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大環境「遇冷」,社會呼喚「創業型人才」,教育應該怎麼辦?

2023-01-01     外灘教育

原標題:就業大環境「遇冷」,社會呼喚「創業型人才」,教育應該怎麼辦?

看點 2023屆高校畢業生秋招已經結束, 不難看到,今天的年輕人,他們的職業途徑,與20世紀的典型職業途徑,很不一樣。 今天,「學什麼做什麼」已經不是常態,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難」也是不可爭的事實。面對一些列變化,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連續十年擔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訪問教授的程介明老師提出:教育應該轉換一種思路,努力培養「創業型人才」,而非僅僅盯著「就業」。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周瀅瀅 編丨May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了一個逃不過的字眼。

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 1076萬人,同比 增加了167萬。與此同時,在疫情和經濟下行的衝擊下,企業招聘需求卻在大幅縮減。

圖源:城市進化論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很多高學歷、名校畢業生「卷」進宇宙盡頭的體制內的同時,卻也有越來越多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隊伍,正在異軍突起。

講脫口秀、做電商直播、在B站做Up主、成立自己的漢服社……那些有愛好、有想法、有「一技之長」年輕人,並沒有被困住,他們反而打開了一個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行業。

更別提,今天的「斜槓青年」也在增多,他們可能同時做著上面這些工作,用自己的「業餘愛好」養活自己。如果用上一輩人的傳統眼光來看,今天年輕人的就業似乎顯得「不務正業」。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今天的年輕人的就業變化?「就業難」的背後,我們所處的社會大環境究竟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教育需要發生什麼轉變?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連續十年擔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訪問教授程介明老師,在《教育之變》這本書里,提出了他的看法和思考。

他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 生產形態和工作形態的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過去「一技傍身,一紙文憑,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的典型職業途徑,將一去不復返;未來,創立一個不為人熟知的新行業,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多。

可是如何抓住這樣的機會?他認為, 教育應該轉換一種思路,努力培養「創業型人才」,而非僅僅盯著「就業」。

就業大環境

正在發生劇烈變化

相比較擺在眼前的嚴峻就業形勢,程介明教授在書里提出的這幾點變化趨勢,或許更值得我們注意:

01

單位規模越來越小,僱傭關係越來越短期

他以香港舉例。過去十幾年,香港的機構正在變得越來越小。在大概30萬家商業註冊單位中,其中99%以上是1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94%左右是20人以下的小公司,甚至其中有87%左右是10人以下的微型公司。

一個大的趨勢是, 傳統規模化生產中的「金字塔型組織架構」,已經逐漸讓位於 「一站式」「一對一」的服務。

現代機構,追求的不再是大規模生產,而是個別化服務、個性化產品、量身定製……因此出現了很多小型的單位。「小單位與大企業的不同之處,是沒有了繁複的中層管理,同樣數量的產品或服務,所涉及的職位比以前一定大大減少。」

對於大企業而言,「減層」和「裁員「也在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無論是大型的投資銀行、科技公司、顧問公司、媒體公司,都傾向於採取「一站式」小團隊運作,服務於一個個臨時的「客戶組」。

這就意味著,更多員工需要直接面對客戶,需要團隊合作;他們需要直接提供產品或服務,需要做方案和設計,需要創意才能應對變化莫測的環境,需要願意嘗試與甘冒風險;處處需要個人承擔責任,面對操守的考驗和道德的誘惑……

02

「不對口就業」已成常態

今天的就業還有一個鮮明特徵就是,「對口就業」情況越來越少。即使是法學院、工程學院的畢業生,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不對口就業」,取而代之的是「靈活就業」。

以香港大學為例,近年20%-30%的法學畢業生,沒有從事與法律有關的行業;工程學院裡約有35%的學生沒有入行。

在傳統觀念中,這些年輕人會被認為是「找不到對口工作」。然而,今天的年輕人反而覺得,並不需要局限在一個特定的、狹窄的專業里。

03

靈活就業,未來會成為主流

程介明認為,在就業和創業之間,年輕人還有越來越多不一樣的「職業形態」:

第一類是「間歇就業」,往往是比較高收入的年輕人,打兩年工,賺夠了錢,去旅遊;再打兩年工,去非洲做服務……總之,賺了錢,就去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

第二類是個體職業者,沒有一個固定的僱主,可以同時為很多人服務,但是自己不屬於任何機構;

第三類是「斜槓一族」,同時從事多種行業;

第四類是上述的混合:他們雖然有一份「正職」,也兼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綜合來看,不對口就業、頻繁地轉崗轉行、不講究長期就業、不想打工當雇員、嚮往個體創業、不滿足於一份職業而兼顧多項工作(斜槓一族)、習慣於暫時失業、甚至不介意沒有工作……

程介明感慨, 現在的年輕一代,他們的職業觀、成功感、滿足感、幸福觀,都與上一代人已經大相逕庭。面對這一變化,我們怎可不察?

