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弦生、李祖哲:胡世厚和他的三國文化研究——從胡先生與中州古籍出版社談起

2023-05-30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張弦生、李祖哲:胡世厚和他的三國文化研究——從胡先生與中州古籍出版社談起

1

本文要談胡世厚先生的「三國」文化研究,就得從1975年的一次「蝴蝶效應」說起。

胡世厚先生

那是在「文革」後期的1975年,中美關係開始解凍,中國開始與世界各國廣泛交往。這年一個歐洲袖珍小國聖馬利諾元首來華訪問,向我國贈送了他們的一部大百科全書。我們這個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大國卻只能以小小的《新華字典》回贈。

於是,重病中的周恩來總理批示了他生前最後一個關於出版工作的文件,要求做好包括《辭源》在內的大型工具書和百科全書的編撰修訂工作。由商務印書館牽頭,與中南四省區(河南、湖南、廣東、廣西)一同接受了修訂《辭源》的任務,各自成立了修訂組。

為加速完成這一帶有政治性的任務,河南省委宣傳部在省內的五市八校成立了修訂分組。現今的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就是河南省《辭源》修訂組,而胡世厚先生就是「八校」中洛陽農機學院《辭源》修訂組的組長。

就是這一「蝴蝶效應」,促成了胡先生在四十餘年「三國」文化研究中與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共同合作。

今年已經九十一歲的胡世厚先生1932年出生於河南汝南縣。1949年3月參加革命,到豫皖蘇八分區幹部學校研究班學習,結業後於5月分配到河南省軍區獨立四團工作。1952年秋,部隊改為林業工程三師七團,開赴松江省伊春。1954年集體轉業,他分配在雙子河森林工業局黨委宣傳部工作。1956年他考取了設在長春的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中文系學習,五年後畢業。1961年分配到中央黨校從事教學工作。「文革」中他遭受迫害,於1974年下放到洛陽農機學院。

《辭源》第三版

1976年他擔任該院《辭源》修訂組的組長,後來又曾來省會鄭州到省《辭源》組審改詞條,於是得以和省組負責人楊靜琦熟識——她曾在中央黨校學習,與胡先生有師生之誼。在楊靜琦的建議下,1980年2月,胡世厚調入與河南省《辭源》修訂組改建的中州書畫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前身)同年同月同日(1979年11月30日)同地(同在鄭州花園路54號省教委樓內)成立並辦公的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時稱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文學所的負責人。胡先生由此踏上了古代小說、戲曲研究,以及與中州古籍出版社密切合作的四十餘年征程。

當年的中州書畫社(今中州古籍出版社)因在1980年出版《歧路燈》(一百八回校注本)一炮走紅,聞名海內外。其校注者就是從河南省圖書館調入省社科院文學所的欒星研究員。

中州書畫社版《歧路燈》

在這部小說尚未印刷時,責任編輯張弦生就把校樣送給胡世厚先生,請他撰寫研究文章。胡先生在1981年8至11月,寫出了《試論〈歧路燈〉的思想傾向》一文,他認為:「《歧路燈》是竭力維護行將倒塌的封建大廈的作品,它的總的思想傾向是落後的,是逆潮流而動的。它確實是一部封建社會的淑世書、教子弟書。當然《歧路燈》在描寫某些具體事物時,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黑暗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社會的某些真實,這對於我們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是有一定意義的。」他肯定《歧路燈》的藝術成就,可並不完全贊成欒星先生的評價。

本著「百家爭鳴」的精神,他積極與省社科院文學所和中州書畫社等單位共同組織了1981年在鄭州、1982年在洛陽、1984年在開封舉行的三次《歧路燈》學術討論會。他的這篇論文收入中州書畫社1982年8月出版的《歧路燈論叢(一)》之中,是胡先生最早發表的古代小說研究論文。

《歧路燈論叢》

後來,他在洛陽討論會上宣讀了題為《〈歧路燈〉何以遭受冷遇和流傳不輟》的論文(收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的《歧路燈論叢(二)》中),又在1984年3月14日的《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副刊上發表了《論〈歧路燈〉的得失》一文。他所撰寫的這些文章,是此書出版之初的一批比較重要的評論,使得他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領域取得了聲望。

1983年3月,他和中州書畫社文學編輯王鴻蘆一同應邀參加了四川省社科院文學所和《社會科學研究》編輯部在成都舉辦的《三國演義》問世六百年來的首次全國性的《三國演義》學術研討會。

