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忽略了自己,卻沒有忽略痛苦

2023-07-07     時尚COSMO

原標題:我們忽略了自己,卻沒有忽略痛苦

先活成自己,再活成想活的樣子。

「抑鬱症」三個字已持續半周在熱搜詞中。一位天后因為抑鬱症走了,留下一片嘆息與悲痛。這世上,遺憾有千萬種,沒有哪一種比放棄生命更讓人扼腕痛惜。網際網路上突然出現了很多關於抑鬱症的帖子和測試,甚至有人還會驚呼:都說我很樂觀,怎麼也有輕微抑鬱?

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抑鬱症漸漸走入大眾視野,想必你已經看過不少相關的話題與文章。今天,為什麼抑鬱症仍然值得討論?

因為,它正在悄無聲息地殺死我們愛的人。

「說不清楚的失落與沮喪。」「持續一段時間的重度失眠。」「身上有長期查不出症狀的過敏。」「頭暈、胃疼、心慌、憋氣、幻聽、出冷汗、毫無緣由地發燒。」,這些都是抑鬱症的前兆。

抑鬱症就像是一個黑洞,正在吞噬著蓬勃的生命力。在這場曠日持久之戰中,你似乎什麼也不想做,成了一副空虛的皮囊。除了無窮無盡的負能量,抑鬱再沒有其他作用了。情緒的波動,還會經歷家庭關係的鬆動、重傷身邊的朋友,乃至失去生命。

有一位樂評人這樣說道:「現在得抑鬱症的人,似乎都是好人。」

壞人是否會得抑鬱症,這件事先按下不提。我們的關注點在於:為什麼樂觀、積極、善良的人會有抑鬱症?

COSMO專題組曾經策划過一篇關於:「好人」情緒自救指南的文章,她們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你善於傾聽,對閨蜜又特別配合,是一個隨時營業的樹洞;你經常站在別人的立場檢討自己,背負過多不屬於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你迎合別人,是一個悖逆內心強行合群的老好人。周圍人對你評價極高,勉強、忍耐,無時無刻都在纏繞你。

擁有天生更強的感知力,所以心緒格外敏感。天賦,將你變成了情緒拯救師。

在人際交往中,的確存在著不平等關係。壓抑真實的自我感受,附合對方的潛在需求,為了拉近心理距離,從而忍受對方一再的傾訴、發泄。你或許認為,這是維繫關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於是才苦苦忍受不敢扭轉。

其實,這不是代價,而是禮物。

你的傾聽是一種非常珍貴的付出。只有面對你關心和愛的人,才值得為對方獻出這份珍貴的禮物。傾聽也需要見好就收,不要試圖共情,將自己帶入角色。

再不行就上一點「糊弄學」。網上有這樣一則至理名言:如果你懂點「糊弄學」,就沒有聊不下去的天。套用糊弄學對付傾訴和抱怨,不用投入過多的真情實感,又能讓朋友舒心,愉快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情緒上的雙贏嗎?

糊弄學有一個萬能回復公式,簡單、易上手。只要用「感嘆詞+評價事情+感受」的組合,就可以輕鬆回復。如果對方抱怨朋友:「她竟然放我鴿子……」,你:「我的媽,這叫啥事兒啊?我也無語了」。

既有情緒反應,又有對事情/人的反饋,最後還升華到「共情」的高度。適當的加一些「不是吧!」「真的嗎」「這也太那個了!」就順利完成了一次糊弄的傾聽旅程。

如果負面情緒還持續纏繞著你,感覺自己無法脫身,去向醫生尋求幫助吧。也不是所有抑鬱情緒都會被診斷為抑鬱症,所以不必過分擔心。網上隨處可見的自查表並不具備權威性,甚至可能會加重情緒負擔。你寧願相信一個不知道是誰設計的不靠譜問卷,也不想享受一次醫保福利嗎?

抑鬱症和感冒並無二致,請把診斷權交還給醫生,給大腦和身體一個傾訴的機會。即使你堅持選擇不吃藥,醫生當然也不會強制你,但醫生會給你最有幫助的醫療建議。

要相信「存在即合理」的邏輯。就像你常去spa放鬆一樣,肩頸不舒服,按一按就解決了。

不想出門也沒關係,如果熟悉的環境下更容易敞開心扉,線上的正規心理諮詢平台也能打消你一部分顧慮。

至於怎麼選,沒有絕對的標準。有些人希望選一個比較貴的,這代表了對方經驗豐富;而有些寧願花比較少的錢去找一個年輕、尚在實習期的諮詢師,因為年齡相仿好溝通。有些希望選擇同性別甚至是老鄉,而有些希望諮詢師是環保主義者或素食。當然,外貌主義甚至可以從照片中選一個看著順眼的。

第一次諮詢並不順暢,也沒關係,你既可以給自己和對方機會再嘗試一兩次,也可以馬上選擇更換諮詢師。因為這些選擇本身就代表了你自己。其實你想想,我們選個朋友,都要謹慎小心,都不一定選對,更何況是只有一面之緣的心理諮詢師。

人生的答案,總在摸索中不斷演變。有些人堅信,抑鬱症一定會治癒;有些人則說是一輩子的事,只能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防止復發。其實在心理學建構主義看來,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治癒」和「正常」。

已知抑鬱症是一個不斷被證實社會現象。除了個體層面的努力外,也希望大家和我們一起通過內容不斷加強社會對抑鬱症的認識和支持,減少對抑鬱症的固有認知,提供更多的支持與理解。

插畫來源:Joe、Yoyo

部分內容來自《時尚COSMO》2019年10月刊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b1b0b200676792adea8f2680da28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