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中國版《殺人回憶》,朱一龍的《河邊的錯誤》是爛片?

2023-10-21     閒人電影

原標題:看不懂,中國版《殺人回憶》,朱一龍的《河邊的錯誤》是爛片?

余華的小說《河邊的錯誤》確實很難改編,因為它充滿了荒誕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類型題材。

所以必須在隱喻上下功夫,把電影做成寓言故事,導演負責解構,觀眾自己剖析,得出心中答案。

這也預示著《河邊的錯誤》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犯罪片,衝著這點去肯定會敗興而歸,去看它要做好看不懂的準備,

因為《河邊的錯誤》不是直接明了,一目了然,導演不在電影中給出結果,而是激發觀眾的主觀能動性,讓觀眾瘋起來。

如何讓觀眾瘋,模糊邊界。

余華的原著中並沒有電影院這個設定,但所有人都有被人窺視的感覺,他們走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安排之下。

為了還原這個第三者視角,導演魏書鈞將馬哲他們的辦公地點搬到了電影院,他們在沒有幕布的舞台上演戲。

所做的一切都像是一個無形的導演在導的一場戲,增加了電影的不真實感,《河邊的錯誤》似乎就成了拍電影的電影,形式上趨向於元電影。

類型的模糊讓電影一直遊走於現實與虛幻之間,角色也不夠清晰透明。

這是導演的有意為之,因為每個人心底的鬼讓他們不能光明正大的面對周圍的環境,只能若隱若現的活著,若想大大方方,要麼死,要麼打鬼。

瘋子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受流言蜚語的干擾,在某種意義上,他是一個純粹的人。

他在河邊看到了么四婆婆、許亮、王宏、小孩身上的鬼,分別是好舞鞭,異裝癖,文青男的愛情,滿嘴跑火車,沒個正形。

他們的這種愛好和行為在現實中不被接受,如么四婆婆只敢在隱蔽處,王宏不被家裡人接受,許亮被當成流氓,小孩被認為謊話連篇。

他們是異類,他們的鬼不能為人所知,瘋子揮舞鐮刀,想要除掉他們的鬼,讓他們不再躲躲藏藏,許亮服藥逃過一劫但最終還是走向了與他們同樣的結局,方才釋懷。

馬哲是正常人,在調查過程中逐漸發現了他們身上的鬼。

所以他越深入越無力,兇手就是瘋子,但他們的鬼也會因此暴露在陽光之下,當這種真相大白於天下,答案還重要嗎?

兩難的抉擇讓馬哲迷失,正義讓他找到真相,良心讓他拒絕答案,他試過不理這個案件,把一切都交給自己的徒弟,但許亮死在他面前讓他心中的石頭始終難以落下。

他看到的么四婆婆、許亮、王宏、小孩身上的鬼,此刻成了壓在他身上的鬼。

瘋子瞥見了馬哲的異常,引他現身準備如法炮製,到了寺廟,牆壁上的鐘馗捉鬼圖出現在馬哲眼前,馬哲醒悟,化身鍾馗,開始捉鬼。

馬哲開了四槍,導演並沒有給瘋子被打死的鏡頭,前兩槍,畫面給的是馬哲,後兩槍,則成了畫外音,預示著馬哲打死了那四個鬼。

隨後馬哲向局長自首,局長讓他數數槍里有幾發子彈。

64式手槍的彈夾能裝7發子彈,馬哲開了四槍,應該還剩三發,但馬哲的槍里遠不止四發子彈。

導演在明示這是馬哲醉後的一場夢,而馬哲之所以要走入夢境才能開四槍,打死那四個鬼,因為那四人都已離世,現實中已無法再幫他們。

鬼是除了,人還在,瘋子是精神病,法律不能制裁他。

於是馬哲來到河邊,用石頭砸死了他,之後導演並沒有用很明顯的視聽語言來證明這是虛幻還是現實,而是以一種語焉不詳的態度來含糊其辭。

最後,馬哲因「破獲大案,打擊罪犯」榮膺三等功,可這個三等功到底是真是假也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導演讓馬哲以一種似是而非的方式對得起良心與正義。

正因為這種模稜兩可讓電影沒有流暢的敘事秩序,導致《河邊的錯誤》並不具備大眾層面的觀賞性。

與觀眾的二元關係也不同於其他電影的拿來主義,而是激發觀眾的自反性,即沒有答案,自我思考。

就像導演在電影中插入的迷影元素一樣,這是導演對電影的自我反思。

為什麼電影沒人看了,電影的招牌為什麼轟然墜地了,攝影機為什麼著火了。

這些情節不需要觀眾去理解,因為這是魏書鈞的思考,觀眾所做的思考是信任危機、人性異化、定義瘋子,以及什麼導致了河邊的錯誤。

這種自反性是建立在顛覆電影文本的傳統時空構建規則上,以真實和虛構的雙重時空秩序,以及敘事的不連貫引發觀眾的注意。

導演確實引起了觀眾的注意,後半部分看起來有些混亂,沒有直給的敘事也在強制引導觀眾介入電影中積極思考,只是這種強迫容易讓觀眾逆反。

本來觀眾是被動接受,一下子變成了被推著主動介入,電影與觀眾的二元關係也有「電影-觀眾」變成了「電影-觀眾-電影」。

換句話說,觀眾看完电影後需要在腦海中腦補出一部電影,這無疑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河邊的錯誤》的評論兩極化由此而來。

導演想要利用戲中戲的敘事結構完成一次觀眾和電影的雙重自反,從而在凝視到關注的螺旋結構中形成對自身乃至對觀眾的反思和批判。

可導演恰恰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觀眾的感受。

觀眾是否願意跟著導演一起思考,觀眾看電影的訴求是什麼,觀眾對魏書鈞這種作者性的東西是否熟悉。

導演以自我為中心來搭建電影,註定了《河邊的錯誤》是小眾的產物,喜歡者,奉若神明,多重解讀,討厭者,棄如敝履,浪費票錢。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河邊的錯誤》不是《殺人回憶》,刑偵只是它的表層敘事。

而且《殺人回憶》是找,找兇手、找自己、找公平,《河邊的錯誤》是變,瘋子變了、人性變了、信任變了。

前者是「我」凝視,真相很重要,因為你可能就是兇手,後者是「我」被凝視,真相不重要,因為你的答案就是真相。

不過,兩者也有相似之處,如都沒有答案。

只是《殺人回憶》的沒有答案是找不到,《河邊的錯誤》的沒有答案是沒必要找,因為二者所探討的核心價值觀大相逕庭。

所以別再說《河邊的錯誤》是中國版的《殺人回憶》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e945695521e8d215fe4e6328695cb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