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育兒」背後缺席的不只是爸爸,還有完整的家庭教育

2019-11-05     天才小唄

《媽媽的日常》中,張娜拉演繹了大多數媽媽的日常生活:

「獨自一個人帶娃,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與孩子鬥智斗勇,生活圍著孩子轉,一刻也停不下來……有了孩子之後,再也沒有自由的媽媽,連唯一擁有一些個人的私密空間的上廁所也要提著一顆心擔心著孩子會不會醒來,會不會因為找不到媽媽而哭鬧、會不會受傷;有的時候上廁所都要抱著孩子……」「從前吃飯都是慢慢的享受美食,有了孩子之後,吃不上飯總是常事,每天喂孩子吃飯,哄孩子睡覺,只有把孩子哄睡了才有一點吃飯的時間;有的時候剛坐下,飯還沒扒拉幾口,孩子就醒了,只能一邊抱著孩子一邊胡亂地扒拉幾口……」

都說父愛如山,養育孩子本該是爸爸媽媽兩個人共同的事情,但是現在太多的家庭生活狀況卻是媽媽們一個人孤身奮戰,與熊孩子鬥智斗勇……在這樣的家庭里,你總能看到孩子追著媽媽到處跑、媽媽總是一個人忙的不可開交的現象。

「喪偶式育兒」是多少家庭的常態!

一、「喪偶式育兒」——多少家庭的共同現狀

「喪偶式育兒」主要指父母一方長期外出早出晚歸等,與孩子的接觸較少,孩子的教育成長缺乏一方的情感支持,就社會現狀而言,父愛的缺失占較大比重。

早在中國古時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規矩,鄰居小劉家就是這樣的教育理念,小劉每天出去工作,而小劉的妻子在家照顧孩子的一切大小事務,每天小劉早早的出門工作,晚上加班到很晚才回來,早上走的時候孩子還沒醒,晚上回來孩子都已經睡下了,每天和孩子也見不到什麼面。在後來的假期里,小劉一家出去玩,但是在玩耍的時候孩子卻變得和小劉很陌生,只和媽媽做遊戲和玩耍,不管媽媽怎麼勸說,孩子就是不願意和親近小劉,和小劉玩耍……

相信有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吧?「喪偶式育兒」缺乏的不只是父親的愛和陪伴,更多的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喪偶式育兒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1.導致孩子長期缺乏父愛

家庭中存在「喪偶式育兒」現象會讓孩子缺乏父愛,孩子長期在只有媽媽的陪伴下成長,久而久之會形成和媽媽特徵相同的特質,在成長過程中只擁有媽媽的溫柔,而沒有爸爸身上的陽剛之氣,遇事容易變得慌亂。

2.孩子性格內向、容易受挫

孩子長期在缺乏父愛和陪伴的環境中生活和成長,有的時候,當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不能夠學著自我調節,而且也不知道該去向誰傾訴,時間長了孩子會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表現出不敢嘗試,害怕失敗的特徵,總是害怕受挫,從而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變得自卑,性格慢慢變得內向,抗打擊能力也較弱。

3.認知容易受到阻礙

在喪偶式家庭中,有的時候,孩子在遇到一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和情緒問題的時候會表現的比別的孩子表現的更加焦慮和敏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任何一方的教育和陪伴都會更讓孩子的認知受到影響。父親是孩子印象中的第一個男性,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孩子對性別的認知。弗洛伊德認為:男孩在發展過程中會有意識無意識地模仿父親的角色和行為,從而形成具有鮮明性別特徵的行為。就像很多男孩都希望長大變成像父親一樣強大的男人,孩子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的學習父親的一些特性。

4.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長期缺乏父親的愛和陪伴的情況下會變得缺乏安全感。一個家庭中,父親是孩子的榜樣,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勇氣,對孩子的意志力的培養的力量影響更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對父母產生親子依戀關係,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沒有父親的愛和陪伴的喪偶式家庭中,長時間下來,孩子會慢慢疏遠和父親之間的依戀關係,變得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會讓孩子感覺孤獨,甚至自卑。

