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口負增長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調整整個系統就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經濟增長模式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今綸
權威消息公布了: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此前,我曾說過「我們終將面對一個人口負增長的未來」,這一天真的來了。我們該如何思考和面對?我們該做些什麼?
思來想去,恐怕路徑只有一條:放下萬丈雄心,回歸平常生活。
01 村莊的凋敝正在發生
昨天和老友趙兄聊天,他的故鄉是陽江的一個村莊名為北桂村,靠近恩平,這是一個宋朝趙氏皇族後裔聚集的古村。說是古村,其實已經沒有多少人在此居住,他此前因為家事回去了一趟。
北桂古村
趙兄帶著女兒想去划船,這是此前已經有的一個遊玩項目,但是如今船已經沒有了。村子裡只有20個人,此前有幾百人在此生活。他家的宅院已經閒置了20年,父母隨哥哥去80公里之外的陽江市區居住了。
當夜歇息,趙兄去了更近的恩平市區,離村子只有15公里。
趙兄說:「大家搬走的原因很多,主要還是和賺錢、工作有關。留下來的送孩子去上學也很遠,最終也只好被迫離開」。
村子裡人煙稀少
村莊的凋敝並不是城鎮化率提升這麼簡單,而是人們不生、少生了。
即使絕大多數趙氏族人原地不動,因為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人口的減少乃至負增長也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這個下降曲線更平緩而已,結局是一樣的。
誰說中國的預測經常不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
去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和北桂村有所不同,北方邊陲小城鶴崗則是另外一種「收縮」標本的形態。
2021年12月23日,黑龍江省鶴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於取消公開招聘政府基層工作人員計劃的通知》,原因是「因鶴崗市政府實施財政重整計劃,財力情況發生重大變化」。
通俗地說:就是地方財政「極度困難」,需要提前處置,防止「破產」。
十年人口下降15.81%,目前僅89萬人的鶴崗,每年公共財政收入僅有20多億,公共財政支出卻突破百億,嚴重依賴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債務負擔很重。
鶴崗的人口在繼續減少。
02 德國瑞士經驗可供借鑑
也許有人會說「人少好辦事,人少好找工作」,這似乎也是一種現實:
比如廣東、浙江都在開啟春節前跨省招工,即所謂的「逆向招工」 。這些年來,藍領工人的緊缺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就很弔詭了,一方面缺人,一方面大家不想生。
為什麼?生出來有工作,有飯吃,為什麼不肯生?難道只是有飯吃就夠了嗎?世界早就變了,世界觀也變了。
有句話說得好:有人生在羅馬,有人生為騾馬。但沒有那麼多人希望孩子做騾馬。
去年,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建議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他表示,當下不少年輕人選擇送外賣、送快遞,不願進工廠當產業工人,導致製造業招工困難,這不利於社會長遠發展,建議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鼓勵支持更多年輕人成為產業工人。
網友對他的痛罵簡直可以用車載斗量來形容,就差刨了他家的祖墳。
這其實是一些人的普遍心態,你好好打工作、做韭菜,以利於我的穩定和發展。
至於你們這些工人的福利、工資、待遇、教育權利,以及買不買得起房,他們就閉口不談。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結合德國的經驗來看,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把福利搞得好好的,好到什麼程度?爸爸出去上班,媽媽在家生娃不用出去上班,領各種補貼、福利,全家就可以過得美滋滋。
絕對不捲,沒有學區房,孩子長大之後去做汽車修理工、清潔工,和那些做教授、公務員的坐在一起,也不會抬不起頭來。
骨子裡的觀念就不一樣,做工人也會活得很好,完全不擔心房子、教育,因為租房子也可以在工作地送孩子上公立學校,所以,為什麼要買房?
德國如此牛的原因何在?
因為製造業科技含量夠高,外貿夠強大,稅收夠強大,大眾、戴姆勒、西門子、博世、巴斯夫、寶馬等公司不但交稅多,在外貿領域也很領先,從老外手中賺回了大把鈔票,這就決定了德國工人有「不捲」的物質基礎,當然,還有制度的構建,比如工會等等,這個就不說太細。
但即使如此,2020年德國人的生育率為1.53,低於2.1的更替率,整體人口增長率僅為0.32%。
實際上從1972年以來,德國每年的死亡人口數都多於出生人數,但德國人口總數還在不斷增長,因為移民緩解了人口數的下降。德國移民人口主要來自土耳其、波蘭和俄羅斯。
瑞士的人口增速遠超德國,也是因為移民。
截至2021年底,瑞士常住居民人數達到了873.88萬人,與2020年相比增長了0.8%。據瑞士《周日報》估算,瑞士人口將在2023年突破900萬。
自瑞士與歐盟之間實行人員自由流動政策迄今,大量移民湧入瑞士,該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已達到了法國或英國的兩倍。
所以,想增加人口,第二條路就是增加移民。