他在會上的發言,後來與衛紹生先生合撰成《曹操與建安文學——兼與劉知漸同志商榷》一文,發表在《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上,胡先生還寫了一篇《〈三國演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首屆〈三國演義〉學術研討會綜述》,發表在河南省社科院情報所的《學術資料》1983年第14期上。從此引發了他研讀《三國演義》的濃厚興趣,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稀集:中國古代戲曲小說論》

2

胡世厚先生十七歲就參加革命隊伍,在這座大熔爐中鍛鍊了他出色的組織領導能力。他在河南省社科院文學所草創時(1980—1984)擔任負責人(支部書記、副所長)期間,真誠團結來自不同單位的老中青科研人員,鼓勵他們解放思想,突破禁區,開展科研,多參會,多發表論著。所里形成了學術問題暢所欲言的民主空氣。

文學所成為院裡科研人員最多、成果最為豐富、思想最為活躍的單位,特別是在古代文學研究方面,無論從秦漢六朝唐宋詩文,還是唐宋元明小說戲曲等諸多方面都有在河南學界領軍的研究專家,有不少研究項目也走在全國前列。

《紅梅韻語》

省社科院文學所與中州古籍出版社結成了良性互動的研究出版關係。在胡世厚先生的率領和倡導下,他們所的研究人員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非常多。我們戲稱文學所是中州古籍出版社的編輯部,而古籍社是文學所的出版部。

所里研究古代文學的專家許多人都有十幾種,甚至數十種著作在我社出版,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人員相互之間也都成了親密無間的好友。出去參加學術會議,總是呼朋引伴,一同前往,會下共敘閒談間,就能設計出許多好選題。

在成都會議上,胡世厚先生毅然同意承辦在河南舉行第二屆全國三國演義學術研討會,並擬在第二次會上成立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從成都回來向有關領導彙報請示得到批准後,胡先生就在當年冬天,與時在文學所任秘書後來升任院黨委紀檢書記的楊海中先生一同赴成都,參加學會成立籌備會議,並組織本所和省內各相關地市、院校的研究者撰寫論文,提出「學唱主角,開好會」,要藉此將河南的古代文學研究水平推向新高峰。

《三國演義與羅貫中》

終於在1984年4月中旬牡丹花盛開之時在漢魏故都洛陽,由胡世厚先生主持召開了由河南省社科院文學所和河南省文學學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二十多個省市區的一百七十多位專家。同時還舉辦了中國古代小說講習班,由十位著名專家:

北京大學吳小如

南開大學寧宗一

中國社科院劉世德

中國社科院陳毓羆

河南社科院胡世厚

復旦大學章培恆

山東大學袁世碩

中國藝術研究院李希凡

北京大學季鎮淮

河南大學任訪秋

分專題講授中國古典小說名著。有近四百位青年學者到會聽課學習,其盛況堪稱空前絕後。至今與會學者大都成為本領域的巨擘骨幹,提起這次講習班的感受和收穫,還是念念不忘、津津樂道。

《中國古代小說十二講》

胡世厚先生除在講習班以《〈三國演義〉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為題主講《三國演義》外,還向研討會提交了論文《論〈三國演義〉的主題》。在這次會議中成立的中國三國演義學會上,胡先生被選舉擔任副秘書長一職,1990年學會領導換屆,改任副會長,直到2015年因年事已高,辭去任職,在學會竭誠服務三十一年。

在這次會議上,還提出了成立中國古代戲曲學會的動議,經過胡先生的請示、聯絡,當年10月在鄭州由他主持召開了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成立籌備會,他於1985年4月在鄭州主持召開了首屆中國古代戲曲學術討論會暨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成立大會,學會掛靠在河南省社科院,胡先生當選為副會長。胡先生為《三國演義》和中國古代戲曲的學術研究以及文化普及,傾注了心血,開闢了陣地,取得了碩果,贏得了學界的稱許。

中州古籍出版社也在胡世厚先生的促進下,由孟慶錫社長率領社內中青年編輯四五人赴洛陽會議,既撰寫論文參加大會研討,又參與到會議及講習班的服務工作中。主講人中的寧宗一先生,就是孟社長建議並邀請的。

