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台《山水間的家》開播,多維數據解讀文旅探訪節目的創新之道

2022-08-29   深度文娛

原標題:總台《山水間的家》開播,多維數據解讀文旅探訪節目的創新之道

「開門就是花園、全村都是景區」,如今的鄉村發展迎來怎樣的巨變?它們實現鄉村振興的方式又有哪些不同?

8月2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在CCTV-1開播。作為「禮讚新時代」——總台迎接黨的二十大重點節目之一,《山水間的家》創新節目模式,將節目「搬進」山水間,透過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歷史風俗、生活方式等多個維度,於宏觀圖景和微觀生活細節間,沉浸式講述山水間的中國故事。

首期節目中,撒貝寧和魯健帶領的兩支「山水小分隊」分別前往浙江安吉魯家村和湖南張家界石堰坪村,探訪體驗這裡鄉村的十年巨變。節目播出後,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通過多維數據對這檔節目進行傳播效果復盤,以期洞察這檔節目的創新形式,以及內容的高口碑與高熱度因何而來。

3.5億話題閱讀,39個熱搜熱議

以「家」與「故事」為核心帶動話題出圈

首期播出後,《山水間的家》在微博平台累計話題閱讀量達3.5億,主話題#山水間的家#閱讀量近7000萬次,全網累計收穫39個熱搜熱榜,多次登陸微博熱搜榜、微博旅遊熱榜、新浪娛樂榜等榜單。其中,#央視鏡頭下的中國鄉村有多美##那英獻唱山水間的家##被撒貝寧這一桌農家飯饞哭了##回老家一定會吃的菜##家鄉獨有的快樂有哪些##老人阻止家人將吊腳樓祖宅改別墅##82歲老人說要守護600歲古村#等話題引髮網友熱議。

下河抓魚、竹林挖筍,村民飯桌上的苦瓜燉魚、毛豆炒鞭筍、龍鬚菜炒雞蛋等家鄉菜讓網友直呼#被撒貝寧這一桌農家飯饞哭了#;石堰坪村的傳統長桌宴上,大碗臘肉等一桌子特色食物擺滿飯桌,網友在話題#回老家一定會吃的菜#下熱議家鄉美食。紀實語言下,節目以家為點,以人物故事為核心,村民講述和呈現自己的「小家」和「村莊」的故事,自然勾勒出一方水土鮮活的勞動人民幸福群像。

對於一檔節目來說,節目話題延伸的維度可以反映展現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山水間的家》既是綜藝節目也是文旅紀實,融合創新節目形態後,鏡頭下的自然與鄉村之美展現出山水田園的靜謐,引發觀眾討論的美景、美食、特色建築、民俗活動等話題,則是節目在人文、旅遊、自然、歷史等多維度的內容延伸。

節目播出後,話題#老人阻止家人將吊腳樓祖宅改別墅#閱讀量5小時破億,登陸微博熱搜TOP4,「600年吊腳樓古村寨」視頻片段獲得廣泛傳播,帶動近百家媒體轉發。石堰坪村擁有全國最大的土家吊腳樓群落,包括182棟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吊腳樓以及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是一座有著600年歷史的吊腳樓古村寨,年輕人曾想把祖宅改為小別墅,但老人堅持守護這裡珍貴的古建築,看完節目後,網友紛紛向老人致敬,並為古人智慧點贊,特色古建築的淳樸之美,原來凝結著幾代人的守護與傳承。

中青年觀眾成主力、高學歷觀眾占比高

節目承載的人文內涵具有較強吸引力

在電視大屏端,根據酷雲數據顯示,節目首播當晚實時收視率排名達TOP2,在各大季播綜藝和熱播劇競爭激烈的周六晚間黃金時段,熱度顯著。

據CSM收視數據,首期節目25-64歲年齡段觀眾占比為55.7%,這個年齡段的受眾正是社會財富的製造者和努力打拚的主力軍,節目中對於新農村面貌的反映、鄉村振興發展的呈現以及農村生活話題的討論,對這個年齡段的部分觀眾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村民的奮鬥精神也透過節目映射到當下的工作和生活中。

而通過首期節目的觀眾學歷分布也可以發現,高中和大學學歷占比達44.8%。節目中,大學生朱冰倩就是參與家鄉建設的青年代表之一,對於觀眾來說,《山水間的家》所聚焦的鄉村故事不僅是了解當下鄉村發展的窗口,節目也提供著科普和借鑑功能,為更多的有志青年帶來振興鄉村發展的啟發和動力。

首期節目中探訪的浙江魯家村和湖南石堰坪村,兩座村莊一個現代化、一個古色古香,鄉村振興的差異化發展一目了然。兩處地域,兩條大故事線索下,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富起來」的故事,真實呈現著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廣闊鄉村圖景,這不僅與中青年觀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也為他們帶來鼓舞和精神力量。

