣,可片中總能讓人發現好,一句台詞,一個畫面,或一個細節,似春風般潤物細無聲,不經意間愛上。

除此之外,在群像的刻畫上,李安也是煞費苦心。

影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不是簡單的走個過場,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性格特點。

熱情、狹隘、傲慢、偏見、深情、活潑等,在李安的導筒下各不相同,既有寥寥數筆的畫龍點睛,也有筆酣墨暢的千溝萬壑。

他們在埃莉諾和瑪麗安娜的情感世界裡來來去去,用一部電影的長度來討論,愛情來臨後,到底是理智好,還是感性好?

埃莉諾是現實主義派,看問題很透徹,辦事情也不為情緒所拖。

與愛德華相愛,到了該放手的時候就及時隱藏自己的愛意,不怨天尤人,也不哭天抹淚,自己把自己一勸,所有的愛便從此埋於心底。

就算心中萬分想念,再次相遇也會矜持對待,如她操持家務,打理家庭一般,不曾為自己考慮半分,全在替他人付出,苦和淚全都自己承擔。

直到最後一刻,埃莉諾、愛德華,兩個人壓抑情感的人才徹底釋放。

愛德華不再膽怯,終於鼓起勇氣告訴埃莉諾自己當初私定終身是年輕不懂事,與對方並沒有愛。

他也沒有與她結婚,一直在等待埃莉諾開口,聽到愛德華的自述,埃莉諾掩面痛哭、喜極而泣。

這便有了「我的心,而且將永遠是屬於你的」,以及大結局時兩情相悅的相視一笑,等待與沉默換來了結成正果。

瑪麗安娜是浪漫主義,與姐姐在最後成為浪漫主義不同,瑪麗安娜是因為浪漫主義懂得了現實主義。

跟威洛比初遇時的清光白雪、意亂心迷,到背叛後的噬心斷腸、心如刀割,再到認識到布蘭登的可以依靠。

瑪麗安娜用眼淚為代價,找到了能夠與她真正讀懂詩的那個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也不再是悲傷,而是美好。

理性與感性的答案,李安全放在了電影當中。

可生活不是結構化的大團圓,沒有那麼多巧合與等待,更多的都是遺憾,就像威洛比在遠處看著瑪麗安娜和布蘭登結婚一樣,

他曾經愛過,但滄海難為水,現實的窘迫,物質條件的欠缺,還是讓有情人難成眷屬,所謂的門當戶對不是中國特有的,但卻是愛情的枷鎖。

愛情是什麼?愛情很簡單,你情我願就可以。

婚姻是什麼?婚姻很複雜,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都是桎梏生活的條件,所以婚姻是理智與情感的結合體。

簡·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出版於200多年前,李安的《理智與情感》上映於20多年前,經歷了幾個世紀,關於情這件事,從未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