《三國演義論文集》

會後,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胡先生參加編選並作序的大會論文集《〈三國演義〉論文集》,收洛陽會議優秀論文三十餘篇,體現了20世紀80年代「三國」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三國演義》研究的新提法、人物研究的新開拓、藝術成就的新探索、文學及文化地位的新評價,等等不一而足。

中州古籍出版社還出版了由胡先生所編的《中國古代小說十二講》,除收錄講習班的講稿外,還增加了江蘇社科院陳遼、吉林大學王汝梅、黑龍江大學劉敬圻的古代小說專題講稿,代表了當時古典小說研究的最高水平。

由他組織省社科院文學所里研究人員,收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研究《三國演義》的全部著作和論文,從中遴選了代表性篇章,編為《〈三國演義〉研究文集》,概括了建國三十多年的研究成就,由中華書局出版。

這三部著作,全方位反映了以「三國」文化研究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狀況,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胡世厚先生九十大壽

3

1984年,胡世厚先生調到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任專職副主席。作為聯繫省委、省政府的橋樑和紐帶,省社聯成立了領導科學研究會,創辦了《領導科學》雜誌,以幫助提高當時大批剛剛走上領導崗位的青年幹部的執政能力。

他建議在雜誌上開闢《看三國,談領導》專欄,並且親自為這個欄目撰寫了一系列談《三國演義》中有關使用人才、施展謀略的文章。同時他還為全國領導科學講習班和河南省縣委書記、縣長領導科學講習班分期講授《〈三國演義〉與用人之道》,參加學習人員達上千人,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他被邀請到鶴壁、商丘、周口、南陽、駐馬店等地,給地市機關縣處級領導幹部講授這一課題。他還把這一研究的論文帶到中國三國演義年會上宣讀。

《關於三國演義的用人之道》

他這一貫徹「古為今用」方針的研究和普及工作,開拓了《三國演義》文化應用研究的廣闊領域,帶動了全國學界,結合著毛澤東和海內外對《三國演義》文化應用的成功範例,對這一領域開展多方面、多層次的研究,使應用研究成為經久不息的熱門題材。

胡世厚先生和現任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副會長的衛紹生先生共同發表了一系列講《三國演義》中的決策、謀略、用人等方面內容的文章。這些文章以及胡先生的《為政之本在於得賢》的講稿彙集成書,以《人才與謀略——〈三國演義〉啟示錄》為書名,於1989年4月在中州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

這本書的《前言》說:「現代學者在對《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進行文學研究之外,還嘗試從人才學、管理學、領導藝術和決策理論等方面進行研究,亦即試圖挖掘《三國演義》文學以外的豐富內容,發揮它以歷史來反映現實的借鑑價值,為現代人才學、管理學、領導和決策理論提供具體化的歷史闡釋,希望對現代領導者、經營管理者和每一個參加競爭的人有所啟示和裨益。因此我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探討《三國演義》表現出來的決策、謀略和用人等方面的內容,剖析其有利於現代競爭的內涵,總結析理其蘊含的經驗教訓,使讀者對《三國演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把握,從中汲取文化素養,增加競略知識,增強競爭意識和競勝決心。」[1]

《人才與謀略:三國演義啟示錄》

《人才與謀略——〈三國演義〉啟示錄》全書以《三國演義》小說中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陸遜、羊祜、袁紹、劉表、呂布、張魯、劉璋、劉禪等人在用人和謀略等領導和決策藝術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論述,給現代管理者以啟示。

書中指出:曹操能唯才是舉、廣開言路、撫恤民心,故能成霸業;劉備以人為本,故可舉大事;孫權不拘一格任賢能,故謀臣良將脫穎而出;諸葛亮以理義、盛情待人,剛柔、恩威同施,請將、激將並用,賞罰、獎懲分明,發揮出他高超的領導智慧,但在用人失誤時,也出現了丟荊州、失街亭的敗局;司馬懿多智謀、通權變,鋪平了司馬專權的道路;陸遜敢當大任,羊祜臨終薦賢,顯出了以國事為重的優秀品質。周瑜心胸狹窄,英年早逝;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不納直言,終敗官渡;至於劉表優柔寡斷、呂布反覆無常、張魯偏聽讒言、劉璋孤行暗弱、劉禪昏庸失政,都是反面教訓。