開播前熱度攀升引發期待

主流媒體點贊報道社會價值

節目在開播前,就已引起各方期待。《山水間的家》節目宣傳片、主題曲MV、倒計天海報等預告物料持續獲得央視新聞、半月談、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官博,文化和旅遊部、自然資源部等國家部委官方微博,以及南京晨報、湖南日報等地方媒體官博轉發預熱。

《山水間的家》開播信息獲多家主流媒體轉發預熱

據微信指數,從8月25日開始節目的搜索指數便成攀升狀態,播出當天微信指數日環比增長達85.79%,山水探訪與戶外綜藝結合的獨特節目形式,不斷激活著網友的期待值。

節目播出當天,總台《新聞聯播》播出預告節目,介紹節目將以全新視角探訪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講好中國故事。

此外,央視新聞客戶端、人民日報客戶端、光明網、中國青年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網、人民政協報、文匯報等超過30家重點媒體對節目進行關注報道。其中《中國青年報》對節目的社會價值表示肯定:「鄉村旅遊將農村瀕臨消失的傳統建築、農耕技術、民間技藝、民俗禮儀等挖掘出來,以活態化的方式進行傳承和創新,既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又保護、傳承和復興了傳統文化。」

多家主流媒體對《山水間的家》節目點贊報道

聚焦中國鄉村十年巨變,《山水間的家》用腳步丈量鄉土中國,講述24個新時代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的發展故事,接下來,節目還將前往湖北省莫嶺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懷洪村、江蘇省禮詩圩村、安徽省西遞村等地進行實地探訪,以視頻版地方志的形式,透過山水間的美食、美景、風土人情等沉浸式生活遊覽體驗,真實呈現社會主義美麗鄉村的時代風貌。

養眼、鄉愁、治癒成節目關鍵詞

「你可以永遠相信央視的審美和水準」

看完節目後,不少網友感慨「希望這樣的田園可以一直在」「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山美水美村美,想去看看」 「好養眼的節目,像在畫中游」!

通過網友評論的詞雲圖可以看出,「真實養眼」「鄉愁」「治癒」三個評論維度是網友熱議的焦點,沉浸式的節目設計不僅讓觀眾了解到鄉村振興發展下山水田園的新風貌,探訪分隊組成的「新村民」與當地村民的生活和交談,也以接地氣的互動形式喚起觀眾對家鄉的懷念,為節目增添治癒之感和人文內涵。

真實養眼

正如網友在微博留下的節目觀感,「央視鏡頭捕捉到鄉村生活很真實的一面,石堰坪村原生態的吊腳樓,村民們質樸的笑臉,拋去形形色色的濾鏡,真實又自然。」高空航拍鏡頭中,節目的每一幀畫面都透露著山水詩意,綠野廣袤無垠,兩岸青山對峙,潺潺流水,桃花源般的鄉村之景和吊腳樓全貌,讓網友為節目呈現的自然風光點贊。

引發「鄉愁」

留得住山水,才能記得住鄉愁。節目中,魯家村的村民會在建設現代化的小樓房邊保留下古宅的痕跡,石堰坪村以幾代人的守護保留下原生吊腳樓,這是他們在生活中堅持的「鄉愁」和鄉土情懷。一方面呈現「小橋流水人家」般的詩意田園生活,一方面返鄉就業建設家鄉的人們分享奮鬥故事,《山水間的家》喚醒的不只是人們對家鄉的懷念,還有對日新月異的鄉村風貌的一份自豪。

治癒人心

在茶園體驗茶農勞作的日常,為茶樹除草追肥,又或是換新瓦、刷桐油、修門框,體驗吊腳樓修繕工作,加上民俗活動「糊倉」、慶賀豐收的「雞罩捕魚」等內容,嘉賓們時而在鄉村慢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閒」,時而在熱熱鬧鬧的集體活動中感受農家日常的快樂。這份生活的恬謐,也溢出螢屏感染著觀眾。「給人寧靜祥和的安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傳遞不少治癒感」等評論就凸顯著節目撫慰人心的精神力量。

近年來,總台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推出精品力作和創新節目豐富螢屏,肩負著主流傳播陣地的價值引領作用,從《山水間的家》首播內容的口碑與熱度來看,正如網友感慨的那樣——你可以永遠相信央視的審美和水準。

作為文旅探訪節目的模式創新之作,《山水間的家》讓鄉土中國成為真正的故事主角,主持人、公眾人物、文化學者等嘉賓以「新村民」的身份探訪山水田園;作為戶外綜藝,《山水間的家》則以真實的記錄性呈現出新時代鄉村圖景,在鄉村振興的背後,不僅有一家一戶的辛勤勞作,更是中國鄉村經濟發展不同模式的微觀縮影,為村落的發展提供借鑑與示範意義。同時,節目更將拍攝視角扎進泥土裡,帶來生活化、接地氣的節目氣質,吸引著更多年輕觀眾走進節目,了解和學習鄉村振興的發展建設。

接下來,《山水間的家》還將繼續呈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壯美畫卷,不妨跟隨節目腳步一起看鄉村十年巨變,感受鄉村振興的「幸福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