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座浸潤著宋式美學的「水城」
:
唐代文人白居易有言:「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杭州山水詩禪茶,所遇皆風雅,歷朝歷代文人雅士為杭州留下了數不盡的著名詩詞。水是杭州的文化之源,江河湖溪等水體如靈動的生命線,貫通了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血脈。
杭州因水而名,詩意棲居的西湖與野趣盎然的西溪,是杭州獨特的城市風致,也是兩張互為表里的宋韻文化名片。
西湖,生活與情懷合一
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邊的一個與海相連的海灣。當時聳立在南北兩向的吳山和寶石山作為環抱海灣的兩個岬角,在海水的沖刷下不斷延伸,最終將這個淺海灣截斷成一個內湖,這就是最初的西湖。
西湖全景
攝影:肖奕叄
西湖的山水風貌變遷
隋唐時期,是杭州西湖得以從一個普通湖泊轉向景觀湖泊的肇始。
隋煬帝主持修建江南運河,將杭州納入了帝國的交通網絡 ,這座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城市從此異軍突起,迅速成為江南名城,「珍異所聚、商賈並湊」。安史之亂後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大幅南移,杭州經濟實力日益雄厚,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站在映波橋上,向東可見「雷峰夕照」,
向西則是「花港觀魚」
攝影:胡思源
城市積聚了大量政治與工程人才,白居易、蘇軾兩大 「頂流」文人先後出任杭州的地方主官,在極大程度上奠立了西湖的治理傳統和審美意識,為「一湖兩堤三島」的經典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士大夫與市民共同的審美注釋,共同改寫了西湖的命運。
三潭印月,位於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大的小瀛洲上,
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 。
第五套人民幣一元紙幣背面的風景,即取景於此
潟湖的沼澤化「魔咒」
如今的西湖在景觀上高度契合中國傳統山水美學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但作為地質學上的潟湖,西湖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處於沼澤化的「魔咒」之下,「天人合一」曾是遙不可及的城市理想。
此去經年,西湖還是那個西湖,芳草長堤,
隱隱笙歌處處隨
江南密集的植被、潮濕多雨的氣候,以及三面雲山的褶皺山系,都保證了西湖湖水的豐沛,也滋養了杭州這座城市。但隨著隋朝在鳳凰山側修建州城,人口日益繁盛,泥沙淤積、占湖為田的現象增多,西湖日漸壅塞。
據文獻記載,對西湖大規模的治理始於唐代。唐代名臣李泌、白居易和宋代蘇軾都是杭州水利史上的著名功臣。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展示南宋官窯內涵、特色;
反映宋宮廷文化、社會習俗的關係
李泌在出任杭州刺史期間修建了「錢塘六井」,成為城市擴張的重要動力來源;白居易在《錢塘湖石記》中點名西湖在農業灌溉、防洪抗旱方面的重要價值,在錢塘門外的西湖東北岸上修建白公堤;蘇軾在主持疏浚西湖期間將湖中淤泥填為一條劃分湖面的南北向長堤,並營建了被後世視為「三潭」的三座石塔。
經過他們的疏浚與退耕還湖,西湖泄蓄並舉,不僅對地方農業大有裨益,也令這一湖碧水,逐漸顯露出了風光旖旎之態。
仙靈儒雅的兩宋氣韻
西湖山水,有著浸潤了歷史文化的「自然人文之美」。如今,西湖聲名在外,四季遊人如織。西湖山水與堤島、橋涵、亭台、樓閣等交融滲透,人文薈萃,淬鍊出灼灼光華的宋韻文化。
霽虹橋俯瞰
攝影:唐思遠 等
西湖山水強調平遠、深遠的山水美學意境,和近、中、遠景透視關係的層次。「三面雲山,中涵碧水」的西湖風景名勝區有大大小小的橋樑百餘座,這些橋形態多樣、歷史悠久,好一派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相比與斷橋、長橋、西泠橋等,霽虹橋布局舒展開敞,遠遠看去如一條長龍臥於浴鵠灣的湖面之上,大有「亭台水榭綠長廊」的意境,是人少幽靜的浴鵠灣中最吸引人的景點。
位於舊名趙公堤的金沙堤中段的玉帶橋上建有四角方亭。天氣晴朗時,橋身倒映在湖水中,青瓦紅柱,形態輕盈,如一道彩虹,因此得名「玉帶晴虹」。
橋身三洞,狀如帶環的「玉帶橋」,將金沙堤與蘇堤相連接
西湖不僅有畫橋煙柳,更有花事繽紛。春桃 、夏荷、秋桂、冬梅,都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遺產中的四季特色植物。江南特色的茶葉、茶花、櫻花、桑樹等,展現出精雅、秀麗的西湖植物景觀。
深受人們喜愛的龍井茶也生髮於西湖群山之中。這裡峰巒起伏、溪流涓涓 、氣候宜人。造就了茶樹生長所需要的「天時地利」。
山中的龍井茶園
攝影:劉煒敏
深究龍井茶的來歷,繞不過宋代趙抃與辯才在龍井寺外以泉水點茶的故事。這種執劍歸來共烹茶的清曠,成為西湖龍井茶一舉成為綠茶第一的內在邏輯——在哪喝、和誰一起喝,遠比喝什麼、怎么喝,更為重要。
