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財經訊(文/王蕾)進入4月份之後演唱會和音樂節在各地連續開始,與此同時關於退票的新聞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劉若英,12小時內退票」「梁靜茹,24小時內退票」薛之謙演唱會上歌迷大喊「退票、退票」引發退票潮的原因就是演唱會門票實名制,甚至在有些演唱會進行了強實名制。要求人、證、臉三合一。
線上購票時要綁定身份信息,入場時必須掃對應人員的身份證,這還不夠「強」,還要對著攝像頭刷臉,這張臉,也必須與身份證一致。
之前,電子門票或者紙質票都可以入場,不需要刷身份證。後再後來出現了一種「偽強實名」,要綁定身份信息,進場要刷身份證,但不用刷臉。萬能的黃牛很快找到了玩法,用一批身份證買完票,然後再帶到現場,開演前,把對應電子票的每張身份證原件,給到買家,對方可以順利刷證入場。
以至於之前4月份南方有一場演唱會,結束後,門口全是觀眾找黃牛還身份證的「奇景」。
此次劉若英、梁靜茹上海站的做法,更像是已經吹響的號角,「強實名」會越來越成為演唱會票務的主流趨勢,且不可逆。
強實名+不可轉贈+不可退票,看起來這一套組合拳已經把黃牛們逼到了角落,斷送了所有可能的操作空間,但從目前看來,這也可能是一把會反傷觀眾的雙刃劍。
在梁靜茹主辦方發布退票公告前,已經有200多位觀眾,拉了一個微信群來維權。組織者還搜集了每個人的退票原因列成表格,大多數理由集中在生病、購票人信息填錯、重複購票、工作或考試時間衝突上。
社交平台上也有網友發出靈魂拷問,表示買賣關係太不對等,「現在的演唱會,付錢時根本看不到座位,有個緊急情況還不讓退票,這點太不公平。」
強實名制確實是為了防止黃牛的出現,這樣可以讓黃牛無藏身之地。不過這種一刀切的方式真的合適嗎?
不可否認,「強實名」政策有其積極的一面,一則有效減少了「黃牛」倒票的情況,讓更多真正的歌迷購買到門票;二則能夠保障演唱會的安全,避免不法分子進入現場,從而保護觀眾的人身安全。
然而,這種「強實名」政策也引起了部分觀眾的不滿和擔憂。一些人認為,這種政策破壞了觀眾的自由,剝奪了他們選擇是否出售、贈送或退票的權利。更有甚者,觀眾們開始懷疑這種政策是否真的能夠有效地遏制「黃牛」現象。
事實上,這一政策並不是完美的。一方面,觀眾的權益可能受到影響,尤其是那些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前往演唱會的觀眾,給其改票轉票增添了難度。另一方面,也並不能完全杜絕堵住「黃牛」的漏洞。一些「黃牛」團伙可能會利用虛假身份信息購買票,然後通過偽造的人臉識別或其他手段倒票。這種情況下,觀眾的權益依然難以得到保障。
因此,主辦方在制定對策時,應充分重視觀眾的意見和建議,避免過度強制。正如一些網友建議的,可以適當放寬「強實名」政策,允許觀眾在一定的範圍內轉售和贈送票。例如,規定只有在朋友或家人之間互相轉贈才是被允許的,而不准將票轉售給陌生人,這樣既能夠斬斷溢價票背後的灰色利益鏈,又能夠保護觀眾的權益,讓觀眾有更多選擇權。
同時,可考慮提供更加靈活的退換票政策。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觀眾臨時有事不能前往演唱會,適當放寬退換票政策,讓觀眾有一定的「後悔權」。這樣可以保護觀眾的權益,讓他們在必要時有機會退換票,減少經濟上的損失。當然,在實行這一政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管理,防止有人濫用退換政策,被「黃牛」鑽空子,影響演唱會的正常秩序。可以規定退換票需提前一定時間申請,並且提供合理的理由和證明材料,支付一定比例的違約金和稅點,以確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實效性。
演唱會的退票規通常情況下,演唱會不能退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演出成本 :演唱會的籌備和組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一旦門票出售,組織者就需要承擔這些成本,包括場地租賃、演員費用、工作人員工資等。為了避免因為觀眾退票導致損失,演出方可能會限制退票。
2. 票務銷售策略 :一些演出方可能選擇通過固定票價和少量發售門票的方式來控制市場需求,以維持較高的上座率和利潤。在這種情況下,限制退票可以保持票價的穩定性,避免觀眾頻繁退票對票價產生影響。
3. 公平交易原則 :如果觀眾可以在購買門票後隨意退票,那麼這可能會導致其他觀眾在購票時面臨更大的風險。為了維護公平交易的原則,演出方可能會設定退票規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以及售票平台的規定可能會有所不同。在某些情況下,觀眾可能有權根據特定規定申請退票,例如因為演出取消、延期或其他不可抗力原因。因此,在購買演唱會門票前,了解相關規定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