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錢政(作者像)
清朝末年自1895年起廬山進行開發,牯嶺街商業開始不斷興旺起來,上山避暑的中外遊客逐年增加,山上的中外別墅及居民住房越建越多,為加大廬山開發力度和方便人員往來,晚清政府的兩江總督張人駿、江西巡撫馮汝騤經共同研究商議於1909年(宣統元年)撥政府的庫銀5萬兩,委託江蘇候補道陶森甲,在原古代就有的九江至彭家河舊驛道基礎上擴展修平,第二年終於修成了一條路基寬二丈余,總長25華里的江西省境內第一條可通汽車的公路——九蓮公路。那麼這幾位策劃、審批修建九蓮公路的晚清官員是些什麼人呢?
一、兩江總督張人駿
張人駿(1846—1927年),河北省豐潤縣大齊沱村人,字千里、號安圃、晚年又號湛存居士。《膠澳志·人物誌·僑寓》中說,他以翰林外任知府、歷任河南、山東巡撫,兩江總督(1909—1911年),他是清代最後一位兩江總督。從康熙四年(1665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有影響的80餘人,98任,歷247年的歷代兩江總督均為清朝重臣,其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督署位於南京城正中的明代漢王府舊址,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
張人駿 編者配圖
為什麼稱兩江總督呢?這是因為清初江蘇和安徽兩省同屬江南省,加上江西省因此號稱兩江總督並延用到清末。太平天國以後漢人擔任此職才漸多起來。張人駿正是因為軍政大權在握才能有資格批審修建九蓮公路和撥付經費。
張人駿是一位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敢於列強抗爭的官員。1907年日商西澤吉次乘「四國丸」侵占我南海東沙群島,此時張人駿由河南巡撫升任兩廣總督不久,他親自調查情況,搜集證據,多次與駐粵日領事交涉、談判以理相爭,在外交鬥爭的同時,他派水師提督李准、付將吳敬榮、劉義寬等率兵170餘人分乘「伏波」、「深航」、艦登上西沙群島,勘察島嶼15座、命名勒石,並在永興島升旗鳴炮號示中外,再次重申南海諸島為中國的神聖領土不容外國染指。1909年6月28他被改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接任的兩廣總督最終以最小的代價與日方達成協議,並於1909年10月7日辦理了東沙群島的交接儀式。
張人駿是一個堅定的忠君官僚,一度熱衷於君主立憲活動,抗拒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江寧以武力對抗反清革命軍,失敗後歸隱社會。1917年張勳復辟請他出山為協辦大學士,他拒不受職。他與袁世凱為兒女姻親,袁任大總統和偽皇帝時屢征張做官他不接受,他站在滅亡的清王朝立場上痛恨袁世凱,「張償切齒曰:袁世凱欺人寡婦孤兒,已取天下,其罪視曹孟德尤過之」《 甘簃隨筆·張人駿反對袁世凱》。他長子受他影響也常託故不見其丈老袁世凱。
張在兩江總督任上的1909年7月,清農工商部籌辦設立南洋勸業會,這是官商合辦的大型博覽會,他擔任勸業會會長,想通過振興實業、發展生產為社會和國計民生干點實事,他批辦修建江西第一條公路——九蓮公路就是他這種思想理念的具體體現。由於封建社會知識份子的固有的歷史局限性,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應客觀公正地評價張人駿。
二、江西巡撫馮汝騤
