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31P反輻射飛彈是蘇聯研製的第四代反輻射飛彈(國際上應為第三代),也是蘇聯防空壓制理論的"最後傑作"。該飛彈主要針對"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的AN/APQ-53和"宙斯盾"AN/SPY-1相控陣雷達,是一型性能先進的高速反輻射飛彈。KH-31P研製工作於1977年開始,在1988-1990年間通過測試,1991年裝備部隊。該飛彈採用組合式固體火箭/衝壓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3.5馬赫,最小射程為10千米,最大射程可達110千米。
該飛彈裝有L-112E反輻射導引頭,由於蘇聯當時微電子水平較為落後,KH-31P採用3種有限帶寬的導引頭,分別覆蓋不同波段的雷達,作戰時根據需求換裝不同導引頭,作戰靈活性不足。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KH-31P基礎上發展了KH-31PB、KH-31PK等改進型反輻射飛彈,飛彈在射程和殺傷機率上有了較大提高。據悉,KH-31P的最新改進型KH-31PD已經批量生產,KH-31PD飛彈使用了帶寬更寬的導引頭,射程也有了提高,可達200千米,綜合性能較KH-31P有了很大提高。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從俄羅斯購買了數量不詳的KH-31P飛彈,並在俄的幫助下仿製KH-31P飛彈,2007年仿製成功,飛彈編號為鷹擊91。中國在KH-31P飛彈國產化過程中並未完全仿製KH-31P飛彈,而是結合自身在微電子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改進KH-31P飛彈,使之適應新的作戰環境。鷹擊91飛彈採用了頻率覆蓋範圍更寬的導引頭代替L-112E反輻射導引頭,不需要像KH-31P那樣要根據作戰需求更換不同帶寬的導引頭,作戰靈活性更高,新型導引頭的體積也小於L-112E,有助於提高飛彈燃料的攜帶量,進一步提高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