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對話》欄目的世界500強企業董事長、高管,他們創造的GDP加起來占全球GDP的一半還要多。」這是《對話》欄目的「自我」介紹。千禧年,央視推出《對話》欄目,對話站在行業頂端的人物,緊跟經濟熱點,分析經濟現象。時至今日依然如故。
2023年,投資機會在哪裡?日前,《對話》又將視野投向全國各個城市。
在此之前,聚焦中國經濟領軍人物的《對話•老友記》(下稱《老友記》)剛剛播出結束。在節目中,我們看到一位位沒有被包裝過的企業家:浙江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他們卸下盔甲,沒有戒備,將「心」完全交給節目組,成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
年近80歲的曹德旺,在看到自己第一次走進《對話》舞台時的照片後,情難自已,淚眼婆娑;董明珠笑中帶淚,說出「前世造了孽,今世做工業」。
11年前做客《對話》時的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頭髮又多又黑。今年月再次回到《對話》的舞台,他「兩鬢都已經有白髮了」——這就是時間留下的變化。
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 圖片來源:「老友們」節目組提供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老友記》主編楊晨、宿琪、劉欣然,導演王梓、周欣、遲忠波,試圖挖掘到企業家們更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經過大浪淘沙的企業家,
他們的觀點最有說服力」
#曹德旺談人工智慧不能解決吃飯問題#、#宗慶後稱未在狂飆中植入廣告#……一個又一個熱搜引發討論。
《對話》的受眾群體從開始就瞄向「三高」人群(高知、高幹、高管),隨著《老友記》的播出,它「破圈」了。越來越多非財經圈的人,主動告訴楊晨自己看節目之後的感受。
「這種情況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楊晨說。
《老友記》的標語是「沉澱的力量」,實際上,節目的誕生也來自於此。
圖片來源:節目組提供
千禧年,央視推出《對話》欄目,對話站在行業頂端的人物,緊跟經濟熱點,分析經濟現象。
在中國剛加入WTO的那段時間,對話企業家的主題圍繞著「企業經營管理智慧」,節目組做了多期以外企為主、向西方經營管理學習的節目。「那個時候覺得西方就是先進,後來中國企業真正崛起,擁有自己的方法論和經營智慧後,我們開始關注中國企業。」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起伏,《對話》欄目記錄了中國經濟的風暴、轉折與閃耀時刻。話題從「工業」到「能源網際網路」,再到「機器人」、「新科技」。「你能想像到的我們都在關注。」楊晨說。
直到疫情打亂了節目的錄製節奏,居家期間,《對話》工作組也「停下來」,回顧整理過往的節目。也正是這種「沉澱」時刻,讓他們看到了節目的歷史價值。
「歷史會給我們答案的。」楊晨在梳理過往節目時,強烈地感受到,站在現在回望時光的另一端,會發現很多事情是有跡可循的,「我們現在太多新聞了,一個新聞可能幾天就會被新的新聞代替,大家不會太關注整個歷史的價值。很多東西留不下來,大家也無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邏輯」。
「我們節目的定位是時代的瞭望者,總能比別人多看半步,看到時代的趨勢。但經過了足夠長的時間,我們回頭看,發現《對話》也可以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就像是歷史的樣本一樣,記錄了整個時代的變遷,而我們的載體又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資料庫」,楊晨如此形容《對話》欄目。《對話》23年,記錄的是站在浪尖上的企業家。據楊晨介紹,《老友記》邀請的嘉賓都是上過《對話》十次以上的,其中董明珠最多,達到21次。
「在對經濟形勢不確定性的時候,我們需要引領信心,而節目中經過大浪淘沙的企業家,經歷時代變幻,站在今天給出他們的答案,是最有說服力的。」楊晨說。
