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減少考試次數,禁止分班考試」,網友:把升學壓力甩給父母

2019-12-24   二胎全職媽媽親子

​教育減負數十年,各式各樣的減負令層出不窮,2018年底,教育部等9大部門聯合發布《中小學生減負措施》30條,全國各省各市各地的教育紛紛制定了落實措施。

以南京、浙江等地為首教育減負試點,率先擬制出教育減負細則:下午3點放學,減少考試次數,不公布考試成績以及排名,堅決禁止分班考試……。細則還沒有正式落地,家長們便掀起了「腥風血雨」的爭議:

@家長代表1:下午三點回家,孩子每天還能學到知識嗎?學校不進行分班考試,優生差生都在一個環境下學習,這不是讓「差生」禍害「優生」嗎?

@家長代表2:學校縮短在校時間,每天孩子早早就回到了家中,家長正處於工作時間,無法正點接送孩子無法監督輔導孩子學習,怎麼辦?非得逼父母在陪伴和工作二者間做選擇嗎?

官宣「減少考試次數,禁止分班考試」,網友:把升學壓力甩給父母

儘管普通老百姓在孩子和工作間難以平衡: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起你;儘管家長、父母對這樣「一刀切」的教育減負早已怨聲載道。但教育減負的決心並不能動搖。上月14日,教育部召開通氣會堅定提出,要減少考試次數,不得公布考試成績和排名,堅決禁止分班考試,實行均衡編班。並且做了相應的解釋和補充:

一、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

減負是要優化學生的合理負擔,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超前超標培訓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過重負擔。簡單地降低課業難度,減少作業量,一味的」「一刀切」減負等是不可取的。應按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科學減負,做到有減也有增。

二、減少考試次數,不得公布考試成績和排名,堅決禁止分班考試,實行均衡編班

會上明確要求學校要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質增效,精準分析學情,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解決好學生學習上「吃不飽」、「消化不了」、需求多樣等問題。

針對這一點,筆者有兩個疑問:

1.減少考試次數,不得公布考試成績和排名

對小學生來說,不管學好學壞,家長最終只知道自己家孩子的考試分數,並不清楚孩子在班級的水平或等級。確實可以減輕孩子的負擔和心理壓力,因為小學階段不存在升學問題,反正九年義務制教育,學渣學霸一起跟班上,沒有競爭就不會有焦慮,父母也不再口口聲聲老惦記「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或激勵自己家的孩子努力上進。

可是,九年義務教育結束了,中考是否以考試分數和排名論升學?在「高職比例大體相當」的政策下,大數據表明不到50%的中考生才有高中讀,其餘的一半多人只能讀職高、技校類學校。知識經濟時代,有知識才能有多種選擇生活方式,試問會有多少學生心甘情願響應「減負」而只滿足每天4-5個小時的在校教育?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到不問成績排名不管競爭壓力,雲里霧裡地把孩子送進中考現場?

官宣「減少考試次數,禁止分班考試」,網友:把升學壓力甩給父母

又想減負又要在升學競爭中完美勝出,世間有這麼容易的讀書路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自古以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要想孩子在升學路上走得順,在學校學的那些知識還遠遠不夠的,只能父母顯「八仙過海」的神功,要麼挽起袖子親自輔導,要麼出錢請專業人士或機構輔導。說到底,只要有考試分數、排名的升學壓力,一切不公布考試分數和排名的減負都是偽減負!只不過是把升學壓力的重心從學校、老師轉移到父母身上!

2.堅決禁止分班考試,實行均衡編班

這與「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存在一定的矛盾,既然禁止分班考試,那麼一個班裡必然有學習天賦的學霸,也有根本不上道的學渣,老師講課的內容和方式,就一定會有學生認為很簡單,有學生卻聽不懂。老師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難不成讓學霸放慢學習步伐等等學渣?或學習美國的選課走班制,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愛好和成長需要,自由地選擇相關課程進行學習。一個學生可以同時在數學快班、英語慢班學習,既避免了在數學慢班裡磨時間,又避免在英語快班裡聽不懂。

先不說這種模式存在學生多優質老師少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就說近年來新高考模式「3+3」或「3+1+2」試點推行,與選課走班制如出一轍,已經暴露了很多缺點和不足,給高中生的學生和生活帶來不便甚至麻煩。孩子在校學習效果適應不了高考,父母總不能眼睜著孩子學得很痛苦,最後怎麼辦呢?還不得出錢出力另想辦法找專業老師幫助孩子衝刺高考,升學壓力自然而然地從學校、老師轉移到父母身上。

專家也明確指出,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發展存在極其不利的一面。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中小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快慢、心理狀態、體能發展等諸多方面是不會整齊劃一的。分班教學是基於學生的差異進行個性化的分層教育,在有中考升學競爭壓力的初中階段,只有分班考試,才能提高分數效率。

「減負是為了教育,教育不是為了減負」,如今減負措施縮短了學校教育時間,卻讓校外負擔變重很多,此消彼長,學生的負擔不減反而越來越重。

以上觀點僅代表筆者自己,你是否贊同或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