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日報道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網站9月26日發表題為《德國會被擠出世界市場嗎?》的文章,作者是拉爾夫·博爾曼。文章摘編如下:
德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認為,他們生產的汽車或機器不可替代,中國人一定會一直買下去。
這種情況直到最近才發生變化。對輝煌業績習以為常的機械製造商在抱怨訂單減少,大眾等汽車製造商則步履蹣跚。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不再買那麼多汽車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企業在技術上已經趕了上來,在某些方面甚至領先於西方企業。德國政界和商界的一些人不清楚自己更應該擔心的究竟是什麼:是中國工業的結構性優勢,還是(德企在)中國市場的疲軟?無論如何,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就非常棘手。
中國人過去與歐洲公司合作,以便將技術訣竅引入中國。今天風向變了:歐洲央行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最近在報告中建議,如果中國人想在歐洲賣汽車、風力發電機或機器,就應該與歐洲公司合作。如此一來,「歐盟公司就可以保留相關技術訣竅並推動下一波創新浪潮」。
德國人最擔心的就是汽車行業。中國問題專家海爾曼認為,這個行業正在衰落:汽車製造業創造了德國約四分之一的工業產值,近80萬個通常高薪的工作崗位與汽車製造直接相關。因此,大眾汽車在兩周前宣布要大幅節約開支是個報警信號。
歐洲頭號汽車製造商的困境與中國直接相關。大眾汽車警告稱,該公司只剩下一兩年時間來提高其德國工廠的競爭力了。位於沃爾夫斯堡的總部稱,中國製造商宣布要在歐洲建立的電動汽車工廠大概會在兩年後投產,屆時這將能更好地服務歐洲汽車買家。
雖然德國汽車公司在過去幾十年里也遇到過新的競爭對手,例如日本和韓國的汽車製造商,但那些競爭很難與中國相提並論。美國榮鼎諮詢公司的中國汽車業專家格雷戈爾·塞巴斯蒂安說:「當時,德國製造商可以仰仗在燃油發動機製造領域數十年的技術領先優勢。」但今天,競爭是圍繞電驅動和電池技術展開的——中國人在這方面領先。
一些德國企業高管對中國的印象由此發生了變化。巴伐利亞州一家機械製造企業的合伙人卡爾·霍伊斯根說:「多年來,每年兩位數的銷售額增長率和良好的利潤率在中國是常態。」他說,但在過去三到五年里,中國對德國製造商來說已經從有錢賺的客戶轉變為競爭對手。
德國機械製造企業在德國雇用了約100萬人。過去,中國是該行業最重要的出口國。但目前中國企業已成為德國最重要的機器供應商。例如,大眾汽車位於薩爾茨吉特的新電池工廠所用的高科技系統大部分來自中國。與此同時,中國已超越德國,成為機械出口的世界冠軍。(編譯/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