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名寺,海藏禪林

2019-11-22     甘肅新視覺

海藏寺,位於武威城西北2.5公里處,占地13460平方米,是河西走廊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被譽為「河西梵宮之冠」。

一、海藏寺名稱的由來

海藏寺得名之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第一種說法十分籠統,也見諸於許多有關海藏寺的書文中,對寺名之來歷是這樣解釋的:因為海藏寺四周樹林茂密,泉水遍布,寺院坐落在其中,猶如「海」中藏寺,故而得名。有人甚至撰寫了一副「海里藏寺寺藏海,林間涵湖湖涵林」的迴文對聯,以和寺名印證。如此一來,海藏寺的讀音便成為海藏(Cang)寺了。

第二種說法和第一種異曲同工,來源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立的《重修古剎海藏寺勸緣信官檀越記》碑,石碑上有這樣的記載:「相傳,靈鈞台原為水中小島,寺建於台上,故名海藏寺。」前涼時期修築的靈鈞台,因四周泉水環繞,已成為一座小島,而寺院正建在靈鈞台之上,看上去就像海中藏寺,故名海藏寺。海藏寺藏語稱為香嘉措岱,漢語意思就是北部大海寺,正是採用此說。

第三種說法來之於武威籍學者李鼎文先生的《武威歷史考辨三題》一文中。李鼎文先生經過多方考證,認為「海藏」是佛教用語,相傳佛教大乘經典藏在大海的龍宮中,故稱「海藏」。唐代文學家張說在《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中寫道:「海藏安靜,風識牽樂。不入度門,孰探玄要?」唐朝李德裕在《贈園明上人》詩中也寫道:「遠公說《易》長松下,龍樹雙經海藏中。」唐朝另一位詩人皮日休也有「取經海底開龍藏,誦咒空中散蜃樓」的詩句,都是用的這個典故。而「海藏」在漢語詞典中的基本解釋,就是傳說中大海龍宮的寶藏。

以上三種說法似乎都有根據,但究竟哪一種說法更確切呢?

二、海藏寺與靈鈞台

因為海藏寺建於靈鈞台之上,所以,海藏寺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距今近1700年的東晉元帝太興四年(321年),那一年,涼州刺史張茂開始修築靈鈞台。

《晉書·張軌傳》記載:「茂築靈鈞台,周輪八十餘堵,基高九仞。」武陵人閆曾勸說張茂,說先帝不希望勞民傷財,張茂聽後,下令築台工程暫停。

兩年後,即公元323年,張茂重新修築靈鈞台。那一年,軍閥劉曜進攻涼州,大軍長驅進入河西,百餘里中,鐘鼓之聲,沸河動地,「自古軍旅之盛,未有斯比。」涼州為之震怖,張茂遂以牛羊、金銀、女妓、珍寶、珠玉及涼州特產貢獻劉曜,向其稱藩,劉曜署張茂為西域大都護、涼王等職,旋即班師。為增強防禦力量,迫使張茂重新「大城姑藏,修靈鈞台。」

20世紀80年代,在海藏寺台下挖出一塊清光緒三十四年立的《晉築靈鈞台》碑記,上書「東晉明帝太寧中涼王張茂立古台」,其後此碑正式立於大殿前西側。

海藏寺無量殿內描金大柱上有一對聯,上書:「闕影身池塘,足下龜蛇低戲水;台靈高坎位,座旁旗劍上凌雲」,筆力渾茁雄健,文詞清麗,深刻描繪了靈鈞台的高大壯觀。

三、海藏寺的興亡盛衰

海藏寺最早建於靈鈞台之上,後擴建至周遭。但海藏寺究竟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幾種說法也難以斷定。

據清乾隆年間的一塊石碑記載,建寺當在宋元之間。《甘肅旅遊》載:「寺建南宋淳佑九年(1247),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而真正大規模擴建海藏寺的則是元朝。當時,闊端王駐守涼州,邀請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到涼州,薩班先後主持修建金塔、白塔、蓮花、海藏四寺,建築宏偉完整。海藏寺因此成為涼州四部寺之一。故另一說為「元定宗三年(1248)擴建,毀於元末」。