但這在中國會引發巨大的反彈,因為人們普遍擔憂引進的是某些種族,他們不管政府是否會設門檻,就是要這樣擔憂,還沒開始討論,網站可能就直接癱瘓了。
即使你不擔憂,也會有網絡大V會帶節奏讓你擔憂,因此這條路也行不通。
03 要實現兩個支撐點不容易
所以,中國的人口持續負增長几乎是必然的。這其實是東亞所有國家的宿命,包括韓國、日本。
怎麼辦?「高質量發展」能否打破僵局?因為德國就是這麼乾的。
在我看來,當下就是在部分學習德國模式——提升製造業的科技含量,不斷地用製造業的提升對衝風險。
這需要有兩個支撐點:
第一支撐點,技術突飛猛進。工業產品的技術含量足夠高,難以替代,有護城河,靠製造業賺回大把鈔票。這需要教育源源不斷培養創新型人才,最好的人才應該進位造業。而當下的現實是很多年輕人只想考公考編進國企,而技術方面的對外交流也不如以前活躍,甚至在某些領域有「脫鉤」的可能。
教育能不能提供足夠多的創新型人才?大家自己思考吧。
第二支撐點,外貿高速增長。但鑒於目前的複雜形勢,外貿高速增長,雙位數增長不太可能,穩定增長有可能。
提升福利是要錢的,如果製造業難以提供這個支出,房地產能買這個單嗎?也不可能。
房地產的高速發展只會讓內卷更嚴重,穩健發展只是去滿足剛需和改善型需求的話,內卷就不至於那麼嚴重,但提供的鈔票不夠。
房地產的高速發展就不用想了,穩住就不錯了。
所以,要實現兩個支撐點很不容易,需要百倍努力。
04 指望人口增長難度很大
既然人口負增長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調整整個系統就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經濟增長模式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以往依靠包括人口規模、城鄉收入「剪刀差」在內的各種紅利獲得了一些發展,但如今已經走到了臨界點,舊模式不可持續,必須尋找新模式。
同時調整利益格局,共度時艱不可避免。
講一個最近的新聞:
2023年1月13日,公眾號「鷹潭社保」發布通告《2023年1月全市退休人員養老金已發放》。
文章詳細地列出了三種退休人員的數量和養老金髮放總額:
為7.55萬名企業退休人員發放17885萬元,為1.36萬名機關退休人員發放6909萬元,為13.78萬名城鄉居保退休人員發放2854萬元。
有人換算了一下:
機關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為人民幣5080元之多。
企業退休人員次之,人均有2368元。
城鄉居保人均每個月207元。
農民基礎養老金123元。
網民對此的爭議很多,我就不細說了。
總之,我相信很多低收入人士、農民是義憤填膺的,其實這個裡面的原因很複雜,比如有人交了社保,有人沒交社保,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因此收入差距巨大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講這些原因難以止息網民的討論。
石總前兩天到我這裡喝茶,他說起自己當過村長的老爸的收入,差點把我心愛的假雞缸杯給砸了,他是很憤怒的。
他是公司法人,大學本科畢業,在一線城市有幾套房,為了孩子,還剛買了學位房,他的老爸不差那點退休金,但他還是意難平。
在這種複雜的社會情緒之下,指望人口增長其實是很難的。
三年疫情改變了很多,不僅僅讓經濟遭遇增長的瓶頸,也磨平了很多人的激情,打掉了他們的精氣神。
網絡上,我們不時看到年輕人躺平、擺爛的話語、場景,沒有慾望,乃至低慾望,隨之而來的是離婚率上升,結婚率下降。
據民政部數據,2021年我國結婚人數首次低於800萬對,為37年來最低。
人們對婚姻、家庭生活、生孩子越來越意興闌珊。
呼籲公平,抑或躺平,人們在兩者之中必選其一。
05 諸多行業都會逐一受到影響
看看韓國、日本。
隨著少子化、老齡化加劇,韓國數千幼兒園正在悄然消失、有些直接被改造為養老院。
在過去5年里,韓國有近7000家幼兒園關門,占總數17%。相反,養老設施數量激增20%,達到4000多家。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2022年出生人口很可能首次跌破80萬。隨著少子化加劇,養老和醫療等由勞動人口支撐的社會保障體系將發生動搖。勞動投入減少,經濟增長動力下降。創造有利於生育的環境成為當務之急。
在中國,出生率下降,意味著奶粉行業的部分客戶直接蒸發了:牛奶產業加速擴張,擴張完之後牛奶供應過剩局面,奶價走低,加之奶牛飼養成本高企,部分中小牧場慘澹經營。
還有玩具行業、教育行業以及房地產行業、家具行業、家電行業都會逐一受到影響,大家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有的已經開始了。
我們當然希望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這條路走得順暢,最終達至成功,在技術和外貿方面都能突破相應瓶頸,這樣就能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雖然這條路走起來磕磕絆絆並不容易。
大的趨勢上來說,外部環境、形勢的良性變化也很重要,整個世界需要一種新的秩序以及新的技術革命才能擺脫目前的膠著狀態。
回到主題,面對人口負增長,我們該怎麼辦?
幾年前,我去日本旅行,要找一個景點,用英語向一位老先生問路,老先生停下自行車,唧唧哇哇和我說了半天,見我還不明白。他乾脆騎車送了我一段,走的時候揮手告別,他和我都很開心。
在日本某車站,我想在設備上換點零錢,一位老太太一直笑眯眯看著我,幫助我,她還阻止別人催促我,至今,我還記得她慈祥的樣子。
在幾乎每一個景點,我都會看到老人家在做售貨員,他們的臉上都有笑容。
日本的社會是一個相對安靜的社會,有一次,我坐在負責城市近郊通勤運營的列車上,看著乘客慢慢變少,內心很寧靜,感嘆這種生活既平淡又美好。
綜合各種因素來看,我們未來最好的路徑恐怕只有一條:放下萬丈雄心,回歸平常生活。
這已經足夠好了,希望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