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蓼花糖,起源於陝西省三原縣,距今已有將近五百年的歷史。相傳曾得到慈禧的讚賞。它樣子像鼓槌形,金黃色的表皮有一層白芝麻,裡面是蜂窩狀糖心,吃起來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風味獨特,成為陝西省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
淳化特產餄餎是淳化縣民間傳統手工技藝蕎面餄餎製作工藝,被列入咸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淳化縣蕎面餄餎製作工藝源遠流長,早在元代就已產生。蕎面餄餎製作包括麵粉加工、調面、壓制、熟辣椒、煎臊子湯等有一整套非常考究的製作工藝,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其"筋長光亮、香辣宜人、柔瓢可口"的特點,成為大眾所喜愛的麵食。
臘汁肉在陝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種風味佳肴,相傳臘汁肉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豫、晉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其製作技藝便傳到了陝西西安。經世代流傳、演變,即成今日的臘汁肉。在涇陽,最具特色的當屬老朱家臘汁肉夾饃。
乾縣的酸湯掛麵非常有特色。先說這量。通常北方的麵條,不管是拉麵、扯麵、刀削麵、抻面、拌面、搓魚面、冷麵、燴麵、臊子麵,都是以大碗為特點,而乾縣的酸湯掛麵卻是用女孩子拳頭大小的碗盛的,一碗五角、四碗起售,每碗中面只能算少許,湯占了大半。
甑糕是涇陽地區特有的小吃,因蒸製的炊具叫"甑",因此叫甑糕。這種鐵甑型似圓筒,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置於大口鍋上蒸食,現在涇陽的甑糕就是用這種古老的鐵制甑蒸製的。吃的的時候最好趁熱,撒上白糖,米棗交融,色澤鮮艷,綿軟粘甜,棗香濃郁,實為一種滋補養身食品。
興平醪糟是湯式食品。選用高級糯米,經篩、撿、淘、泡、蒸後,並拌入特製曲母,利用一定溫度儲封發酵而成。以氣味醇香、清甜質綿、耐飢止渴、益脾健胃而著名。
涼皮是涇陽的風味小吃,已有200餘年的歷史,涼皮的製法多、品種繁,突出酸辣鮮香,口感好,滑利爽口、筋韌耐嚼,深受大眾歡迎。涼皮分米皮和麵皮兩種,米皮用蒸法,涼皮或蒸或擀。蒸者綿軟,擀者筋道。以秦鎮的米麵皮、西府擀麵皮最為著名。
楊凌最多的就是麵館,去楊凌的人當地人都會請其吃面,尤其這道蘸水面最為好吃。麵條端上來,熱汽騰騰,菜青面白,又波清霧白,各人面前就上了一隻大碗,碗中就有湯,西紅柿、蛋花、姜、蒜、紅辣椒、口蘑、玉蘭片、海參、乾貝等,微酸,略辣,就從大面盆里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泡在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吃。
是一種當地群眾非常喜歡的麵食,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一般用來招待貴客的,主要以優質麵粉製作的麵條為主料,湯料是以高湯輔以其他材料製作。臊子是以黃花、木耳、海帶絲、雞絲、大肉炒制而成。漂菜是以蔥花或韭菜花、蛋皮花、等製作而成。
陝西有個白吉鎮(今咸陽市彬縣的北極鎮),這個地方的餅很好吃,很有特色,所以把這種饃叫白吉饃。白吉饃據稱源自咸陽。是用上好麵粉揉制後做成餅形,置鐵鐺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爐膛側立,上下隔著鐵鐺板的炭火烘烤,稍頃翻面,雙面焦黃即可。我一直以為烹制食物,外焦里嫩是難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饃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處.制好的白吉饃形似"鐵圈虎背菊花心",皮薄鬆脆,內心軟綿。可單獨食用,配臘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長武人紅白喜事,生日滿月,逢年過節,招待客人的頭一頓上等飯是血條湯。煎湯時加臊子、蔥花、豆腐、木耳、黃花、辣子等,形成血條紅,豆腐白,辣而不嗆,油而不膩的特點,為地方風味吃食一絕。血條湯的關鍵在血條上,它的製作方法是:把白面用鮮豬血或鮮雞血拌勻,擀成或用壓面機壓成細條,切短蒸熟,拌上清油曬乾儲存。做湯的時候,把干血條放入滾水鍋里,煮泡5—10分鐘,然後放進大油,加上調料佐菜,燒開即可。
乾縣鍋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烹食困難,監工士卒便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茲後多經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鍋盔直徑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內瓤起層,美味可口
禮泉柱頂石饃的做法歷史悠久,在製作過程中您也能感受到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柱頂石饃是很有特色的以上等麵粉經和面、搓條、揪劑,揉成圓錐狀,並擀成底部淺凹的饃坯,狀如柱頂石,入籠烙熟。皮薄瓤厚,酥脆爽,滋味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