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6個月以上的寶寶來說,當母乳或配方奶不足以滿足營養需求的時候,就需要提供輔食喂養了。6~23月齡也就是半歲~2歲是寶寶重要的發育時期,這一時期的喂養模式對於孩子將來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新版《6~23月齡嬰幼兒輔食喂養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該階段嬰幼兒輔食喂養提供了7項建議。
母乳喂養
應持續至2歲或以上
建議01
《指南》指出,持續母乳喂養要有相應的條件,也就是要有有利的環境和支持性服務,比如,工作場所應具備母乳喂養室以及靈活的工作時間安排等,所有女性能獲得母乳喂養諮詢服務以應對母乳喂養時出現的問題。
12~23月齡
不建議再喂配方奶
建議2
6~11月齡的嬰兒,如果喂母乳以外的乳類,可以選擇配方奶或動物乳進行喂養。12~23月齡的幼兒,如果喂母乳以外的乳類,應選擇動物乳喂養,不建議喂幼兒配方奶。
《指南》作了如下說明:
可以攝入的動物乳類型包括:經巴氏消毒的動物乳、復原乳(非濃縮乳)、發酵乳或酸奶。
不應攝入調味或加糖的乳類。
6~11月齡嬰兒如果選擇喂養動物乳時,應選擇全脂乳。
滿6月齡
母乳和輔食同步吃
建議3
《指南》指出,嬰兒滿6月齡也就是滿180天之際,即可在繼續母乳喂養的同時開始添加輔食。母乳中鐵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很高,但某些嬰兒仍可能面臨鐵缺乏的風險,尤其是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早添加輔食,即使是強化鐵的輔食,也不能充分預防這些高危人群中的缺鐵性貧血。
膳食多樣化
少吃精製穀物
建議4
《指南》建議,應每天攝入動物性食物,包括肉、魚或蛋,應每天攝入蔬菜和水果,應經常攝入豆類、堅果和種子類食物,尤其是膳食中的肉、魚或蛋和蔬菜有限的情況下。
其中,動物性食物、水果和蔬菜、堅果、豆類和種子應作為能量攝入的關鍵組成部分,因為它們的整體營養素密度高於穀物。
澱粉類主食攝入量應降到最低。它們通常在輔食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但這些食物並不能像動物性食物一樣提供同等質量的蛋白質,這些食物也不是鐵、鋅和維生素B12等關鍵營養素的良好來源,而且許多澱粉類主食還含有降低營養素吸收的抗營養素。抗營養素是指對抗人體吸收營養素的成分。
攝入穀物時應優選全穀物,並將精製穀物攝入量降到最低。在喂食豆類、堅果和種子類食物時,應注意確保食物的形態不會造成窒息風險。
遠離不健康的
食物和飲料
建議05
《指南》指出,6~23月齡的嬰幼兒不應攝入高糖、高鹽和高反式脂肪酸食物,不應攝入含糖飲料,不應攝入無糖甜味劑,同時應限制100%純果汁的攝入。
必要時選擇營養素
補充劑和強化食品
建議6
《指南》提到,在某些情況下,僅靠非強化食品可能無法滿足營養需求,6~23月齡嬰幼兒可能受益於營養素補充劑或強化食品。多種微量營養素粉可以提供額外的特定維生素和礦物質,並且不會取代膳食中的其他食物。對於已經食用谷基輔食和混合麵粉的嬰幼兒,雖然不應鼓勵攝入這些穀物,但強化這些穀物可以改善微量營養素的攝入。因食物缺乏而面臨嚴重營養缺乏的嬰幼兒,攝入小劑量脂基營養素補充劑可能是有用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營養補充劑和強化食品均不能替代由健康食品和最低限度加工食品(最低限度加工食品與超加工食品相對)組成的多樣化膳食。
採取回應性喂養
建議07
《指南》推薦,對於6~23月齡嬰幼兒應採取回應性喂養。回應性喂養是鼓勵嬰幼兒自主進食並順應其生理和發育需求的一種喂養模式,具體說就是家長識別出嬰幼兒發出飢餓與進食需求的信號,立即合理回應嬰幼兒的進食需求,但不限制和強迫。
回應性喂養尊重了嬰幼兒的主觀意願和需求——包括口腹和情感兩個方面的需求,家長給予的積極回應,可以促進嬰幼兒在進食方面的自我調節,並有助於培養認知、情感和社會適應能力。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楚超編譯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