海藏寺建成後,因歷史的變遷,經歷了諸多興亡。

元朝末年,香火旺盛的海藏寺不幸毀於戰火,成為一片廢墟。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太監張睿監軍於涼州,得知此地乃海藏寺遺址,乃募捐重修,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海藏寺又恢復了往日的興盛。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又重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振武將軍孫思克在牌樓題立「海藏禪林」4個大字。同治年間,因陝甘回民暴亂,寺院又毀,唯後殿及山門未受損害。光緒時,又加修葺,恢復舊觀。經過明、清擴建翻修,海藏寺殿宇宏偉,佛像莊嚴,成為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寺院。

1927年武威大地震,海藏寺大部分建築被毀壞。「文革」期間,海藏寺又遭到了人為的破壞。近些年來,當地政府陸續重修,使海藏寺又展現出當年的雄姿,香火旺盛。

四、海藏寺神奇的「藥泉井」

海藏寺靈鈞台上建有「無量殿」,為珍藏清代皇廷所賜明版藏經之處。殿前有一眼「藥泉井」,亦稱「海心」,相傳井水與西藏布達拉宮的龍王潭相連。

「藥泉井」開鑿於何時已無可考證,而讓此井名聞天下的,正是薩班大師。據《涼州佛寺志》記載說,蒙古闊端王子因經常行軍打戰,得了一種龍毒濕疹之病,就醫服藥無濟於事。薩班大師從西藏到達涼州之後,就在此井旁邊不停誦經,終於降服了妖龍,並用井水治癒了闊端纏身多年的龍毒濕疹病。

從此之後,這口水井名氣不脛而走,甘肅、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不辭辛苦,千里跋涉,專程來此取水敬獻神靈或醫療疾病,被視為「神水」。久而久之,四方遊客、當地民眾遊覽海藏寺時亦進行品嘗。

據說,藥泉井水與一般的水不同,人喝了之後神清氣爽,可延年益壽,祛災除病。

五、張睿重修海藏寺

元朝末年,海藏寺不幸毀於戰火。而它的重修,與明代一位福建籍太監張睿有關。

據《成化御敕修海藏寺碑記》記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因為太監張睿深受明憲宗寵信,所以明憲宗命張睿到涼州監督軍務,「以能聲聞於上,特承簡命。」而張睿也不辱使命,「至涼數年,戎羌不敢輕犯。」

成化十九年(1483年),張睿來到當年海藏寺的遺址,當聽說「此古海藏寺之遺址也」,他不禁感慨道:「寺以海藏名,將以藏其佛氏之宏且遠也……且寺之興廢,則系乎其人之得與不得耳,非有系乎佛也。」當即決定重新修建海藏寺,「是寺之興,我當任之」。

張睿重修海藏寺的倡議,得到了總鎮甘肅太監覃禮、總戎劉晟、協副李寬等官員的大力支持。重修工程自成化十九年(1483年)二月十九日開工,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十五日竣工,前後歷經四年,建築規模宏大,使先前成為廢墟的海藏寺又重放異彩。工程完工後,明憲宗賜名為「清化禪寺」。  

六、題寫「海藏禪林」的孫思克

海藏寺紅色宮牆外,有一座三間三層的木結構牌樓,古樸玲瓏,巧奪天工,走馬板上書「海藏禪林」4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振武將軍孫思克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月題立的。

那麼,孫思克是誰?他與涼州有什麼淵源呢?

孫思克(1628年-1700年),字藎臣,號復齋,清朝名將,河西四漢將之一。

康熙二年(1663年),孫思克擢升為甘肅總兵,鎮守涼州。期間,孫思克在扁都口西水關到嘉峪關一帶修築邊牆,使得厄魯特蒙古在邊境放牧的部落盡皆遷走。山陝總督盧崇峻奏知朝廷,加孫思克為右都督。

1674年(康熙十三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平涼響應吳三桂叛亂,蘭州陷落,陝西總督哈占命孫思克前往救援,孫思克率軍奪取靖遠。這時,厄魯特部的墨爾根台吉趁機入寇涼州,副將陳達戰死。孫思克率精兵返回涼州,擊退墨爾根台吉。又率軍趕赴甘州,擊退黃番部落,然後東渡黃河,與張勇會師,一同圍困鞏昌(今甘肅隴西),鞏昌府十七州縣全部收復。

