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電影定檔,消失的電影回歸,中國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2023-03-10     閒人電影

原標題:多部電影定檔,消失的電影回歸,中國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自去年12月份全面放開之後,國產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定檔。

就連不是什麼熱門檔期的3月份《保你平安》《迴廊亭》《雷霆沙贊!眾神之怒》《鈴芽之旅》《不止不休》等數十部電影定檔。

遙想去年,全國單日票房難破千萬,影院接連倒閉,一個月看不到一部新電影上映,而今這些利好消息都讓人想到一句話,中國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從數據上看,的確來了。

春節檔總票房67.24億,超過去年的60.39億,位列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榜第二位。

同時帶動諸多電影接連定檔,許多曾經消失多年的電影紛紛回歸,如《封神三部曲》《不止不休》等。

去年的年度票房是299.49億,是2015年來的最差紀錄。

但在今年,短短兩個月,票房已達143.2億,是去年的近一半,人次2.96億,是去年7.12億的40%,觀眾又重新開始走進電影院。

上座率也由去年的5.9%來到了11.1%,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準,這說明2014年票補開始逐漸形成的觀影習慣又被喜愛電影的觀眾給撿起來了。

從類型上看,春天也來了。

今年上映的電影突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科幻片《流浪地球2》,諜戰片《無名》,喜劇片《保你平安》,現實片《撥浪鼓咚咚響》。

觀眾的選擇更多,影院不再是喜劇電影一家獨大,只是《滿江紅》的騷操作還是讓人心裡膈應。

幸好,好的電影終究不會被埋沒。

《流浪地球2》還與《無名》一起走出國門,帶著中國價值觀在海外上映,票房和口碑都創造了華語電影的紀錄。

前者還讓國產電影逐步向影視工業化邁進,讓國產科幻片有了跟好萊塢掰手腕的底氣,不再擔心中國科幻片的大門被《上海堡壘》關上了。

從輿論環境上看,距離春天還有些遠。

從今年春節檔開始,電影之間的爭論就一直沒斷過,《滿江紅》《流浪地球2》《無名》在電影之外的討論,遠大於電影本身。

《滿江紅》的票房,《無名》的評分都是輿論集中點,可這種討論卻慢慢變了味,由互相謾罵,演變成對立,沒有偃旗息鼓的意思。

這對於電影和觀眾來說都是一種損害,希望後續能夠擁有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而不是什麼絕望的官博,強制排片30%以上的行為。

從影視人才上看,中國電影還需努力。

今年大賣的電影都是老面孔,劉德華、吳京、沈騰、張藝謀、郭帆,新導演和年輕演員比較少,在人才儲備上有些不足。

尤其是港片,這種現象更甚。

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是郭富城、劉青雲、古天樂、劉德華、林家棟、任達華等人,再無任何新人出來。

就連電影也都是公式化的警匪片,《明日戰記》這種科幻片都能拍成抓臥底的警匪片,《斷網》到最後也成了警匪片。

與香港電影的日薄西山相比,內地還算有活力。

有劉德華、吳京、郭帆他們這種對中國電影有責任心的前輩們在,為中國電影的傳幫帶一直出力,劉德華幫寧浩,寧浩幫郭帆,吳京幫郭帆。

郭帆現在又開始反哺中國電影,將拍攝《流浪地球》系列的所有經驗都無償獻出,讓後來者在前人栽的樹下好乘涼。

從口碑上看,還算不錯,以春節檔的七部電影為例。

《流浪地球2》8.3、《無名》6.8,《滿江紅》7.2、《熊出沒·伴我「熊芯」》7.1、《深海》7.4、《交換人生》5.1、《中國桌球之絕地反擊》7.1。

7分以上的占比是71.4%,及格率是85.7%,只有一部《交換人生》的評分在6分以下,這對於國產電影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據。

這說明導演們開始重視口碑的作用。

自2013年的《天機·富春山居圖》開啟爛片營銷後,那些宣髮式爛片一個接一個的出現,觀眾被爛片荼毒嚴重。

但僅僅過了一年,流量時代來臨,又將國產電影拉入了無底深淵,不僅僅爛片多,演技也是不堪入目,在影院看電影如坐針氈、如鯁在喉、如芒刺背。

那些年,在電影院能看到一部評分7分左右的電影簡直比登天還難,可它們的票房卻一個比一個高。

這種恰爛錢的勢頭,於2015年有了一些轉變,這一年,國產電影不論是佳片數量、質量,還是本土電影票房占比都優於韓國電影。

如《老炮兒》、《十二公民》、《烈日灼心》、《大聖歸來》、《心迷宮》等,而韓國方面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寥寥幾部。

這是自2002年以來,國產電影首次出現大批量8分以上佳片的盛世,也是2000年以後,國產電影第一次在與韓影對抗中,占據上風。

兩年後的2017年,對中國電影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年。

《戰狼2》登頂影史票房冠軍,不僅如此,藉由《戰狼2》「攪局者」的名頭,為中國電影狠狠的上了一課。

國產電影就此開始轉變,主要有四點,即觀眾的醒悟,演員的帶動,資本的轉型,有關部門的介入,口碑成為電影的重要參考標準。

綜上,中國電影現在的勢頭比較好。

但我們也不能自滿,必須正式自己的不足,並不是所有電影都像《流浪地球2》《無名》那樣可以走出國門。

在這方面,我們還得做到三點,一是有強大的發行體系,二是故事通俗易懂,消除文化隔閡,三是提高影視工業化,潛移默化的輸出價值觀。

目前來看,對外文化輸出已經開始轉變以前的思路,這是好事,但華語電影依舊任重而道遠,切忌閉門造車,忘記了跟世界的交流,只知坐井觀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9bb327f31513aa874ab752aa61e5a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