正如主持人所言,「『老友記』是一次重逢,更是一次激勵」。
企業家放鬆下來,
將「心」交給《老友記》
《老友記》完全以人物和情感為抓手,楊晨介紹,鮮活的人才是直抵人心的關鍵。情感是共通的,企業家身上的特質能夠打破圈層,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沉澱的力量。「不管時代怎麼變,企業家的內核沒有變,正是這些堅持、勤奮的特質,讓他們穿越周期屹立不倒。」楊晨說道。
宿琪和王梓印象最深的都是曹德旺。
《老友記》導演宿琪(左)和周欣 圖片來源:節目組提供
2021年5月,抱著「瞄準製造業高端技術短板、培養產業工匠式領軍人才、建成一所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的理縣,曹德旺出資100億元,發起了福耀科技大學的創建。
「78歲高齡的他每天深入到學校的工地現場,解決施工中各種複雜的小問題。很多人以為他可能就是大筆一揮只管發錢,讓別人來干。但其實學校的採購施工,包括校名的字體怎麼寫都是他定的。」宿琪對每經記者回憶道,「雖然退休了,但曹德旺不是解甲歸田,而是專心致志做好想辦學校的這件大事。事無巨細可能也是他太想做到完美的一種表現吧。」
「他那麼大的一個老闆,70多歲,天天泡在工地,他是真的有把建大學這件事當作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在做。」王梓驚嘆道,看到曹德旺在工地上事必躬親地忙碌,感覺企業、賺錢對曹德旺而言可能真的是身外之物。「德旺德旺,有德才會興旺,他在立德,他要對得起自己的名字。」
製片人齊文星、導演王梓與曹德旺在工地現場 圖片來源:節目組供圖
當曹德旺第一次做客《對話》的照片被投放到大螢幕時,這位快80歲的老人感慨良多。曹德旺說自己這些年心態有了變化,「世界是一個舞台,每一個人都在舞台上找一個角色來演,演什麼角色不關鍵,關鍵是你要把角色演好、演到位」。
曹德旺坦言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很仰慕大學,在捐贈過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後,他決定專心做一所大學,為社會輸送更多人才。
曹德旺也要求自己一直學習。宿琪表示,這種終身學習的勁頭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除了經濟理論知識的學習,他還特別注重實踐摸索。為了解國外高校的情況,他到美國、德國等國家考察,認認真真看和調研,不擺花架子,仔仔細細了解我們缺什麼,該吸取什麼樣的經驗等等。辦大學是大學問,曹德旺就是通過不斷要求自己學習,才支撐著自己把這件事辦下去。
《老友記》導演宿琪 圖片來源:節目組提供
老友敘舊,如果對朋友不了解,一上來的聊天肯定有隔閡。為了挖掘到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節目組在採訪前期會和嘉賓先約聊兩次,圍繞節目內容,去探尋值得挖掘的點。
在《老友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家「脆弱」的一面。
董明珠看到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後,很同情當時的她,「那時候很瘦,我記得我從那時候開始每年都要住醫院。這位堅韌的女性,扛著外人難以想像的壓力。
做重工業太苦了,有段時間董明珠的身體不太好。「大家以為我很強,其實我會哭,只是會偷偷地哭。」就像老友一般,楊晨關切地問董明珠,這工作節奏累嗎,何必那麼拼?董明珠的回覆是:「我現在好多了,我8點多就能到家了,對我來說已經有很多時間可以享受生活了。」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與《老友記》主編楊晨
圖片來源:節目組提供
TCL的李東生是第14次走到《對話》欄目中。李東生說零到14這個數字也提醒他,已經打拚了很多年了。14年有很多變化,很多考驗,都是一個坎一個坎跨過來的。
「李東生近幾年才開始擼鐵,他對於自身要求很高,能否跟得上企業發展速度一直都是他思考的問題,所以他必須讓自己變得年輕。」宿琪表示,六十多歲的李東生,為了鍛鍊好身體,從60公斤開始擼,慢慢將負重增加到了135公斤。毅力的力量有多大,沒有人能想像得到。
