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段時間有條傳得沸沸揚揚的新聞:深圳一個名為「白石洲」的城中村即將拆遷,有消息稱,拆遷過後這裡將誕生1800多位億萬富翁。為此媒體找到村民求證,沒想到村民回答:「1億身家的多得很,我就有1個億。」
雖然後來「1800多位億萬富翁」的消息被當地否認,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事實:在很多人印象中,拆遷都是讓人「一夜暴富」的有效途徑。
的確,在過去的十多年裡,由於我國的土地徵收政策,無論人們被徵收的是宅基地還是耕地,通常都能獲得豐厚的補償,有的是住宅安置,也就是「還房」,有的則是貨幣安置,也就是「給錢」。
一些家庭有著面積不小的宅基地,也因此獲得了巨額的補償,不僅足夠一家人搬進更好的房子裡,還剩了不少,就像彩票中了大獎一樣一夜暴富。
也正因如此,拆遷成了一件和彩票中獎一樣的「喜事」,有的地方拆遷計劃被擱置,村民還主動拉起了橫幅「求拆」,令人嘆為觀止。
不過近幾年,儘管還有很多人望眼欲穿,各地的拆遷工作卻似乎越來越「拆不動」了。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拆遷的成本太高,導致地方財政壓力過大,而開發商也開始轉戰拆遷成本更小的偏遠郊區。
而且國家已經出手,房子拆遷將逐漸「熄火」,拆遷戶的暴富夢恐怕也要破滅了。
國務院宣布,對於一些商品房的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市縣,要儘快取消貨幣化安置。
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的人們恐怕要失去拆遷這一「致富之路」了。
不過想要藉助拆遷改善居住環境的人也不用擔心,雖然國家關上了拆遷的「門」,卻也同時為我們打開了兩扇窗:「舊改」和「搬遷」。
所謂的「舊改」就是舊房改造,它和棚改的區別在於棚改是拆了重建,而舊改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社區配套上的升級和改造。
雖然舊改不會像拆遷那樣一夜造就大批富翁,但能滿足人們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財政壓力。
搬遷就更好理解了,主要是將貧困地區的農民搬到更好的居住環境中去。
根據相關部門公布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20年將基本明確搬遷計劃,搬遷對象包括3種:因自然災害、工業污染等導致生活條件極差的村莊,人口嚴重流失的村莊以及城市發展規劃內的村莊。
看來這三個地方的人是「有福了」,很快便能住上更好的房子。
而從明年起,世間恐怕再無「拆二代」了。
無論如何,拆遷都是曾經惠及我們的一個政策,現在它也只是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希望未來舊改和搬遷能代替拆遷,讓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