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中國研享行 | 正泰新能:光伏綠色賦能,邁向低碳未來
最近,「福布斯中國研享行——ESG企業參訪」系列選取對「雙碳」目標積極響應、對中國綠色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企業進行了參訪,並圍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話題展開交流,希望搭建起讓投資者和民眾深入了解企業的平台。
正泰新能是正泰集團旗下專注光伏電池組件的智能製造企業。作為國內最早進入光伏領域的民營企業之一,正泰新能持續推出高技術性能的光伏產品。經過17年的發展,正泰新能在全球建有10個製造基地,業務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泰新能堅持以「匯聚光能,助力零碳,暢享綠色新生活」為使命,在推動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積極賦能供應商夥伴,併入選了2023福布斯中國ESG創新企業評選。近日,福布斯中國與來自普華永道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專家學者對正泰新能進行了調研走訪,並圍繞綠色轉型、清潔能源發展和企業ESG實踐等話題進行了一場圓桌對話。
光伏小屋
在走訪過程中,福布斯中國和專家學者團隊參觀了正泰新能海寧園區里的風光儲充多能互補項目(光伏小屋)。據介紹,為了積極探索綠色轉型的新模式、推進綠色工廠建設,正泰新能根據園區情況因地制宜地打造了綠色低碳示範園區。該項目深度融合了各類新能源新技術,並落地了光伏停車棚、分布式光伏、儲能設備和垂直軸風機等,從而構建起了「源-網-售-儲-荷-雲」一體化的智慧能源互聯新模式。
檢測中心
正泰新能光伏檢測中心於2016年建成運行,總投資8,000餘萬元,並於2017年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認可證書。根據實際業務場景,檢測中心設置了功率測試間、老化測試區、安規測試區、力學測試區、材料測試間、校準實驗室區,能提供30餘種針對性的實驗檢測。
「光伏製造+網際網路」透明工廠
在正泰新能常務副總裁、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黃海燕的帶領下,福布斯中國和專家學者團隊對正泰新能的海寧透明工廠進行了調研。黃海燕介紹稱,海寧基地一期總投資超過3億元, 在2016年成為了當時全球單體廠房產能最大的組件工廠之一,也是當時業內罕見的、能向全球用戶全面開放的「光伏製造+網際網路」透明工廠。2018年,正泰新能和阿里雲合作,在行業內引入了EL瑕疵AI自動檢測,並在2022年引入了AGV智能物流系統,實現了全車間的搬運自動化。
圍繞「光伏產業如何通過ESG賦能多產業綠色轉型和實現長期主義發展」等話題,福布斯中國與正泰新能常務副總裁、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黃海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公共事務學院執行院長、企業ESG策略研究專家魏玖長,以及普華永道ESG專家馮雁超進行了圓桌對話。
主持人:福布斯中國研究院院長、福布斯中國集團商務運營總經理 錢厚琳
嘉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公共事務學院執行院長、企業ESG策略研究專家 魏玖長
正泰新能常務副總裁、首席可持續發展官 黃海燕
普華永道中國 ESG 可持續發展服務合伙人 馮雁超
(從左至右)
黃海燕介紹了正泰新能目前的發展情況,以及正泰新能推進綠色生產的重要舉措。她強調,綠色生產是貫穿於設計、供應鏈管理和生產製造的全生命周期概念,而正泰新能堅持研發、生產高功率的組件,並選用綠色環保材料、優化產品尺寸設計,提升物流效率,以及積極引導供應商加入到綠色可持續發展建設,持續提升生產車間的智能化水平和節能環保效率。今年8月,正泰新能發布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承諾將在2050年實現企業碳中和。
光伏+
讓世界更懂光的價值
在綠色生產和節能減排方面,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擁有技術優勢和跨行業應用經驗,對於光伏賦能多產業綠色轉型的話題,圓桌嘉賓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黃海燕以正泰新能現有業務為出發點,闡述了光伏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兩種方向:第一,通過林光互補、農光互補、沙光互補、漁光互補等方式,將光伏與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相統一;第二,將光伏和風能、氫能等不同能源進行融合應用,實現多能互補。
魏玖長認為,清潔能源企業可以積極地向消費端拓展,比如考慮戶外旅行場景。此外,光伏設備的維保和升級也將成為行業的增長點,而且光伏企業可以考慮參與新興產業的發展,尋找新的增長勢能,比如人工智慧。
零碳工廠
探索企業生產經營的零碳之路
今年7月,正泰新能旗下的鹽城智能製造基地正式完成了零碳工廠的認證,標誌著正泰新能首個零碳工廠的建成。零碳工廠和一般的工廠有什麼樣的區別?能為企業減碳帶來哪些新思路?