就業愈來愈難,

教育應該怎麼辦?

如果單看就業數據,這幾年的確是一片蕭瑟。企業縮招、大廠裁員、教培行業的覆滅……無數個雪花的疊加,造成了「就業寒冬」。

對於就業的遇冷,教育界人士似乎已見怪不怪。曾有一位高校的院長感慨: 「要就業,愈來愈困難;要創業,遍地都是機會。」

程介明對這一說法,頗為認同。他有一位熱愛攝影的學生,上學時就開始為攝影愛好者組織周末活動,維持生計;畢業後繼續從事這項活動,還兼職教書,同時辦一家極具特色的咖啡店… …

他發現,類似這位學生的例子在越來越多。

「當現存的工作愈來愈少的時候,殊不知,遍地都有創業的機會,到處都是待人開發的工作。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政策,可有這種意識,幫助年輕人做好創業的準備?」

他強調, 今天的教育,包括大學教育,不能再囿於「對口就業」的導向,而應該為年輕人打下雄厚的根基——那就是不論環境如何多變、艱辛、莫測,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不管是轉崗還是轉行,他們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換句話說,也就是 教育應該轉換一種思路,努力培養「創業型人才」,而非僅僅盯著「就業」。

未來,由於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待業和失業將會是常見的事,提早退休也會很普遍。在我們一生的工作生涯中,舊的崗位會不斷消失,新的崗位卻層出不窮… …

即使是就業的崗位,也越來越需要有創業精神,需要青年人具備靈活性、適應性、韌性、自學能力、自省、自律、創意、勇氣等。

當然,他認為,今天的就業形勢,其實也和今天的高等教育和專業學習情況不無關係:

第一,有些專業,反而受到其他行業的垂青。例如物理專業畢業生,尤其是博士生,往往成為新興金融技術的物色對象。

第二,不少行業,表面上技術性很強,但實際上,專業知識並非工作上最重要的;或者,這些專業知識的準備,並非入行的前提條件,甚至在大學裡是無法學會的。金融行業大部分如此。

某大投資銀行曾招了19位分析員,沒有一位是念金融、經濟、會計的。相反,他們念的是生物學、心理學、文學、政治學、人類學等等。對此部門總裁表示,「我們看重的是申請人是否為自己設下奮鬥的目標,是否為這一目標而勇於面對苦難、挑戰、競爭。他念過些什麼,無關宏旨。」

第三,有些專業,課程設計得太窄,反而不符合專業的現實需要。比如,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會遇到這樣的尷尬,雖然學了很多新聞課程,但是卻在求職中「遇冷」——媒體行業反而不願意招聘新聞專業背景的畢業生,或者說只學了新聞課程的畢業生。

第四,有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是新興的、非傳統的、沒有先例可援,需要工作者自己不斷去學習、探索和創立。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曾表示,沒人知道2050年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兒童需要的是一種不斷革新自我的能力。如果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打地基建房子;未來的教育,更像是在搭帳篷,隨時都能紮根,但也要做好隨時遷徙的準備。

程介明還提醒我們重新看待 「學歷貶值」的問題。

今天無論是快遞員、外賣小哥,還是城管執法隊伍、街道辦工作人員,都開始出現本科生、碩士生、乃至博士這樣的 「高學歷」人群。

他認為,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學歷貶值」現象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全球都是如此。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同等學歷的社會回報變低了,換個角度看,其實這背後是整個社會、整個行業對學歷要求提高了。

「各行各業的知識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它也必然導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大眾化。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高學歷畢業生,俯身去接受一些職位與地位,這將不再稀奇。」

社會變了,

對教育的期望也變了

今天有一種觀念認為,教育的當務之急,是預測社會的未來需求,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畢業生。

