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曬曬太陽吧,真的能讓你更快樂!

2024-01-18     科普中國

原標題:多曬曬太陽吧,真的能讓你更快樂!

你有多久沒好好曬過太陽了?

打工人的一天,都是從早上起床、洗漱,匆匆忙忙出門上班開始,然後室內工作一天,晚上急急沖沖趕回家結束。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忍不住就熬了個大夜,白天只好盡情補覺,別說曬太陽,出門一趟都是奢侈。

但說真的,家人們,停下手中的事,好好地享受一會兒曬太陽的時光吧,好處比你想的還要多!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多曬曬太陽吧

好處比你想得多

談及曬太陽的好處,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是「可以補鈣」「預防近視」。其實,陽光還是大自然的遙控器,調控著我們的睡眠周期及情緒。

1

曬太陽可以讓我們頭腦更清醒

陽光會影響我們的體內褪黑素的水平。褪黑素是調節生物鐘的激素,由腦內松果體分泌。褪黑素也被戲稱為「吸血鬼激素」,因為它在傍晚時分增加,促使我們感到睏倦併入睡,白天明亮的光線則會抑制它的分泌,讓人保持精神抖擻。

2

曬太陽可以讓我們睡個好覺

白天抑制褪黑素分泌的陽光反而能讓人晚上睡得更香。這是因為人體合成褪黑素需要一種重要的原料——血清素。

血清素,又名五羥色胺,它是一種喜歡陽光的激素。當日間光照充足時,血清素的含量增加,為夜間褪黑素的產生備下足夠原料,讓我們白天精力充沛,晚上睡得香甜。

但是如果長期處在昏暗的環境中,血清素本身儲備不足,褪黑素收到錯誤的信號提前分泌,到了晚上真正需要褪黑素來維持睡眠的時候,反而不夠用了,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白天昏昏沉沉,晚上反而難以入眠。

3

曬太陽可以讓我們感到積極愉快

陽光充足時,人體內血清素的含量會增加,這是因為明亮的光線可以抑制細胞對血清素的回收,將體內的血清素維持在較高水平。血清素是向我們的身體不斷傳遞正向情緒的信號的情緒管理大師,能給我們帶來意志力、積極的心態和幸福的感覺。

此外,充沛的光線還能降低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水平,所以沐浴在陽光下真的可以讓人感到輕鬆自在。

4

曬太陽可以預防抑鬱

一項針對英國成年人的總人數超過五十萬的大型研究表明,每天白天在戶外光線下待的時間越長,抑鬱症狀越少,使用抗抑鬱藥物的幾率越低。

此外,很多研究都表明,光照不足是造成季節性抑鬱的主要因素,甚至有研究人員對症提出用「光療法」緩解冬季的抑鬱情緒。

5

曬太陽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氏症

曬太陽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更加專注和機敏,並且可以預防阿爾茲海默症。

一項涵蓋 362094 人的大樣本數據研究表明,平均每天 1.5 小時的光照(夏季 2 小時,冬季 1 小時)可以使未來患阿爾茲海默症的機率降到最低。

總之,陽光點亮的不僅是這個世界,還有我們的心情,如果不開心,就去曬曬太陽吧!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為什麼曬太陽可以

提高注意力和認知能力?

明亮的光照能提高人類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一項研究表明,相比較低的照明強度(200 lux)的光照,明亮光線(1000 lux)下人們應對複雜任務的完成度更好。

不僅是工作狀態,2020 年的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相對於昏暗的環境,在更亮的光線下睡覺時,身體會進入更高的警戒狀態,這說明明亮的光照促進了警覺性。

其實和陽光相比,室內人造光的強度很低,即使是陰天,戶外光也強很多(晴天:100000 lux;陰天:10000 lux;室內:500 lux),所以我們在室內接觸到的光遠遠不足以滿足我們身體的需求。

目前學界關於為什麼明亮的陽光可以促進警覺及認知能力的解釋提出了很多種假說,比如認為強光激活了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能系統。

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種與注意力、專注力、清醒度、判斷力、工作記憶、陣痛等大腦機制有著密切的聯繫的激素,能讓大腦變成高速運作的「工作腦」。多巴胺是一種帶來快樂和獎賞的激素,能讓大腦變成主動提升自己的「學習腦」。

在這兩種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大腦會鞭策自己保持專注,學得更快,記得更勞。

另一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學家們發現,如果給背部裸露的小鼠進行每平方厘米 50 毫焦的紫外照射(相當於人類在海灘上曬 30 分鐘太陽),鼠鼠的記性會變得更好,而且運動能力更強。

日光浴讓鼠鼠們變得更聰明的原因是:陽光照射促進了神經元產生更多的谷氨酸——這是一種腦內最主要的興奮型神經遞質,也是學習和記憶的關鍵分子。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人,向光而生

