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摘得全國唯一特等獎和自然科學一等獎

2024-06-25     天天正能量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昨天揭曉。北京地區除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外,還有58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獎,包括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50項,占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28.7%,居全國首位。其中唯一的特等獎項目和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均由北京單位主持完成;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中,北京單位主持完成的項目占3項,體現了北京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征途上的積極作為。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近年來,北京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通過系統布局、穩定支持,推動產生了一批優秀基礎研究成果。2023年度北京18項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占國家自然科學獎總數的36%強,獲獎項目發揮了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主持完成的「人類生殖發育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及代際傳遞規律研究」項目揭示了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擦除父母源表觀記憶的特性及人類X染色體隨機失活特徵,為指導生殖發育異常等疾病發生提供病因學診斷依據,為提高生育力和出生人口質量提供重要科技支撐,此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近年來,北京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屢獲突破。此次北京16項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在集成電路、裝備製造等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凸顯,為高精尖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集成電路領域,清華大學路新春教授主持完成的「集成電路化學機械拋光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項目攻克了集成電路製造中的化學機械拋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國外專利壁壘,開發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化學機械拋光設備,建成了完整的國產化裝備體系。這項成果已在國內多家半導體製造企業中應用,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良率,對我國高端晶片製造自主可控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北京瞄準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未來產業的發展基礎。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中,北京有一批代表新質生產力的前沿技術創新成果湧現。

清華大學吳建平院士主持完成的「下一代網際網路源地址驗證體系結構SAVA關鍵技術與規模化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針對開放網際網路體系結構源地址缺乏可信保障的全球重大技術難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下一代網際網路源地址驗證體系結構SAVA,突破了下一代網際網路體系結構的安全可信關鍵核心技術,在全國主幹網和行業專網得到規模化部署和產業化應用。這一成果對於推動我國網際網路核心技術科技進步,保障網絡空間安全、服務網絡強國和科技強國戰略意義重大。

文/本報記者雷嘉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

巡天問地助力建設「遙感強國」

從百姓出行到智慧城市,從資源調查到環境監測,從災害評估到防災減災……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基石。

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平。

堅持自主創新,李德仁及團隊開發出的遙感技術及工具,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這樣的一份成績單,凝結著他們的心血——在我國遙感衛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軟體受控的條件下,他帶領團隊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使國產衛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達到國際同類領先水平;

他主持研製了我國自主可控的3S集成測繪遙感系列裝備和地理信息基礎平台,引領傳統測繪到信息化測繪遙感的根本性變革;

他創立了誤差可區分性理論和粗差探測方法,解決測量數據系統誤差、粗差和偶然誤差的可區分性這一測量學界的百年難題……

作為國際著名測繪遙感學家、我國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的開創者之一,李德仁研製的我國遙感衛星地面處理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

在武漢大學,李德仁堅持按時給大一學生講授「測繪學概論」。這門有28年歷史的基礎課程,每次都座無虛席。

「未來世界科技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李德仁認為,要把測繪科學能為國家「幹什麼」、學科能達到的「高度」告訴學生,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勇於攀登。

談及學生們的研究,李德仁如數家珍。迄今他已累計培養百餘位博士,其中1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的責任是傳授學問。」李德仁說,「學生各有建樹,就是我的最大成果。」據新華社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

科學報國探秘量子世界

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發現異質結介面高溫超導電性……他用一個個重量級科學發現,助力我國量子科學研究躋身世界第一梯隊。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重要成員,是探索更多量子奧秘的重要窗口,同時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子學器件領域的發展。

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多國科學家競逐的目標。然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觀測難度極大,自1988年被理論預言之後的20多年裡,國際物理學界沒有任何實質性實驗進展。

「做基礎研究,要把握世界科學前沿的主流發展方向。當重大科研機遇出現時,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力爭取得引領性的原創成果,助力國家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對薛其坤而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就是這樣一個重大科研機遇。「誰率先取得突破,誰就將在後續的研究和應用中占得先機!」薛其坤帶領團隊分秒必爭,歷經4年時間,先後製備測量1000多個樣品,破解一系列科學難題。終於在2012年底,他們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世界首次!這項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說:「這是從中國實驗室里,第一次發表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薛其坤和團隊抓住的另一個重大科學機遇是高溫超導。超導是一個典型的宏觀量子現象,因巨大的應用潛力而備受關注。尋找更多高溫超導材料是科學界孜孜以求的目標。經過多年努力,2012年,薛其坤和團隊首次發現了介面增強的高溫超導電性,這是1986年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被發現以來,常壓下超導轉變溫度最高的超導體,同時也為探究高溫超導機理開闢了全新途徑。

如今,薛其坤仍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要有學術自信」「要敢於挑戰重大科學難題」。他對科研的激情深深感染著身邊的人,鼓舞著青年人才。如今,薛其坤的團隊成員和學生中,已有1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30餘人次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姜澤菲(EK01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e7d8258830422936e9ebb959b92db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