馮汝騤(?—1911年),字星岩,河南省祥符人(今開封)。他是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曾先後任四川順慶府知府、山東青州知府、湖北鹽法道、安徽寧池太道、甘肅按撫史、陝西布政使、浙江巡撫。光緒34年(1908年)改任江西巡撫,他是清朝最後一任江西巡撫。他在江西巡撫任內大力推行新政、整頓稅務。由於他是當時江西軍政一把手,也有本省的財務大權,在修建省內第一條公路——九蓮公路的問題上與頂頭上司兩江總督張人駿意見一致,並共同審批撥庫銀五萬兩修建公路,為國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馮汝騤 編者配圖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作為提督軍務、節制各鎮的江西巡撫,在南昌起義光復的當晚,拒絕各界推任他擔任革命軍都督,他說:「未秩受清朝厚恩,蒙任封疆重寄,既不欲違背潮流以糜地方;尤不能受各界推載,為國之叛臣。即請咨議局代表人民公議另推都督,以維持治安。」(見清史稿列傳256)。並表示我完全可以避讓,即日離城赴潯北上。後他乘小火輪從贛江經鄱陽湖到九江,被革命黨人發現將他送往九江花園招待所軟禁居住,幾天後他吞鴉片煙膏自盡,做了大清王朝的陪葬品。據《清稗類鈔·徐珂編0862》說,死後按總督待遇賜恤,予諡忠愍。
三、江蘇侯補道陶森甲
陶森甲(1854—1914年),湖南寧鄉人,字榘林。光緒2年(1876年)付貢生,據《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詞典》介紹,他初任新疆巡撫的書記,在中法戰爭時輔佐左宗棠軍在福建駐守,後派往歐州的俄、德、奧等國工作使他積累了洋務經驗,打開了眼界。回國後曾先後擔任陝西試用道、江蘇侯補道、壽春鎮總兵……等職。
陶森甲 原文配圖
陶森甲在政治上參與清末不同派系的密謀,是位十分活躍的詭秘人物,他曾輔佐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處理「東南互保」事宜(指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朝庭與之宣戰,但劉、張拒不參戰並與英國秘密協議長江中下游地區互不侵犯、相互保護……),他參加「中國國會」活動,與陳三立一起策劃「迎鑾南下」(迎接慈禧、光緒南下,再以兵權脅迫慈禧讓權、擁光緒帝復辟),在自立會失敗後又保護其中兩名骨幹成員逃脫……他與軍機大臣鹿傳霖、榮祿、湖南巡撫陳寶箴等關係密切是位左右逢源人物。他由於思想較開放、見多識廣,破除了封建的忠君觀念,所以在民國初期擔任了湖南辰浣永靖觀察一職。
他因為曾參與廣州—大庾嶺—贛州商道的修建,加上做事踏實、工作能力強、辦事可靠、人脈厚實,所以他的上司張人駿相中他,在與江西巡撫馮汝騤商議後便將修建九蓮公路的一事交由陶森甲具體辦理實施。九蓮公路在短時間內按質按量順利完工,說明陶森甲是此項工程負責人的正確人選。
這三位批、建九蓮公路的清朝官員,在清末民初紛繁複雜動盪不安的社會中,他們不同的仕途經歷、人生歷程和各人最後結局,給我們從一個側面展示那個時代仕途中的封建知識份子報國手段和在大革命風暴來臨時的不同選擇和徬惶心態。
九蓮公路 原文配圖
讀後記:九蓮公路是江西省第一條現代公路。公路,這個很常見的詞彙,其實誕生於近代。古時候只有官道,即由官府修建、維持的以官方使用為主的道路交通系統。以現代標準來看,很難對官道做出技術性評價,它可能特別講究,比如皇家出行使用的,也可能特別爛,除了跑馬,獨輪車都走不了。
公路則不然,它有兩個官道不具備的屬性:首先它是平等的,不存在高等級官道那種中間九尺皇帝才能用,老百姓只能走兩邊那種情況,這是「公」的特別含義,即公用。其次,它是誕生於汽車之後,有明確的建造技術標準,必須能行駛汽車。上圖的九蓮公路,現在看起來很簡陋,也就是一條鄉下土路罷了,別小看它,這種路中國以前沒有過,它能跑汽車。江西第一條行駛公交車的道路,就是它。中國第一條公路,1906年建成於廣西,四年後建成的九蓮公路,其實很先進的。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