1676年(康熙十五年),王輔臣出降,孫思克返回涼州。康熙帝為表彰孫思克的功勞,擢升他為涼州提督。1679年(康熙十八年),康熙帝命圖海率軍南下四川,孫思克與將軍畢力克圖出軍略陽,奪取文縣、成縣、沔縣等縣。不久,康熙帝命孫思克返回涼州,後又將他調往莊浪。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孫思克又擔任甘肅提督。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孫思克加封太子太保,不久請求退休。康熙帝下詔慰留,又加封他為振武將軍。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準噶爾部噶爾丹作亂。內大臣郎岱率禁軍出鎮寧夏,並以孫思克為參贊。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御駕親征,任命大將軍費揚古為西路主帥。孫思克率軍出寧夏,與費揚古在翁金(今蒙古海爾汗杜蘭西)會師。

費揚古率軍截擊噶爾丹,在昭莫多交戰。當時,孫思克所率的陝甘精銳有涼州總兵董大成、肅州總兵潘育龍、寧夏總兵殷化行三部。各軍并力奮戰,大敗噶爾丹,追奔三十餘里。康熙帝下詔褒讚,將孫思克召到京師,加以賞賜,又讓他鎮守肅州,偵察噶爾丹的下落。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孫思克病逝,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襄武。孫思克久鎮邊關,深得軍民之心。他的靈樞運回京師時,自甘州至潼關,所經之處,軍民無不號哭。康熙帝聽聞後,嘆道:「孫思克如果平時為官不善,怎能得到如此擁戴!」

七、海藏寺藏經閣的曲折故事

海藏寺無量殿外立著兩通清乾隆年間的碑刻。一通是敘述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海藏寺重修經過;一通為《海藏寺藏經閣記》,裡面記載了海藏寺藏經的曲折故事。

康熙年間,海藏寺經過重修,煥然一新。寺僧明徹、實印欲赴京請回全部藏經,但中途遭凶變,第一次請經沒有成功。雍正年間,際善法師成了寺院的主持。他看著修葺一新的寺院,百感交集,欲繼承前人遺願,親自赴京請經。際善法師以唐代高僧玄奘、鑒真為楷模,拄杖托缽,沿路乞齋,艱難東行,正所謂「玄奘光大,際善步塵。」而這一路,竟然走了整整8年。經過8年的長途跋涉,際善法師終於到達北京。際善法師的行為,使許多朝廷大臣深受感動,經過一番努力,朝廷賜給海藏寺明版藏經6820卷,並施銀920兩作為資助。際善法師攜經回來後供奉在靈鈞台上的無量殿里,並將此殿取名為「藏經閣」。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奉政大夫分守甘肅涼莊道、清代著名書法家郭朝祚得知這一壯舉,揮筆寫下了蒼勁峻拔的「藏經閣」匾額,還撰文書寫了《海藏寺藏經閣碑記》,以讚頌際善法師的宏願善舉和高尚精神。

海藏寺的藏經在解放前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損毀1944卷。1952年,藏經收交大雲寺佛教會代管,1956年又由文化館收藏,現存武威市博物館。

八、海藏寺的優美風光

虢虢清泉向北流,招提切漢慣來游。不詢僧臘嫌饒舌,久讀碑文覺渴喉。曲沼嘉魚跳拔刺,高松怪鳥叫鉤舟。此間消夏真佳境,況有溪邊賣酒樓。

約200年前,清代武威著名學者張澍游海藏寺寫下的詩句,生動描繪了海藏寺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象。

明代成化年間重修後,海藏寺就以風景優美著稱當地。《重修古剎海藏寺》碑云:「海藏之勝概也,環四山之秀,帶諸澗之流;樹密鳥繁,而弋者可射;水清魚肥,而漁者可釣;以酌以歌,以行以止,仰焉俯焉,悠悠不知身世之在何地。」

海藏寺坐北向南,寺前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四周農田村舍環抱,寺內蒼松古柏蔽日參天。每至日出時分,紅色宮牆外的牌樓東側一縷青煙裊裊直上,盤旋於白楊、垂柳之間,縹縹緲緲,給海藏古剎增添了一種神奇絕妙的氣氛,被稱作「海藏煙柳」,或曰「日出寒煙」,為涼州八景之一。

清光緒年間,武威人段永恩做《登靈鈞台》一詩:「依舊靈鈞結構工,溪邊流水繞台東。雙峰寶塔孤城裡,一角危樓夕照中。拱翠梯山高入座,參天松柏秀凌空。登臨最是春秋日,才有風光便不同」,道出了站在海藏寺靈鈞台上眺望四野的美麗景色。

文/李元輝 攝影/趙啟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PYumm4BMH2_cNUgO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