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就是一個盛開在超強輻射下的
「鉛衣玫瑰」。
她24小時、365天隨時備戰;
她承受著射線的輻射,
穿著二十多斤重的鉛衣;
為搶救病人,
她站在最靠近輻射最大的DSA機頭的地方;
她經常會感覺全身乏力、頭暈、精神差等,卻毫不在意;
她以自己的健康為代價挽救患者的生命
……
王菲是一名年僅三十多歲但已從事護理工作十餘年的年輕的「老」護士。起初,她只是懵懵懂懂地喜歡那白衣天使的聖潔,便選擇了這一行業。在十年的工作實踐中,她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了生命如天的道理,用自己的滿腔熱情、過硬的專業技能,緩解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堅定地守護著救死扶傷的理想,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作為一名介入科的護士,她首先面對的就是有輻射的工作環境和可能對身體造成的損傷。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她依然無怨無悔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由於介入科的特殊性,只要進行介入手術,全程都必須在X射線下操作,醫生和護士都必須進行「全副武裝」,戴鉛帽、戴用來保護甲狀腺等器官的鉛圍脖、穿不透風的鉛衣,以及特製的眼罩等等,全套裝備至少達20斤,長期下來,會造成腰椎、頸椎的勞損和皮膚的早衰。即使在這種防護措施下,依然有小部分人由於對射線的敏感導致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甚至是染色體的畸變異常增加。在很多面對這些身體上的傷害望而卻步的年輕人中,她是個「例外」。
她每天都承受著射線的輻射,身上穿著二十多斤重的鉛衣,雙手和胳膊長期暴露在X光下。為搶救病人,她站在最靠近DSA機頭的地方,也就是射線最大的地方,對患者進行救治。這讓她比醫生受到的威脅更大。她經常會感覺全身乏力、頭暈、精神差等,卻毫不在意。她以自己的健康為代價挽救患者的生命,被稱為盛開在超強輻射下的「鉛衣玫瑰」。
她在工作中展現了任勞任怨的良好品質。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只要一想到患者和家屬期盼的眼神,她便無怨無悔。介入科的工作屬於24小時、365天隨時備戰的高強度工作,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中,她能做到及時、準確、默契地配合手術,能避免各種偏差,熟練掌握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用嫻熟的搶救技能沉穩地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在緊張、繁重的工作中,她表現出了良好的身體及心理素質。她總是面帶微笑,給同事以溫暖,給患者以關懷。由於科室業務能力迅速提升,大量的急診介入手術,使介入科天天都在繁忙的工作狀態中。憑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責任大於天」的信念,她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已踏上死亡邊緣的病人。
介入手術室是醫院任務繁重的科室,工作中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醫護人員往往一餓就是幾個小時,腰酸了要站得住,肚子餓了要挺得住,眼睛睏了要熬得住,甚至有時會通宵達旦地忙碌著。
自2016年開科以來,介入科共完成介入手術幾千餘人次,其中急診幾百餘人次。她不僅值日常班,而且也要負責夜間及節假日的急診班,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了擔負起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她放棄了很多自己的業餘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家中幼童更是沒有時間去照顧。
2017年我院創建胸痛中心,為使胸痛患者就醫縮短時間,醫院要求介入科醫務人員接電話30分鐘必須到崗。當大家都在熟睡時,她還在無影燈下忙碌著,很多時候,深夜的電話鈴聲把她從夢中驚醒,她便義無反顧地頂著寒風奔向熟悉的崗位,當面對被病痛扭曲的面孔和祈盼的眼神,她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便會油然而生,毫無怨言地投入新的戰鬥。
當病人成功脫險時,當焦急等候的親人舒展了緊瑣的眉頭時,醫者獨有的自豪感、滿足感便會湧上心頭,一點辛苦,一些勞累又算得了什麼呢!對於工作捨棄輕鬆和舒適,選擇一條更為艱辛的道路,她無怨無悔。
除了發自內心的仁愛外,她還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她不是醫生,卻時刻準備著奔「戰場」,她身穿藍色工裝,卻踐行著白衣天使的神聖使命;她是一名普通護士,卻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負起一個個生命延續的希望。用無數個夜晚的守候,點亮了生命前行的道路。
她每天都要接觸到需要手術的病人,不少患者帶著忐忑而沮喪的心情進入手術室,在陌生的環境下,他們往往不知所措,當看著家屬們戀戀不捨地與患者分開,眼神里充滿了對病情的擔心和對治癒的期待,一種責任感在心中油然而生,這些患者的家屬把親人的安危託付給了她,她就決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把病人當作親人一般關心和幫助是醫護人員工作的宗旨和信念。對於介入科的醫護人員來說,重的不是鉛衣的分量,而是生命的重量,是等候在介入科外面患者家屬那殷切的希望!
她始終認為護士作為手術過程的重要參與者,應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把為病人解除痛苦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奉獻是一種幸福,一台台手術的成功、一次次生命的挽救都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汗水。在介入科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她將不斷以新的姿態展示新的風采,創造新的業績,在無影燈下盡情揮灑絢麗的光彩。
她用自己的健康換取患者的健康生存,
這個「鉛衣玫瑰」不忘初心、默默忘我的敬業品格,
是醫護人員的精神先鋒;
她平凡而偉大,
踐行著白衣天使的使命。
來源|信豐之窗、信豐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