或許因為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光」的存在,所以才會常常忽略它對生命的意義。

但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追隨光芒,因為在我們的眼睛裡,有一群為了只為感受光而誕生的細胞——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ipRGC)。

人類的視網膜上有三種感光細胞:視杆細胞、視錐細胞以及 ipRGC。其中視杆和視錐細胞都具有感受光線、感受顏色,且能進行「視覺光轉導」的能力,所以也被稱為視細胞。但 ipRGC 並不具視覺功能,它因表達一種特有的視色素——視黑質(melanopsin)而本身對光敏感。

近視的成因就與 ipRGC 的光敏性直接相關。當長期處在室內時,ipRGC 接收的光線不足,就會產生大量的視黑質去感光,這些過量表達的視黑質會使眼軸拉長,並改變角膜曲率,造成近視。這也是為什麼建議處在發育期的青少年一定要多曬曬太陽,滿足 ipRGC 的感光需求。

除了感光,ipRGC 在我們身體里更多地扮演著信號員的角色。它能及時將感受到的光信號發送給大腦,進而調節晝夜節律、瞳孔對光反應、神經內分泌等生理活動。

2019 年,索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有三種不同的 ipRGC 細胞讓大腦區分白晝與黑夜,維持生物鐘的節律,這一發現也解釋了為何一些盲人也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覺醒周期,因為他們或許缺乏視錐或視杆細胞,但卻依舊有負責感光的 ipRGC。不過,因為 ipRGC 對藍光等短波長非常敏感,所以,在夜間長時間玩手機的話,會讓ipRGC誤以為天亮了,然後發送信號給大腦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響睡眠質量。

ipRGC 還能根據感受到的光強來調節體溫及代謝。一篇發表於《細胞》的研究報道,光會通過 ipRGC 抑制棕色脂肪產熱和血糖調節,從而在溫暖的白天節約能量。

不過這項研究也提醒我們,如果打破了正常的光照周期,總在夜晚暴露於較強的人造光下,就可能出現血糖紊亂,且更患上代謝類疾病。

日落時分的憂愁情緒也與 ipRGC 有關。《自然神經科學》雜誌報道了一條特殊的、只在夜間開放神經環路:ipRGC 在夜間接受光線後,會通過這條環路誘發負面情緒。研究者們猜測,這條環路是出現是為了避免人類的祖先在晝夜交替時外出,被天敵捕食。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向光而生的 ipRGC,讓人類養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

和植物一樣,人也要向光而生呀!

參考文獻

[1] Lok, R., et al., Light, Alertness, and Alerting Effects of White Light: A Literature Overview.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2018. 33(6): p. 589-601.

[2] Huiberts, L.M., K.C. Smolders, and Y.A. de Kort, Shining light on memory: Effects of bright light on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Behav Brain Res, 2015. 294: p. 234-45.

[3] zhu, H., et al., Moderate UV Exposure Enhances Learning and Memory by Promoting a Novel Glutamate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the Brain. Cell, 2018. 173(7): p. 1716-1727 e17.

[3] Mason, I.C., et al., Light exposure during sleep impairs cardiometabolic fun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2. 119(12): p. e2113290119.

[4] Burns AC, Saxena R, Vetter C, Phillips AJK, Lane JM, Cain SW. Time spent in outdoor light is associated with mood,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related outcomes: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in over 400,000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J Affect Disord. 2021 Dec 1;295:347-352. doi: 10.1016/j.jad.2021.08.056. Epub 2021 Aug 27. PMID: 34488088; PMCID: PMC8892387.

[5] Ma LZ, Ma YH, Ou YN, Chen SD, Yang L, Dong Q, Cheng W, Tan L, Yu JT. Time spent in outdoor ligh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62094 participants. BMC Med. 2022 Apr 25;20(1):132. doi: 10.1186/s12916-022-02331-2. PMID: 35462547; PMCID: PMC9036798.

[6] Meng, J.J., et al., Light modulates glucose metabolism by a retina-hypothalamus-brown adipose tissue axis. Cell, 2023. 186(2): p. 398-412 e17.

[7] Kim, K.Y., et al., Synaptic Specializations of Melanopsin-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Multiple Brain Regions Revealed by Genetic Labe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Cell Rep, 2019. 29(3): p. 628-644 e6.

[8] An, K., et al., A circadian rhythm-gated subcortical pathway for nighttime-light-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Nat Neurosci, 2020. 23(7): p. 869-880.

策劃製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哈代 浙江大學神經生物學 博士

審核丨王立銘 深圳灣實驗室 分子生理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副所長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林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f71fe4d44282e287c0eccc42cef1e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