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陽光出品,孔笙執導。
主演全是有代表作的實力派:胡歌、黃磊、吳越.....
配角也個個臉熟:李光潔、任程偉、尤智勇、王硯輝......
萬眾期待之下,《縣委大院》悄悄地,翻車了。
說翻車也許有點過,但說它令人失望絕不誇張。
開分7.1,在各位主創的作品中實屬低開。
而分數仍在下滑,目前落到了6.7.
問題在哪?
其一,劇情無聊。
《縣委大院》不似《山海情》有一條脫貧致富的主線貫穿始終。
而是以點畫面,把拆遷受阻、環保、財政緊缺等等問題羅列組合,呈現光明縣的一個切面。
想法很好,但實際操作中強調了還原度,卻弱化故事性;突出生活感,又喪失了記憶點。
也許,這就是本劇最大的還原吧——「打官腔」。
其二,演員出戲,也是院長今天真正想聊的話題。
《縣委大院》,本以為是戲骨飈戲,打開一看,全是「演員切忌」——
黃磊,現身說法,演員最好離觀眾的生活遠一點。
三個常駐綜藝,黃磊憑藉優秀表現給自己貼了三個撕不下的標籤:
《爸爸去哪兒2》,多多的好爸爸;
《極限挑戰》,神運算元、老流氓;
討喜逗趣又不乏深度,是黃磊留給大多數觀眾的印象。
這樣的形象,不妨礙他在《小別離》《小歡喜》里演繹圓滑碎嘴的家庭主夫,可確實影響他在正劇里演一個書記。
是不務正業以至於演技倒退?
那你太小看黃磊了。
能教會導,還常年參與話劇演出,黃磊的演技絕對靠譜。
而且,你能感受到他的表演是經過思考和設計的,非常有技巧性的。
就說一個技巧用得很好的細節:喝水。
開會時,書記說到一半突然停下,不緊不慢地喝了口水。
之於角色塑造,這個官味流露得恰到好處。
之於劇情衝突,相當於用這個動作作為分隔符,引出之後那幾句「關起門來的話」。
屬下求上門來時,他同樣在對方言辭懇切時端起水杯。
慢悠悠吹著茶葉,時不時點個頭,一派心中有數的樣子,實則給對方施壓。
跟生活中見過的喜怒不形於色的領導相差無幾。
這樣鬆弛的表演狀態,放在別人身上是要挨夸的。
但在黃磊身上行不通。
你看——
他喝完水之後,那鼓嘴、咂嘴的無意識小動作。
太熟悉了。
和他在《嚮往的生活》里端著搪瓷杯喝特×蘇的樣子,簡直是複製黏貼。
讓人不禁想問:黃磊老師,你在喝水的那三秒鐘里,想的是我做的飯真好吃,還是光明縣下一步該怎麼走?
黃磊不是演得不好,而是演得太自我,或者說,都啥都是一個模子。
不熟悉他的觀眾可以欣賞他的演技,熟悉他那一套的觀眾卻倍感親切,難以共情。
仿佛被對手研究透的武林高手,只要出招就會落入圈套,空有一身好套路。
如果說黃磊是被自己困住,那麼,劉濤就是被自己的角色綁架了。
自從《歡樂頌》被安迪奪舍後,她終於告別了以往賢妻良母的形象——
開始在懸浮大女主劇里徜徉。
《星辰大海》從女主簡愛18歲演起,靠著敢闖敢幹與霸總垂青成立自己的外貿公司。
《我是真的愛你》里的蕭嫣身在職場,高舉女性崛起大旗,致力於girls help girls。
《我們都要好好的》里的尋找,不堪忍受事業狂丈夫的冷暴力,決定擺脫全職主婦的身份,重返職場找到自我。
《假日暖洋洋2》里的程蔓作為風險投資界女強人,邊和女兒吵架邊順應潮流,談了一場姐弟戀。
2017到2022這6年時間裡,劉濤把大女主從戀愛、奮鬥、離婚、再戀愛、再婚的一生演了個遍。
單一的戲路和老套的形象,讓她陷入了一個「國產劇限定大女主旋渦」。
演演懸浮的職場戲和苦情的愛情戲可以,一旦超出這個範圍,飾演專業性較強的角色,大機率會收到「出戲」的評價。
年初,劉濤在《開端》里飾演的公安局局長就被吐槽「全劇最差」。
年末,《縣委大院》里的宣傳部部長李唐又被嘲「拖後腿」「敗筆」。
兩個類似的角色,收穫兩個類似的評價,絕非巧合。
一方面,造型讓劉濤顯得疲態而非生活化。
見慣了她妝發精緻,再看她在正劇里扮土扮老,像走錯了片場。
另一方面也是根本原因,她本人似乎很難找到演正劇的狀態。
深陷中年瑪麗蘇這些年,劉濤自然懂得,狗血淋漓的劇情與大開大合的演法才是收視保證。
《星辰大海》里掄花瓶給人開瓢,她豁得出去:
《假日暖洋洋2》里妝容精緻指點江山,她從容自若:
而讓她去演一個忙碌又內斂的縣委宣傳部部長......
