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紅花》第一波豆瓣影評出來了,打分呈現兩極化。
好評者認為,《小紅花》情節感人溫馨,男女主的愛情太美好;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因為這兩點,不少人在豆瓣打一星,「為了雞湯而雞湯,比《上海堡壘》還爛」,「換著不同的噱頭講愛情」。
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一部影視劇但凡有流量明星的參與,往往逃離不了此般命運;再者,拋開四字弟弟的因素,當觀眾們抱著看《我不是藥神》的心態走進影院時,卻發現整部影片講述愛情有餘,直面現實無力,則必然產生一種心理落差。
《送你一朵小紅花》海報。圖片:官微
那麼,《小紅花》真得那麼差勁嗎?
客觀地說,相比於《分手大師》《上海堡壘》等一眾爛片而言,《小紅花》還是有不少閃光點。比如,這部作品延續了導演韓延的「輕喜劇」風格,即使是闡述「抗病」這一沉重的主題,也能給我們留下很多歡樂。影片一開始,頹喪少年韋一航(易烊千璽飾演)和樂觀少女馬小遠(劉浩存飾演)在病友的追思會上相遇,自此開始一段歡喜冤家的「俗套」橋段——
抗拒交友的韋一航喜歡用「你想看我的腦腫瘤切片嗎」嚇退陌生人,卻遭到馬小遠的嘲笑,「幾級啊……我五歲就腦腫瘤二級了」;韋一航偷看對方出鏡,在媽媽推門時心虛扣下電腦,媽媽以為看「黃片」而調侃他「長大了」;在雨中,韋一航向馬小遠訴說自己的絕望和無助,二人相擁,卻被馬父抓了個正著……
雖然「俗套」,但也確實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價值,即打破我們對病症病人的刻板印象,不要以為病症病人就該是病怏怏的,相比於病症病人的生理疼痛,他們的精神狀態或許更需要慰藉。
易烊千璽飾韋一航。圖片:官微
片中,韋一航起初對自我的認知是「非正常人」,而這也代表了很多人對病症病人的誤解,似乎只要患病就必須遵循一般意義上的「悲慘敘事」,一旦有病人展現出與想像中不符的一面,就破壞了圍觀者心目中「完美病人」的形象。現實生活中,如B站up主「虎子的後半生」、「卡夫卡鬆餅君」,兩人都曾因分享抗病經歷收穫鼓勵,卻也都因出入高檔場所或分享個人吃喝玩樂的生活,而遭網友指責「欺騙感情」、「騙子」。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單就影片的前半段來說,韋一航和馬小遠間愛情的誕生完全成立。顯然,馬小遠不在那套常見的敘事規則內,她積極樂觀,開出鏡、組織病友交流會、喝啤酒擼串兒、帶著韋一航模擬世界探險……一副肆無忌憚的樣子。兩個迥異的靈魂,適逢荷爾蒙四溢的年紀,愛情的誕生可謂順理成章。
出於上述原因,我願意相信那些打高分觀眾的真心;但可惜的是,影片一進入後半段,就顯示出一種猶疑不定。
從韋一航突然昏倒、疑似病症復發開始,故事始終在直面現實與繼續童話間徘徊。如果說前半段還能吸引我們往下看,是因為緊密合理的笑點、以及對病症病人心理需求的準確把握,後半段則呈現出一種疲憊感,故事細節支撐不起煽情旁白,仿佛在告訴觀眾,算了,我們盡力了,就這樣結束吧。
事實上,觀眾接受前半段男女主角愛情戲的誕生,而非無腦愛情偶像劇的前提,即是貼近現實的設定。當觀眾意識到,導演在直面病痛與去世時只是草草而過,現實的苦難反被時不時喂一口的雞湯所取代時,自然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劉浩存飾馬小遠。圖片:官微
比如,儘管韋一航可能病症復發,但不用太過擔心,有奶奶和叔父爭著賣房度過難關;韋一航問父母如果自己死了,他們會怎麼辦,父母拍了一個短片假裝孩子已經逝去的一天,看起來生活未受任何影響;疑似病症復發馬上被確認是「虛驚一場」……刻畫現實不足,喜劇又為負,後半段用一個詞可以形容我的觀看感受,即味同嚼蠟。
別的不說,相比於前半段多處令人記憶深刻的點,影片後半段中,除了故事的具體走向,你還能想起來哪些細節呢?
有觀眾調侃,《小紅花》最好的片段都在預告里了。
誠然,後半段中唯一比較有張力的部分,是那場不斷出現在預告片中的父子吵架戲——韋一航覺得是自己導致家人都過得不好而說出「我還不如去死」,韋父第一次打了他。眼中噙淚的母親坐在桌邊看著父子二人,淚光里似有千言萬語。這場戲撕裂了幸福平靜家庭的面具,展現出父母二人對失去兒子的恐懼。
影片最後,馬小遠病症復發去世,韋一航獨自踏上前往青海的旅途,在他的幻想中,那裡有一個平行時空,無論是誰,都過著沒有病痛的幸福生活。
只是可惜,這和影片後半段一樣,註定沒有觀眾「傻」到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