在書的後半部分,以「成事在於決策」「爭人才以謀大事」「為政之本在於得賢」三題,綜述了從《三國演義》看領導幹部應當具有的基本素質。

《三國啟示錄——人才與謀略》(台北書泉出版社)

《人才與謀略——〈三國演義〉啟示錄》首次印刷兩萬冊,三年中共印刷四次,累計印數四萬餘冊。書中所收當年胡世厚先生巡迴河南各地的《為政之本在於得賢》的講演,更是受到普遍好評。

1994年8月,此書又經過版權貿易,由台北書泉出版社以《三國啟示錄——人才與謀略》為名重版,可見其在海峽兩岸受讀者歡迎的盛況。

1986年,應巴蜀書社約請,他與衛紹生又合作撰著了《〈三國演義〉與人才學》一書,出版後也發行廣泛,受到好評。

1990年10月,他與衛紹生合撰的論文《評〈三國演義〉的天人觀》在第六屆全國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宣講,對《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和創作理念做出更深入的探討,認為「羅貫中這樣尊重客觀歷史的作家,在涉及天命與人事、天意與民意、天理與人慾這些問題時,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了傳統的天人觀念和宋代理學的影響,其文化意識和思想傾向因而具有較大的複雜性」。這篇文章發表在當年第4期《天府新論》雜誌上。

《三國演義與人才學》

後來胡世厚先生又在歷次中國三國演義年會上發布了《論東吳興亡的歷史經驗》《諸葛亮奇謀六退祁山》《毛澤東是應用〈三國演義〉的典範》《論張遼及其藝術形象的創造》《諸葛亮與魏延》等一系列論文,都收入會議後出版的論文集中。他的「三國」文化研究實現了「本體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完美結合」(吳光正《成功的嘗試——讀胡世厚、衛紹生的〈《三國演義》與人才學〉》,載《學術交流》1994年第3期)。

胡世厚先生的《三國演義》應用研究和主題研究,形成了他在「三國」文化研究方面的突出特色。

由於胡世厚先生多年擔任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的領導和聯絡工作,在省內又是省社聯的主要領導,所以他努力於推動全國「三國」文化研究的深入和交流、加強中外學者的合作,以及三國文化歷史的學術研究活動、文化旅遊的開展。

1995年春天,他在湖北蒲圻、河南許昌參加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學術討論會,對劇中「不同凡響的開篇」和諸葛亮和曹操形象的塑造,給予肯定,並提出了有益的建議。全國各地舉辦的地方性「三國」文化研討會,胡先生也結合當地「三國」文化的特點和相應的文旅開發,寫出學術研究論文,供當地學者研究和政府決策參考,不斷擴大「三國」文化應用的研究成果推廣。他不辭辛苦為許多地方的「三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撰寫前言、發表綜述。

《三國演義與荊州》

在他的介紹下,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年度學術討論會有三屆會議的論文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結集出版的:除了出版《〈三國演義〉論文集》之外,還出版了《〈三國演義〉與荊州》《〈三國演義〉與羅貫中》等論文集。在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研究方面,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羅貫中新探》(孟繁仁等編著,1992年2月版)。霍雨佳先生的專著《〈三國演義〉的美學價值》一書,也在1991年5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特別是河南省內《三國演義》研究的應用和普及等諸多方面的活動,胡世厚先生更是滿腔熱情地付出辛勞加以扶持。

洛陽和許昌是漢魏故都所在地,又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北方形成三分天下中最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三曹和「建安七子」的文學活動和作品,昭彰當時,垂範後代,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但當時河南省內的相關研究和應用還很薄弱不足。

除了河南社科院文學所之外,只有鄭州大學的俞紹初先生在孜孜汲汲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和文化應用更是乏人鑽研。許昌、洛陽、南陽、安陽、鄭州、新鄉、焦作、濮陽等河南許多地市的三國人物和遺蹟的研究和開發,比較冷落。胡世厚先生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促進和鼓勵各地市在這些方面開展工作。

《建安文學新論》

1991年,他積極參與在河北邯鄲舉辦的全國第三次建安文學研討會的籌備,並率領河南包括中州古籍出版社的許多學者、編輯參會,宣講論文。會後,由他和蕭永慶、衛紹生主編了會議論文選集《建安文學新論》,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在1992年出版。

在他離休並患上腦梗的時候,還抱病四處奔走尋求支持,促成在許昌召開了第八屆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的年度學術研討會。他鼓勵許昌當地的學者們努力開展研究,多出著作、多發文章。