黃海燕指出,零碳工廠的建設會涉及到標準、執行和管理監控三個層面——在標準上,涵蓋了能源和資源使用、產品、溫室氣體減排實施等多維指標;在執行上,涉及到「開源」與「節流」,比如鹽城工廠配置了屋頂光伏電站,光伏停車棚和光伏路燈等,以儘可能實現開源;在管理監控上,則是利用更加智能的技術去管理、監測和優化整個工廠的能源使用情況。正泰新能的目標,是到2028年實現8家零碳工廠。
馮雁超表示,零碳工廠是企業將業務和ESG聯繫起來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數企業面臨的難點是如何應對全價值鏈降碳的需求,比如光伏行業中上游所產生的碳排放可能超過企業自身運營層面的規模。
堅持「長期主義」
與社會共同成長
如何平衡企業的成本和收益,使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這是當下被廣泛討論的話題。對此,福布斯中國與圓桌嘉賓展開了深入探討。
黃海燕認為,ESG和國家的「雙碳」戰略高度契合,而企業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企業承擔了短期成本,但從長期來看,這有助於企業提升整體治理水平、促進業務可持續發展,並幫助企業抵禦風險。另外,對於正泰新能這種有大量海外業務的企業來說,ESG有助於提升其海外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馮雁超從投資人和被投資企業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她認為,儘管很多投資者對踐行ESG的益處瞭然於心,但未必願意接受可能出現的收益下降,而要想讓投資人看到企業的長期投資價值,就必須讓ESG真正成為價值創造的槓桿。同時,企業必須在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過程中「知行合一」,與投資者建立起相互信賴的關係。
魏玖長則表示,企業應該在理念層面把ESG當作是一種投資而非成本,畢竟ESG的回報不總是以財務利潤的方式呈現。努力做好ESG的企業更能向外界傳遞一種積極的信號,進而幫助企業獲取新客戶、吸引更高質量的人才、爭取更優惠的投資條件等。
走向國際
向世界展示中國企業的價值和力量
目前,發達經濟體在ESG的標準制定和實踐方面發展得較為成熟。就如何更好地讓中國企業對齊國際標準,向世界展示中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圓桌的嘉賓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魏玖長認為,從國際經驗和實踐來看,企業做ESG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把ESG當作事情來做,簡單地公布企業在社會捐贈和碳減排方面的數據;第二個層次,把ESG當作事務來做,比如把ESG融入到企業的相關決策中;第三個層次,把ESG當作事業來做,將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如今的中國企業更需要關注第二和三個層次。
黃海燕從務實的角度出發,指出目前國內的ESG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面臨著標準、數據和人才等問題,而當務之急是如何讓國內企業的ESG標準和框架既符合國際準則,又體現中國特色,以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同時,如何講述ESG這一門國際語言,講好中國企業故事、提升品牌聲譽,讓世界看到中國企業在智能化、數字化、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也是值得思考的。
謀勢而動
乘勢而上—讓新能源走得更高更遠
在圓桌對話的最後,嘉賓們共同展望了中國新能源行業的未來發展。
魏玖長表示,中國的新能源企業要有未雨綢繆的思想,要積極探索未來能源的可能性,比如氫能和原子能等,並努力展現國際影響力;馮雁超指出,新能源的發展雖然面臨著局部和短期的產能過剩問題,但仍具備長期的發展空間,因此企業需要去發現更多的應用場景,提升競爭優勢;黃海燕則從產業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國光伏產業不僅要有技術創新能力、供應商整合能力和成本資金優勢,還要將ESG理念融入企業發展本身,才能「著力而行,謀勢而動,乘勢而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嘉賓合影
聲明:Forbes Insights是商業合作內容,用於調研的部分/全部數據來自合作方和第三方,相關觀點及結論均基於以上數據研究得出,不作任何投資指引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