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大會來了,也順便聊聊科幻作品

2023-10-19   ACGx

原標題:世界科幻大會來了,也順便聊聊科幻作品

題圖 / 來源網絡
在這裡,埋個科幻的種子

今日,世界科幻大會終於在成都開幕,作為世界最高規格的科幻盛會,大會從1939年便開始舉辦,其中,從1953年第11屆世界科幻大會起,每年的大會都會揭曉雨果獎,其頒發的「雨果獎」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獎」。此次世界科幻大會是這麼多年以來首次到中國舉辦,對於國內的科幻迷來說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次朝聖之旅。

科幻在中國內容市場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並不算大眾。直至劉慈欣的《三體》出現,才讓這個圈子得到進一步的發展。2019年《流浪地球》成功了,於是很多人又把這一年稱為中國科幻影視的元年。《三體》和《流浪地球》均出自於大劉之手,所以後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有句知名評語「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後來,他也進一步說明,「單槍匹馬」也不完全是一個好事,光劉慈欣一個人來推肯定不行,需要競爭。

根據去年底發布的《中國科幻10年行業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讀物銷量的67%為《三體》。出版時間已有十多年的《三體》依然有著如此強大的影響力,這說明中國的科幻內容市場的天花板很難被打破。不過,中國科幻內容並不僅僅是完全依靠大劉,除了他之外,還有多位知名科幻作家的作品也享有較高聲譽,比如郝景芳創作的《北京摺疊》曾獲得第74屆世界科幻雨果獎中短篇獎;此外還有王晉康的《西奈噩夢》《七重外殼》、何夕的《光戀》《電腦魔王》、韓松的《醫院》《逃出憂山》等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

多部優秀作品的出現疊加才使得中國科幻逐漸從小眾走向更廣泛的圈層,不過大眾市場用戶對於科幻題材熱情有限,更偏愛名家的事實也是擺在面前。所以,在世界科幻大會成都召開之際,ACGx還是希望通過這個契機,淺聊一下科幻題材對ACG市場影響和意義。

手塚治虫與松本零士

日本動漫市場的發達眾所周知,作為日本的漫畫之父的手塚治虫也是日本現代動畫和漫畫行業的奠基人,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鐵臂阿童木》正是一部以科幻題材為主的漫畫。

在手塚治虫之前,日本漫畫的前身主流應該算是繪物卷、圖畫故事。當時日本的漫畫家(姑且這樣叫著)在創作過程中主要模仿歐美漫畫多格形式,這與日本二戰失敗後,大量的歐美文化被輸出到日本有關。在時代、政治以及經濟的互相震盪下,當時的日本漫畫市場更多的是去模仿歐美市場的做法。

1928年 日本早期漫畫 北澤樂天《飛翔的羽子小姐》

後來,手塚治虫才在此基礎上融入了變焦、廣角、俯視等電影語言來表現漫畫畫面,形成了分鏡式漫畫風格,才算讓日本動漫行業支棱了起來。手塚治虫創作的《大都會》《鐵臂阿童木》《失落的世界》被後人譽為日本科幻動漫的奠基作,引來不少人模仿。

這三部作品將科幻的內核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科學和幻想的外殼中,通過故事講述作者有關社會、人類、科技相關的深層次思考。關於思考的內容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也讓很多人對科幻題材有著不同的認識。

在手塚治虫之後,1974年上映由松本零士擔任導演的《宇宙戰艦大和號》成為了日本動畫的起步之作。而根據當時的資料顯示,松本零士在高中時期就曾去手塚治虫的工作室——大名鼎鼎的常盤莊給手塚治虫打下手,據說第一次去常盤莊的松本零士恰好遇見了八個編輯圍堵手塚治虫的壯觀場景。

除此之外,松本零士的漫畫《銀河鐵道999》也擁有著同等級別的影響力,可以說,松本零士不光將動漫科幻的高度拔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讓日本動畫的商業目標從兒童身上轉移到了青少年身上。

如果說《宇宙戰艦大和號》是用了科幻的手法寄託了當時日本戰後探索未知世界的新熱情,那麼《銀河鐵道999》便是用各種有溫度的故事來講述人生以及宇宙更具深度的思想。

再之後,如《機動戰士高達》《新世界福音戰士》等等一系列優秀的科幻作品一直在影響著後來的日本動漫產業。

卡梅隆對話劉慈欣

2019年,卡梅隆在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的宣發期間,曾與大劉進行過一場對話。ACGx認為這場對話里的部分細節能夠體現出中國科幻當下的環境。

有人問,為什麼現在的中國才能拍出好的科幻電影?卡梅隆回答道,過去20年里中國的幻想電影大部分都是歷史幻想、遠古神話題材的。當科技迅速變化的時候,人們肯定會對未來感到好奇。科幻不是去預測未來,而是去避免未來。科幻會去想像將會發生的可怕災難,並且為我們提出預警。可能這就是現在中國的時代精神,也希望這正是一個潮流的開始。

大劉表示,科幻電影是一個時代造就的產物。時代到了,科幻電影才會出現。中國必須處於一個快速發展快速現代化進程中的時代背景,有強烈的未來感,才有產生科幻電影的條件。此外,中國過去缺乏美國那種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不過這些問題是可以克服的。最大的問題是,國內還缺少優質科幻內容。

至於為什麼科幻內容的創作難不難,ACGx認為卡梅隆的一段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他曾表示,他在大學的時候學的便是物理和天文,這讓他對未知世界產生了興趣。在卡梅隆眼中,科學家和科幻創作者很相似的,他們都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只不過科學家上尋找真相,而科幻作家則是虛構一個對世界,並把其中的問題解釋清楚。卡梅隆還說,他非常欣賞《三體》系列的一點就是,大劉用大量的篇幅說明了為什麼超光速旅行會無比困難。也許在科學理論上超光速旅行是可能實現的,但這絕對不是魔法。大劉的作品中人類實現太空旅行和衝出太陽系的過程十分真實,要付出漫長而艱辛的努力。

從這裡可以看出,科幻的創作之所以難,並不是完全的憑空捏造,而是要用基礎的科學邏輯來解釋「為什麼」。難便在此。

一個小結尾

有人說,一部好的科幻作品,能給孩子播下追求真理的種子,熱愛基礎科學的夢想,學習數學知識的慾望,研究物理底層的興趣。他們會從孩提時代、從內心深處明白從事基礎科學的創作,不僅能夠獲得社會學認可的最高榮耀,更能在探索中領略精神層面的最高快樂。

而這種探索精神不僅會讓我們的科幻內容市場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還可能會實實在在的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