她仿佛憋著一股勁兒勢要與過去的角色割席,肉眼可見地繃緊肢體與表情,幾乎用蹙緊的眉頭演完了全程。
她努力讓自己融入環境,努力著不出錯,也努力地讓李唐這個角色成了空殼。
在另一位女幹部艾鮮枝(吳越 飾)的襯托下,李唐顯得尤為蒼白。
你看——
同一場會議。
李唐的「聽」是游離的、坐立難安的,艾鮮枝的「聽」卻是專注的、擲地有聲的。
說實話,李唐這樣一個戲份不多的鑲邊角色,換誰演也不會招來如此大的爭議。
可偏偏她是劉濤,所有人無比熟悉的劉濤。
觀眾的包容度雖高,但要從在中年瑪麗蘇劇里打滾的「安迪」搖身變成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幹部,需要極高的感悟力和表現力。
常年待在舒適區不動彈,就容易走到演啥不像啥的局面。
劉濤,以後的表演路該怎麼走,真要想想了。
作為實力派里最偶像的,偶像派里最具實力的演員,一直國民好感度居高不下的胡歌,進了《縣委大院》也難逃「審判」。
當然,追劇群眾審判他的方式很特別——
長得太帥,不像縣長。
搞笑又溫和的一句批評,背後卻是胡歌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
明星光環太盛,個人氣質突出,有可能反過來限制戲路。
一旦遇到不貼的角色,光環就會蓋過他的演員魅力,放大他的演技缺陷。
讓觀眾只能看到胡歌,看不到梅曉歌。
細想一下,胡歌出彩出圈的角色,都是與他本人氣質適配的「天龍人」:
《仙劍》系列,李逍遙、景天是被上天選中的大男主,承擔拯救蒼生的重任。
《偽裝者》,被博弈三方無比重視,「捧」在手心的明小少爺。
《琅琊榜》里的梅長蘇更不用說,年少時是京城最耀眼的少年,蛻變後是一雙素手攪弄朝堂風雲的江左梅郎。
飽受爭議的角色,則大多是需要有煙火氣的平頭百姓或者邊緣人。
比如《獵場》里的鄭秋冬,出身平凡,在職場上摸爬滾打,頻頻受挫。
可他套上西裝,哭得再慘,也像一個功成名就的霸總。
又比如《南方車站的聚會》里的周澤農。
坐過牢,又因意外犯罪背上30萬懸賞金,窮途末路打算最後拼一把的瘋子一個。
胡歌一叼煙頭,儼然一個陰鬱而克制的美男子。
PS:這部電影我很喜歡,強烈推薦。
《縣委大院》里的梅曉歌之於胡歌,看似為胡歌量身定製的「梅開二度」,其實給他增加了成倍的難度。
梅曉歌幾乎是胡歌之前所有角色的集合體:
有李逍遙的古道熱腸,有明台的堅韌不拔,有梅長蘇的機智謀劃......
胡歌在表演時,一不小心就會讓人產生串戲的即視感。
比如,他在街邊早餐店低頭吃包子時一皺眉,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瞬間想起王天風對面犟嘴的明台?
又比如鏡頭推進給到特寫,又有多少人一個激靈,覺得梅曉歌就是梅長蘇的轉世。
長身玉立的胡歌往那一站便是視線焦點,但縣長是一個不能有光環、不需要有光環的角色。
必須說,幾位演員的表現說不上差,但各有各的「出戲」。
這種出戲,有演員自身的原因,也與《縣委大院》劇情平平脫不開關係。
寫材料、開會、下鄉、寫材料、開會、下鄉......劇情仿佛陷入循環,始終無法進入高潮,演員演得再好也難救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仍有一些演員在昏昏欲睡的循環里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國產劇「小三」千千萬,但凌玲只有一個。
還沒有人能像吳越一般高級,演出《我的前半生》里凌玲的清新綠茶味。
頭髮剪到貼頭皮,她又能去掉上海小妞的嗲味,搖身一變成一身正氣、雷厲風行的縣委副書記。
王驍,恐怕都沒多少人知道他是星二代。
沒靠家裡的關係,跑了十幾年龍套,他分外珍惜每一個機會。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司命星君,《流金歲月》里的楊柯,《大考》里的周美仁……
《縣委大院》的喬勝利身上,看到了他多年演技的沉澱。
一個全劇最忙最累最奔波的鎮黨委書記。勸人拆遷,他在門前卑躬屈膝;有人受傷,他在醫院全程陪護。
髒活累活全他乾了,偏還不受人待見。老婆氣他工作忙帶著孩子回娘家,百姓嫌他工作不到位砸他家的玻璃。
他一聲不吭,只把委屈和憋悶拌著餃子和玻璃碴子,一口口吞了下去。
這場戲太絕
兩人都屬於名字說不上多熟,但一看見腦海就會浮現代表角色的類型。
也都屬於內娛戲路最寬的演員。
為何?
糊?配角光環?沒有一個家喻戶曉的角色?
很難說清,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做出個定論。
那就有請郝蕾替他們發言——
「我不會凌駕在角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