他為許昌學院的趙西堯、馬寶記先生的《三國文化概覽》熱情作序,給予高度評價。許昌的學者劉玉娥也出版了《曹操傳》(中州古籍出版社版)《中原古代著名戰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版)等多種著作,發表了《甄妃簡論》等多篇相關論文。後來她調到鄭州師範學院任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長,與她的這些成果不無關係。

也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史友仁等編著的《許昌三國大觀》,從《三國演義》的版本、故事、人物、作者、流變、傳說、語言、遺蹟,等等許多方面,向廣大讀者做了文化普及工作。終於形成了在古典文學名著中,「三國」文化研究與應用的獨有特色,迎來了「三國」文化研究不斷發展和深入的局面。

《羅學》第五輯

胡世厚先生與鄭鐵生先生共同主編的輯刊《羅學(羅貫中研究)》第四、五、六輯,在山西清徐羅貫中研究會的財力、物力和編輯力量的支持下,從2015年起在中州古籍出版社相繼出版。

作為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的會刊,不但成為養育《三國演義》研究的一片沃土,而且將研究範圍從《三國演義》一本書,拓展到羅貫中及其全部小說和戲曲作品的研究,成為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一方主要陣地。由劉世德先生任主編、胡世厚先生等人任副主編的《羅貫中全集》的出版,也首次為羅學研究提供了全面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4

胡世厚先生在古代文學方面研究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古代戲曲。他長期擔任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會副會長一職,也像他在中國三國演義學會中一樣,承負著繁重的會務工作。

他早在1980年初到河南省社科院時,選定的第一個科研課題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研究。當年他就陸續發表了《論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白樸卒年考辨別》《論白樸的雜劇〈東牆記〉》等篇論文。以後每年都有數篇相關論文發表。他的這些論文的合集《白樸論考》,在1991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4年此書的增訂本又以《白樸著作生平論考》為名,在台北國家出版社出版。

《白樸論考》

胡先生在古代戲曲方面的其他著述也很多。他和鄧紹基先生共同主編的《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選收古代著名戲曲作家一百〇一人,約請全國戲曲研究家撰寫,從「知人論世」對其創作加以評價。這部八十多萬字的著作,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在1992年7月精裝出版,是對當代古典戲曲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大檢閱。

他早就有整理出版三國戲曲的夙願。2011年他下了決心,他說:「我雖年已近八十,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但思維清晰,特別是我既研究小說,又研究戲曲,喜歡三國戲,興趣與責任促使我決定編《三國戲曲集》。」(《〈三國戲曲集成〉編校始末》)。[2]

此書定名《三國戲曲集成》,清徐羅貫中研究會范光耀會長以近三十萬元給予支持,復旦大學出版社又爭取到了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在河南省社科院衛紹生和楊波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由胡世厚先生主編的八卷十二冊近九百萬字的《三國戲曲集成》終於在2018年6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並在2019年1月在復旦大學舉行了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這對於推動中國文學史、戲曲史的研究和當代「三國」文化研究以及當代戲曲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三國戲曲集成》

在胡世厚先生七十歲古稀之年,我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先生自選的《古稀集——中國古代戲曲小說論》著作一部;2009年9月又出版了他的詩集《紅梅韻語》,詩集中選收他的歷年詩作三百首——其中收有《論〈三國演義〉人物》四十首、《論〈水滸〉英雄》七首、《論〈西遊記〉人物》六首、《洪昇〈長生殿〉人物譜》七首,等等多篇記他的古典小說和戲曲研究的詩作——對他的學術活動以誌慶賀和傳揚。現在胡世厚先生積四十年之力的《白樸著作集校注》大著,也將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已經編校完畢,見書指日可待。

在「三國」文化研究和其他古代文化研究活動里,從1976年以來的四十七年將近半個世紀中,胡世厚先生與我們中州古籍出版社之間凝聚了深情厚誼。

胡世厚先生九十大壽

我們謹以此文,對胡先生的「三國」文化究略加總結,衷心對胡先生給我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工作的學術支持致以感謝!

注釋:

[1] 胡世厚,衛紹生.三國啟示錄:人才與謀略[M].台北.書泉出版社.1994.前言2-3.

[2]胡世厚.米壽集:詩與文[M].香港.中華古籍出版社.20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