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在這裡構築了一個奇妙的文化世界,讓這方山水充滿了他們的哲思、美學見解和精神風尚。兩宋文化中的文明元素和內在精神,在這裡凝聚為一個時代的獨特氣質和情懷。
景觀湖泊的水利民生
西湖的美並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多依靠人力創造。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西湖並不僅僅是一處人文景觀,她在城市供水 、灌溉、交通等領域,同樣發揮著無形的影響力。
位於吳山之巔的城隍閣,是觀賞西湖全景的最佳視角
唐代杭州的地下水大多咸苦,靠修建水管、蓄水池等引入西湖淡水入城以供生活使用;北宋熙寧年間江淮浙右大旱,唯有杭州因為仰賴西湖,得以飲用無虞,還足以「飲牛馬,給沐浴」。
西湖與杭州彼此成就也彼此塑造,有情懷,也懂生活,實現了城市與自然、人與景觀的和諧共生。
西溪,風雅與野趣共存
宋代柳永云:「錢塘自古繁華」。和西湖相比,西溪則低調很多,為杭州增添了幾分隱逸之幽,和西湖一道共同傳承著杭州深厚的歷史文脈。
千百年來,西溪濕地生態活潑,景色秀美,野趣盎然。
西溪濕地休閒長廊
攝影:潘勁草
「西溪」的稱謂最早約出現於唐代,到北宋才有地理志書記載。「西溪」一詞最初是水名和市集名,後來又作為聚落名、路名、區域名。如今作為河流的「西溪」,習慣上將留下至松木場八字橋的河段稱為沿山河,將八字橋至餘杭塘河的河段稱為西溪河。
從自然村落到國家濕地公園
我們現在提及西溪,通常是指濕地或片區。從古至今,西溪濕地的範圍一直在變化,一度成為人口興盛的民居村落。
香樟是杭州的市樹,也是西溪濕地最具代表性的樹種之一。西溪濕地深潭口的大樟樹已有三百餘年歷史
杭州地方史研究專家林正秋教授根據出土文物判斷,西溪濕地的人類活動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唐時,西溪人口聚集,主要以農耕為生;至宋高宗南渡定都杭州,開闢了途經西溪的輦道,商貿、娛樂等活動也日益繁榮。
明清時期,許多文人避世而隱居其中,自然村落形成,庵寺迅速增多,這種興盛局面持續到民國初期。此後因戰亂、人口擴張等,西溪濕地日漸荒蕪。
如今的西溪濕地已被錄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杭州人的秘境花園
2003年,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經過近20年的保護、治理,西溪濕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
如今的西溪水域開闊,水草豐茂,是鳥類棲息的天堂。截至2021年,西溪濕地鳥類種數從開園時的79種增加到了196種。
西溪濕地的鳥類以留鳥為主,其次是候鳥
攝影:蔣忠來
「青雲忽度西溪水,溪畔梅花從此始。」西溪自唐時起就開始種植梅花,至明清之際,西溪梅花已成盛景,與靈峰、孤山並稱杭州三大賞梅勝地。
水岸起伏的坡地上,無數株梅樹舒展著花枝,暗香浮動,宛然一片香雪海。
火柿節期間,可以拿上小籃子和採摘工具,
跟著農耕師傅進入柿林進行採摘
攝影:蔣忠來
漁夫是最懂這裡的人。從周家村碼頭登搖櫓船,點上一杯龍井茶,幾碟茶食,劃向秋雪庵。如果沒有坐船游過西溪,那永遠無法領會到西溪之美。
每年秋冬季節,西溪的漁民都會進行干塘捕魚。在干塘節期間,人們穿著下水褲跟隨漁夫下塘捉魚,零距離感受漁獲的喜悅
攝影:朱煜
觀鳥、賞梅、搖櫓、捕魚,是打開西溪濕地的正確方式。西溪憑藉獨特的野趣景致,已成為杭州人心裡的秘境花園。
「雙西」前瞻:詩意棲居,盡善盡美
杭州西湖,是東方審美中「天人合一」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闡釋。經過歷代現實生活與浪漫情懷的融合,西湖在空間格局上不斷接近神話仙境,成為中國園林文化審美體系中極其重要的典範部分。
乘船遊覽西溪是絕佳的方式,穿梭於西溪的內里深灣之間,沿途感受鳥語水韻
攝影:潘勁草
相比於盛名天下的西湖,西溪的原生態似乎鮮為人知,是杭州本地人珍藏的桃源夢。
西溪擁有多家避世度假酒店,酒店的設計遵循了濕地保護的理念,讓人徜徉於西溪山水的同時,不會干擾到當地的環境。
除此之外,西溪濕地還為城市中濕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很多科學、有效的模式,讓西溪濕地成為世界濕地保護的典範。這種模式被《國際濕地公約》前秘書長——皮特·布里奇華特衷心稱讚為「西溪模式」。
每逢端午,西溪周邊村民會自發組織龍舟賽
攝影:仲文
「走福堤」是杭州人的一種愛好。對他們來說,走福堤,就進入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狀態,再多的事在那一刻也都放下。
西湖與西溪,用水韻的動靜兩面,成就了杭州詩意與野趣共存的宋式美學。
本文內容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浙江杭州附刊
跟隨書中的文字與照片
一睹為快杭州的宋韻之美吧!
編輯:〇〇
圖片:視覺中國
話題
你最喜歡杭州的哪處景點?
杭黃高鐵線上,這些風景終於藏不住了
8類湖泊,8種美,中國都齊了!
欲超粵港澳 杭州灣+通州灣,
實現由V到W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