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丨「樓中村」的振興事兒

2023-04-27     光明要聞

原標題:我和我的村丨「樓中村」的振興事兒

講述人: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衛生健康局派駐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雙渠口村第一書記 姜海亮

初到雙渠口村,這裡和我想像中完全不同,沒有低矮的房屋和廣袤的田地,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聳立的高樓。因城市化進程的需要,雙渠口村已完成了整村搬遷,村民「上樓」成了居民,這「第一面」著實令我措手不及。

沒有糧食種植任務,「兩不愁三保障」不存在問題,甚至「兩個高於」目標也基本實現,這樣一個村,應該怎樣打開駐村工作局面,又該如何發展才算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躊躇滿志的我心裡犯起了嘀咕。

幹部腳上有土,群眾心裡不堵。在與村「兩委」坦誠溝通、深入交流之後,我覺得「實幹」就是我開局的「敲門磚」。與網格員逐戶走訪摸清底數、同村民促膝長談、傾聽村情民意……我了解到雙渠口村共有勞務移民31戶165人,而這部分人恰恰是搬遷「上樓」後的重點關注對象,他們家底兒薄,收入低且來源不穩定,這些「關鍵少數」成為鄉村振興的短板。如何讓這些勞務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呢?

記得第一次到丁斌家時,他對我們的態度特別牴觸,不停抱怨:安置房暖氣不熱,住得不舒服;媳婦出去打工還被拖欠了很多工資……他嘴裡的一句句怨言,反而成了我的一項項任務清單。為解決安置房暖氣不熱的問題,我和村幹部多次協調供熱公司,入戶測溫並安排人員免費維修。終於,他家暖氣熱起來了。為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我又與金鳳區法院、勞動監察大隊多次溝通了解,幫他追回了拖欠的工資。

「姜書記,你可幫我辦了件大好事!」丁斌從開始對我的牴觸,到主動幫我向勞務移民宣傳政策,這樣的轉變也讓我明晰了未來的工作思路——把村民的一樁樁小事、難事變成實事、暖心事。

鄉村穩則國家穩,鄉村治則百姓安。駐村工作走上正軌後,我盯上了鄰里關係這塊治理空白。因村民搬遷上樓,打破了原有的農村地緣關係,轉變為新型鄰里關係,難免會因為「張家垃圾放李家門口」「老王家孫子半夜在家裡跑來跑去吵著樓下小劉」而發生爭吵。為此,建立一個和諧文明友善的鄰里關係迫在眉睫。

為此,我跟村「兩委」成員一致認為,先從完善村規民約入手,不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村風、淳樸民風,才能讓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走訪了大量的老黨員、道德模範、老村幹部後,我收集整理第一手資料,針對雙渠口村特點,重新修訂了《雙渠口村村規民約》,因務實管用,在村民代表大會順利通過。為了更好執行,我們還實施積分制管理,引導村民參與自治,不斷弘揚尊老愛幼、孝親近鄰的良好社會風尚。

「現在我們居住的地方環境乾淨了,鄰里之間關係也熟絡了,跟以前住在莊子裡一樣,很親切。」村民談起這些變化,無不豎起大拇指。

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尤其是雙渠口村這樣已沒有耕地的新型農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更需要掌握「火候」。在雙渠口村,失地農民創業園項目是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的大頭,園區入駐企業14家,現有職工400餘人,每年為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200萬元以上,但耀眼的成績下,各個企業卻越來越孤立,同質化競爭也出現「不良反應」。

如何將這些「孤島」串聯成「高地」?我決定以黨建引領搭建互聯互通的平台,為此我們申報黨建項目,在園區內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為園區內企業提供黨員教育管理、招商洽談和技能培訓等綜合性服務。在聯繫服務企業的同時,還探索推動企業積分管理制,通過「四議兩公開」村民代表決議後,每年從村集體合作社收入中拿出20萬元對企業進行獎勵,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實現企業發展與村集體經濟雙贏。

2022年,雙渠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46萬元,在轄區走在前列。今年,我又策劃實施了黃河東路街道村企共建「鄉村振興合伙人」簽約儀式。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的原則,向周邊21家企業發出了「鄉村振興合伙人」邀請函,力求形成村企共建、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格局,持續為鄉村振興賦能。(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採訪整理)

[ 責編:王宏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90867573ca098e79da61133171254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