企業家精神:
不言退休不言敗
企業家來到《老友記》,像是見久違的好友。
在選擇嘉賓時,節目組沒有太多的爭議和糾結——上過10次以上《對話》節目、仍然活躍在一線、有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家,滿足這些條件的並不多。
楊晨回憶,還未正式對話宗慶後時,需要先進行前期的視頻見面聊天。但即使是不出鏡的閒聊,宗慶後也一身西裝革履,正式對待。這就是老一輩的、一線企業家的一絲不苟。
觀眾對於企業家的想像,或許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上,但當節目組對宗慶後發出邀請時,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甚至於,節目組臨時調整時間,由下午改為早上8點30分錄製,宗慶後回應:「沒有關係,我8點到,反正那個點我也該上班了。」
宗慶後參加《對話》 圖片來源:節目組提供
78歲的宗慶後是《老友記》嘉賓中最年長的一位。他不喜歡上網,不會用微博,因此被很多網友理解為「太固執」。包括「娃哈哈」,也常被外界認為跟不上營銷。而周欣看到,《老友記》中的兩位嘉賓向宗慶後提出了一些關於「娃哈哈」未來發展的見解,宗慶後非常認真地傾聽,並針對嘉賓的觀點說出自己的考量和想法。「平時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宗老總是精神矍鑠的,這次前期策劃階段視頻採訪前,宗老量了血壓,一下子讓人意識到他也是老爺爺了。他的同齡人可能已在安享晚年,但他每天依然進行著高強度的工作,令人敬佩,而且我們也能感受到宗老其實很開放(地)去接納大家的觀點。」
「守業比創業更難,競爭太激烈了,所以必須要堅持創新。」宗慶後在《老友記》中表態。
何為「企業家」,不僅僅是打造成功的企業,更要履行社會責任。越為老百姓造福,人家才尊重你的財富。
「剛好是過年期間,見面(後)他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廣東傳統的『派利是』,給我們和身邊工作人員發開工紅包,利是勵事,圖個好彩頭。」王梓向每經記者回憶和李東生第二次見面溝通時的場景。因為王梓也是廣東人,過年時剛剛收到過家裡長輩叔叔伯伯的利是紅包,李東生的這個舉動讓她倍感親切,也看到了企業家講究家鄉風俗、特別本真的一面。
「老企業家很平和,他們就像普通人,只是可能在他們的領域,他們做到了極致。但對他們而言,沒有把自己當成很了不起的人看待,他們只想做出一些事情來。」楊晨表示。
執掌中國最大、全球前三的工程機械企業三一重工,向文波依然每天充滿緊迫感和危機感,經常在內部會議上說「我們還一事無成」。劉欣然對每經記者分享道,但向文波在生活中就是一個普通人,非常低調樸實,也很感性豁達。被問到「你希望大家怎麼評價你這位三一重工董事長」時,他回答:「大家可能都不會記得我,我也不在乎別人怎麼評價我。我享受工作的快樂,如果在此之餘還能給社會做一點貢獻,那就知足了。」
「《老友記》里的這一代企業家都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和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他們過過苦日子,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讓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這個大時代中閃光。所以他們的精神氣質特別鮮明。」宿琪感嘆道。即便企業家們都步入老年,但他們依然拼搏、較真,挑戰自己,不畏困難迎難而上。「在辦企業的驚濤駭浪中依然保持勇氣、信心和執著。這種企業家的精神氣質一直沒有變。」
經歷過無數風浪的企業家們,終究也是肉體凡胎。他們也會遇到困難,也會沮喪,在遲忠波眼中,與普通人最大不同的是,企業家們能迅速從低谷中反彈出來,而不是自怨自艾沉溺於情緒之中。「他們都有一種共性,不言敗的冒險創新精神和為國家分憂,為百姓解難的愛國主義精神。」
記者|畢媛媛 宋美璐 編輯 |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