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聲啼哭,盼了10個月的寶寶出生,躺在產床上的媽媽,看著醫護人員忙碌的聲影,聽著寶貝的哭聲,一顆懸著的心也終於落地。
但自從寶貝出生起,每一秒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其實,寶貝為了適應這個世界,也做了不少努力。
接下來就跟著京媽一起來看看:新生兒寶寶在出生後的「黃金24小時」內,都經歷了哪些事情吧,有些是配合醫生完成的,有些是寶寶自己學會的,真的超可愛!
向新世界報道,共同記錄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每個寶寶出生後,醫生都會報下當時的時間,這個就是寶貝的出生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會精確到多少分鐘,這個就是孩子「生辰八字」中的生辰。
我記得我兒子出生時,助產士看產房的表,說「11點20分」,我老公當時也在旁邊,他說「手機是11點19分」,最後醫生按11:19記錄的。
全身簡單擦凈,剪斷臍帶
不論是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在離開母親的那一刻,出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被護士抱起來簡單擦乾淨。
因為寶貝出生後,身上可能沾有羊水、胎脂、血性分泌物和其他的分泌物等,會讓寶貝看起來髒兮兮的,很不幹凈,護士會幫寶寶做簡單清潔。
接著就是幫寶寶「獨立」—— 剪斷臍帶。臍帶剪斷意味著寶寶和媽媽正式分離,寶寶可以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
剪臍帶對於寶寶和寶媽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剪斷後,醫生會將寶寶的臍帶殘端進行打結和保護,然後蓋上無菌紗布,避免出現感染而影響寶寶健康。
這個殘端一般在 出生後7天左右脫落,脫落之前家長要做好消毒護理,每天至少2次。
寶寶建立「自主呼吸」
隨著剪斷臍帶,媽媽不能繼續給寶寶提供氧氣,就需要寶貝自己呼吸了。
當寶寶與母體分離後,大部分寶寶都會立刻發出哭聲,不過這並不是真正的哭泣。
而是因為寶寶在建立自主呼吸時,由於外界空氣的進入體內,寶貝胸廓被空氣沖開,胸腔逐漸擴大,癟癟的肺泡也被空氣沖大。
隨著自主呼吸的建立,空氣進入,二氧化碳也要排出,經過聲帶時引起了 聲帶震動,就會發出類似哭的聲音。
因此,這時寶寶的哭聲,是自主呼吸建立的標誌,也是身體各臟器開始工作的標誌,更是身體健康的標誌。
但也有少部分寶寶出生後,無論醫生怎麼幫助,寶寶就是不能哭出聲音,這可能是由於寶寶出生時嗆到了羊水,這時醫生會立即進行急救。
寶寶第一次吃母乳
初乳,是寶寶最初的食物,也是最好的食物。
《新生兒嬰兒護理養育指南》書中指出: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0-50分鐘內處於興奮期,這時的吸吮反射最強烈,這時要儘快讓寶寶和媽媽進行皮膚接觸並吸吮乳頭。
儘早吸吮,可以讓媽媽體內產生更多泌乳素和催產素,對母乳分泌有好處,也可以促進媽媽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而新生寶寶也可以儘快獲得母乳的營養。
另外,母乳喂養時頻繁的皮膚接觸,還利於建立早期親子關係。
按腳印兒,進行人生的第一次考試
寶寶出生後,為了留作紀念,醫生會給寶寶 按個小腳印兒,相當於寶貝出生後的第一張身份印。
很多醫院還會將手腳印兒製作成一個紀念品,在出院時送給新手爸媽留作紀念。
按完腳印,寶貝還會經歷人生的第一次考試——阿氏評分。
阿氏評分是根據寶寶皮膚顏色、肌肉張力等,給寶寶出生後的情況進行一個評分(具體可參考下圖)。
如果評分達到滿分,說明寶寶的健康狀況非常好;如果寶寶有任何一個方面沒有達到標準分數,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考慮,必要時要對寶寶進行治療,常見的是吸氧,嚴重時可能會送去新生兒監護室。
測量身高體重、戴手環
寶寶出生後,要做好記錄,除了檢查身體情況外,還會給寶寶量身高體重。
新生兒 體重在5-8斤 是正常體重,身高一般是50厘米左右。
有的老人總希望家裡的新媽媽可以生個「大胖寶寶」,但其實剛出生的新生兒,並不是體重越大越好!
超過8斤就算巨大兒了,相比正常足月生寶寶,巨大兒寶寶在成年後出現各種慢性病的幾率更高。
護士還會給寶寶戴上專屬手環,不少人擔心在產房會抱錯寶寶,但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
打預防針、拉胎便
正常情況下,寶寶出生後,在24小時內還會注射兩針疫苗,一針B肝疫苗,一針卡介苗。這是寶寶第一次注射疫苗,防止感染B肝。
另外,在出生24小時內,寶貝還會第一次排大小便,小便是透明淡黃色的,大便是墨綠色黏稠狀的,但這是正常的,叫胎便,大多在出生後2-3天排凈。
這些就是寶寶出生後,在黃金24小時內「脫胎換骨」的經歷,媽媽們要提前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配合醫生,做好應對;當寶貝出現一些看似異常但卻正常現象時,也不至於太緊張。
對於新媽媽來說,照護寶寶這才剛開始,後面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種育兒難題。
這些新生兒出生後會經歷的事情,你之前了解幾個呢?來說說你家寶寶剛出生後的經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