三、父愛對孩子有多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蒂奇曼•傑在研究中發現,有父親參與教養的兒童,他們的閱讀和數學成績比那些沒有父親參與的要好。美國心理學家娜塔莎•J•卡布雷拉發現,父親是否參與兒童的教養影響著2-3歲兒童的智力測驗分數。在對國內兒童的研究中,發現父親的教養影響著12歲兒童的學業成績。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完整的家庭,有的時候,喪偶式育兒看似只是缺失了父親的角色和愛的陪伴,但是缺失的更多的是父親在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響。

1.孩子的第一個榜樣是父親

父親和孩子有天然的血緣關係,父親可以給孩子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不可替代,不可磨滅……

在家庭教育中,相對於母親來說,父親的角色會給予孩子更開闊的心胸和更寬容的心態,會讓孩子更偏於理性發展。父親能夠給予孩子安全感,孩子在有了安全感之後,才能夠真正放開心靈,去了解、學習和感受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事物,領略和探索周圍事物的發展。

2. 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規範者

在孩子7-12歲的時候,父親主要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規範者,在這個時期,很多的孩子會逐漸出現叛逆現象,這時候,父親的角色就是規範孩子的行為,給孩子樹立一些正確的規範,同時在給孩子正確的規範的時候還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信和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3.父親是孩子個性品質和社會行為形成的重要影響者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是有所側重的。嬰幼兒時期以母親的教育為主,小學階段父母的責任各半。而上了初中以後,母親的影響力下降,父親的影響力變大。

父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個性品質和行為引路人,父親對孩子的個性和行為影響要高於母親的影響。

四、父親應該怎樣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

1.從孩子的一些小事做起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爸爸要承擔起父親的責任,讓孩子更加熟悉爸爸,減少對爸爸的距離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要從孩子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給孩子喂飯、哄孩子睡覺、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玩耍、陪孩子寫作業……很多父親可能認為這些小事是母親在生活中需要去做的事情,其實不然,父親和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都是同等重要的,有的時候,父親做好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更能夠增加和孩子的親近感,容易讓孩子更加親近父親,依賴父親。

2. 關鍵時刻給予孩子以鼓勵和支持

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會有一些自己的重要事項,爸爸一定不要缺席孩子的這些重要時刻。比如,在孩子參加一些重要的活動或者項目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更需要鼓勵和支持,父親這個時候給予孩子的鼓勵和支持有著巨大的作用。父親給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及時做到,這樣會增加孩子對父親的信任,也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和父親有一個更親密的相處。

3.做好孩子的傾聽者,樹立父親的良好形象

在生活中,父親要做好孩子的傾聽者,積極的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感受。孩子在父親的傾聽和陪伴之下能夠毫無顧忌的說出自己的心聲,向父親敞開自己的心扉的這個過程中父親的傾聽有利於自身良好形象的樹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的作用和影響不可忽視,父親的形象和作用是孩子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親能夠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4. 多一些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給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擁有更多的和父親單獨相處的機會的時候,父親自身的那種寬闊的心胸會感染孩子,孩子會放下自己的防備,感受到久違的父親的愛和陪伴,讓孩子和父親多一些親近感,擁有安全感,在這種安全感的補充之下能夠更加釋放出自己的天性。在家庭教育中增加父親的角色和作用,讓孩子在感受完整的家庭教育中父愛和母愛的滋潤下能夠更好的成長。

5.媽媽學會放手,給爸爸一些鍛鍊的機會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時候都是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日常大小事務,有的時候,媽媽要學會放手,給予爸爸一些陪伴孩子的時間和鍛鍊的機會,讓孩子多一些和爸爸相處的機會和時間。比如,爸爸可以接任媽媽的任務睡前給孩子講故事、帶孩子玩一些有挑戰性的遊戲和活動,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一些親子遊戲和家庭活動,在互動中增加和孩子的親近感,不再讓父親對孩子的作用和影響缺失,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長。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起父親對孩子的作用和影響,用父親的愛和陪伴滋潤孩子更好的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Vh1O24BMH2_cNUgNWZ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