源於美國、風靡全球的 「21世紀技能」這一概念,就是如此。它提倡面向21世紀所需要的能力,為就業市場輸送人才。

程介明認為,比起「預測」和「追趕」社會的變化, 教育應該讓學生擁有更加深厚的基本能力,讓他們足以應付變換莫測的未來,這樣青年人才有長遠的希望。

具體來說,我們對教育的期望,需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1、注重「非認知學習」

今天,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改革,都在強調知識和技能以外的 「非認知學習」——包括 態度、情感、價值、操守等。

「我們無法預測學生將來需要的是什麼技能、什麼科技,但是他們待人接物的修養、對事對己的基本態度、行為背後的價值觀,卻是歷久不變的重要元素。」

程介明表示,在青少年的求學階段,只有讓他們養成更深層的實力和基礎,擁有不斷學習、不斷適應、不斷領先、不斷改革的意願和實力,才能讓他們從容擁抱未來。

而在年輕人的修養、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上,教育承擔重要的責任。

2、每個人都應該接受更充實的教育

因為整個社會鬆散了、碎片化了,個人更自由了,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有社會流動的能力。

從前的教育,培養的是埋頭苦幹、循規蹈矩、按章辦事的人;現在的教育,更需要培養的是 能言善道、創新出格、超出常規的人。

再像過去那樣,把人「嵌」在一個個就業崗位的思路,已經變得不合時宜。「個人是否有工作,已經不可能由整個社會來規劃,而是應該儘量讓每一個人去尋找、去適應、去創造。」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更充實的教育。

3、教育改革,應聚焦在「學習層面」

今天,無論是「項目化學習」、用學習檔案替代考試,還是改造學校的建築模式、專注通用能力的課程改革,這些都在挑戰傳統教育模式,謀求讓學生有真正的學習。

但是, 大多數政府對學校系統採取「管」而不是「放」的態度,卻容易讓事情僵化。

比如,政策的焦點總是放在加強統一考試上,卻忽略了發揮學生的個別學習潛力;政策追求的是更精準的指標,而不是全面、總體地評價學生的表現。

再比如,學校教學基本上是「投喂模式」,定時(按照年齡和時間表)、定量(按照科目、大綱和考試標準)把規定的內容,喂給學生,再看學生是否可以證明他們接受了這一投喂。

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讓儘可能多的學生,有儘可能多的學習機會。最關鍵的是,要把學生學習的天性釋放出來,煥發出來,讓他們成為主動學習者。

4、學歷正在失去它的永久性意義

今天,各類非正規的學習機會,已經遠遠超過正規教育,讓在職人士有系統的學習機會越來越多。在OECD成員國,在職學習/業餘學習的人數占就業人口接近一半。

由於科技的發展,獲取知識的渠道也發生了變化。數據和信息性的知識,已經愈來愈多地能從網上獲得。知識性的學習逐漸趨向個人化,學習的方法、模式、過程、途徑,也趨向多元化。

也因此,個人的學習機會不再容易受到機構和制度的影響。學校(泛指學習機構)挑選學生的情形,正在迅速變為學習者挑選學校。

還有一個現實因素是,現代社會更重視的「人」的因素,比如人際關係、自律能力、團隊精神、創新能力、自省能力等等,都無法從現有的學歷中體現。

在需要終身學習的今天,學歷正在失去它的永久性意義。

5、重新定義中學教育的使命

今天的中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在為高考這樣的「篩選人才」機製做準備。在一個信奉「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教育文化里,註定大多數學生要遭遇失敗。

其實,成績和升學,不過是學生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假如中學的使命遠遠超乎升學與就業的分流,學生在中學必須學到的,應該是終身生活的基礎。

這類終身生活的基礎,大概來說有幾種: 第一是基本技能,主要是語言能力、數字能力、推理能力; 第二是學習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 第三是「處世之道」,包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德、態度、責任等。

從社會就業環境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後工業社會更需要的, 是個人潛力得到發揮,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開闢自己的天地。

因此,無論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需要轉變培養思路,從過去以「培養應試人才」為目標,轉為以「培養創業人才」為目標。

教育也需要重新回歸這樣的使命——那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主動地創造機會,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機會。

或許這才是未來破除「內卷」的唯一出路。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49d2a10717464ac553d5903eab4d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