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科幻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於尷尬狀態。
「科」不成,「幻」不就,讓這個類別一度被觀眾打上爛片的標籤。
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刷新了國產科幻片特效天花板,並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86年國產科幻片曾曇花一現地出現過一部巔峰之作,三十多年間無人能夠超越。
今天,我們就來重溫這部被遺忘的國產神作——
錯位導演: 黃建新編劇: 張敏 / 黃建新主演: 劉子楓 / 牟紅 / 楊昆 / 孫飛虎上映日期: 1986片長: 85分鐘
此片導演 黃建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新世紀後,他曾拍出《建國大業》《建黨偉業》《決勝時刻》等多部影片,並擔任了《湄公河行動》《長津湖》等影片的製片,堪稱主旋律電影專業戶。
但在新世紀前,他的影片卻以生猛大膽著稱,辛辣尖銳地諷刺時弊。
城市三部曲 《站直囉,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都是評分頗高的口碑佳作。
其中《背靠背,臉對臉》深刻反映了中國官場等級森嚴、明爭暗奪的現象,在豆瓣上近13萬人評出9.5的高分,併入圍豆瓣電影TOP250。
點擊圖片
可查看《背靠背,臉對臉》推文
而他的處女作《黑炮事件》諷刺了外行領導內行,程序打敗專業的中國式辦事特色,一舉 提名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故事片。
去年離世的表演藝術家 劉子楓,憑藉在《黑炮事件》中的精湛演技榮獲了 金雞影帝。
點擊圖片
可查看《黑炮事件》推文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國產科幻片《錯位》,可以看做《黑袍事件》的續作。
片中的男主角正是《黑炮事件》中的男主角 趙書信,也同樣是由劉子楓飾演。
趙書信在前作中做了多年的工程師,終於在這部續作里被升職成為局長。
但迎接他的並非夢寐以求的舒適與自由,而是開不完的會議和排山倒海的文件。
他深知這些文山會海大多數都沒有意義,但又無力擺脫。
重壓之下,他的精神一天比一天緊張,並做起了被文件和話筒席捲、包裹的噩夢。
趙書信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他發揮自己工程師的優勢,研製出了一個最先進的智能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的外形和他一模一樣,並且能模仿他的神態和語氣,外人根本看不出任何差別。
最重要的是,他還為這個機器人輸入了相關的知識程序,可以代替他去開會和工作。
從此之後,趙書信把開會、上傳下達的苦差事都交給了機器人,自己則繼續專心投身於科研。
然而,事情並非像趙書信預想地那麼順利。
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累積,這個機器人逐漸產生了獨立的自我意識。
它開始吸煙、喝酒,甚至還對人類世界的愛情產生了好奇。
它曾經偷偷瞞著趙書信,和他的女下屬吃飯約會。
它甚至還提出了讓趙書信批量生產機器人,並為它們賦予自我意識的要求,卻遭到了趙書信的拒絕。
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中央開始下達減少文山會海的指示,這也意味著機器人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趙書信削減了為機器人提供的能量,並限制了其活動範圍,想要在之後把它送到勞動一線。
機器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存在,在私底下偷偷為自己充電,卻引發了會議現場的斷電與混亂。
它還在路上與一群人發生爭執,並使用暴力傷害了路人。
隨著事態愈發混亂,趙書信最終決定親手毀掉機器人,影片也在此戛然而止。
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科幻片,《錯位》並未使用先進的特效技術,沒有在「科」字上大做文章。
它將著力點立足於「幻」,通過一個如《黑鏡》般腦洞大開的故事,用極盡荒誕的敘事諷刺了社會、人文、科技、倫理等諸多現實議題。
整部電影的風格相當先鋒前衛,在 視聽語言上下足了功夫。
大量紅色、藍色背景色塊的運用,極具視覺衝擊力,也分別對應了角色在不同情境急躁動盪、焦慮抑鬱的心理狀態。
三角、正方形、圓形等規則圖形在片中大量出現,這些形狀本身代表的是數學所體現的秩序與規則。
而這種秩序感與趙書信的生活毫不相干,恰恰反襯出他因為文山會海內心出現的混亂與無序。
還有片中超現實主義的場景設計,比如層層封鎖的大門和看美國廣告片的老子。
不僅契合科幻的主題,也讓這個腦洞大開的故事更具荒誕感。
除了在視聽上下功夫,影片中的許多台詞也十分考究,耐人尋味。
比如當機器人問趙書信說:「不想乾的事情,你就不幹嗎?」
趙書信回答道: 「不想乾的事情當然可以不幹,但是這麼一來,想乾的事情也幹不成了。」
短短几句話,道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複雜關係。
還有當機器人體驗了幾天人類生活後,他意味深長地對趙書信說道:
「我發現你們人類很怪,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們給自己制定了許多條文,但在內心深處卻只希望別人遵守。」
果然,就連機器人都能看出來,雙標是人類的本性。
片名《錯位》,指的是趙書信和智能機器人的身份錯位。
趙書信專注於科研,他可以把所有的時間都用於科研事業,一直堅持做一件事情。
但機器人卻不同,它能夠輾轉於各個會場,在人際往來中遊刃有餘,在文山會海中如魚得水。
不僅如此,它還愛上了抽煙,喜歡看電影,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並擁有了感情和獨立意識。
這樣一看,機器人似乎更像人,而趙書信更像是機器人。
正因如此,影片最後的機器人甚至想與趙書信正面對抗,並取而代之。
這種錯位的關係和身份認知,讓影片的黑色幽默達到高潮,也使得電影的主題呼之欲出——
趙書信與機器人的身份錯位和對立關係,不僅僅是個體矛盾。
它 映射出的是當前時代下的每一個人,與複雜多變的環境、日新月異的科技之間矛盾。
在《錯位》上映的80年代,正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社會環境急劇變化的年代。
在時代的洪流中,人們紛紛尋找新的身份認同、自我認同。
作為一名普通人, 每個人都可能面臨和趙書信相同的狀況:對科技的運用感到混亂與焦慮,對自我的身份認同產生懷疑。
如今幾十年的時間過去,AI技術的研究和運用已經達到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狀態。
但和趙書信相比,我們的處境卻並未好到哪裡去。
AI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但與此同時,AI對人工的取代,對社會環境的衝擊、對隱私的侵犯、對安全倫理問題的挑戰等等,只會隨著科技的發展愈演愈烈。
要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這是《錯位》給我們留下的疑問,也是科技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里,每個人都亟待解決的課題。
滿分安利!這麼美好的電影很久沒有看到過了
五星安利這部良心好片,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
豆瓣9.0,值得十刷的寶藏好片,我吐血安利!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