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為何越來越火?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

2022-07-14     汽車葫蘆圈

自電氣化大趨勢到來之後,自主品牌紛紛彎道超車,在如今的純電動領域中,中大型純電動SUV與中大型純電動轎車的銷冠寶座,早已被自主品牌全面占據,而這其中的代表,則是比亞迪。

據乘聯會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6月份,中大型車比亞迪漢系列全系銷量破2.5萬,而漢EV車型有著較為出色的貢獻;中大型SUV唐系列也有著極好的市場表現。至於緊湊型SUV宋Plus新能源更不必多說,如今早已成為同級別領域中的銷冠車型。在這個由增量轉換為存量的中國汽車市場中,想要一炮而紅自然不是易事,即使身處電氣化的風口中,但受到諸多傳統車企轉型電氣化和造車新勢力紛紛入局的影響,使得純電動這一細分領域中的競爭壓力也在日漸增大。那麼在如此緊迫的局勢之下,比亞迪又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從比亞迪7月8日在成都舉行的這場唐/漢EV的賽道活動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是騾子是馬,拉上賽道遛一遛

要想在賽道中取得優異成績,優秀的性能與犀利的操控二者缺一不可,對於比亞迪這兩款尺寸較大的中大型純電動轎車/SUV來說,則更是如此。

此次首先試駕的車型是比亞迪漢EV創世版四驅尊享版,也即是漢家族中性能最為出色的版本。參數上來看,漢EV四驅尊享版搭載前後雙電機,最大馬力517Ps,峰值扭矩更是達到700N·m,在四驅系統的加持之下,僅需3.9s即可完成破百。僅看參數,已經足夠嚇人。

而從實際駕駛體驗中來看,首先在起步階段,700N·m的超強扭矩瞬間釋放所產生的強大的加速度G值與重心轉移,會將駕駛者牢牢的按在座椅上,也就是大家所俗稱的「推背感」,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加速結束,動力儲備已經無法簡單用「充沛」來形容了。

當然,在賽道,不但要跑得快,還得要剎得住,比亞迪漢EV四驅尊享版搭載由Brembo代工的對向四活塞剎車卡鉗,再搭配濕地抓地力極佳的固特異EAGLE F1輪胎,使其100-0剎停距離僅為35米出頭,並且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套剎車系統的抗熱衰減能力也相當出色,來來回回測試數十次,也並未產生明顯的熱衰減。

而在操控層面,漢EV儘管並未使用更加運動的雙叉臂懸架,但勝在調校出色,即使以60km/小時的速度進行掉頭測試,也不會給人支撐不足的感受,整體韌勁十足。並且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四驅系統的加持,使其在劈彎的過程中,基本上不會出現轉向不足的情況,整體可以用一個「穩」字來形容,不論是入彎還是劈彎,車身姿態都十分穩健。

而在唐EV這邊,咱們選擇的車型為四驅旗艦版車型,也就是動力水準與漢EV完全一致的那款車型,不過由於自身超過2.5噸自重的原因,唐EV四驅旗艦版的加速會比漢EV略慢一些,但還是達到了驚人的4.4s破百時間。整體加速感受與漢EV基本一致,只不過由於達到1725mm的車身高度的原因,整體加速時的視覺感受會更加恐怖。

而在操控層面,平心而論,對於這麼一款車身尺寸達到4900/1950/1725mm,自重超過2.5噸的SUV來說,實在是有些難為它了,儘管轉向手感以及底盤支撐都還算較為出色,但是由於過大的慣性所致,唐EV在劈彎時還是會有些底氣不足。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從市場來看,比亞迪已經是新能源領域中十足的「成功者」了,畢竟銷量早已說明一切。而從此次試駕活動的感受來看,比亞迪如今在新能源領域中也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但這一切主要還得歸功於比亞迪的雄厚超前的技術沉澱。

眾所周知,比亞迪與這幾年興起的造車新勢力有著決定性的差異,其一直堅持靠混動/純電動兩條腿走路。具體來看,在混動方面,比亞迪一直堅持DM-i超混技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DM-i超混技術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驍雲系列的發動機系統、EHS系統、混動專用功率型的刀片電池全部都是比亞迪自主研發,向市場和消費者彰顯出了自身深厚的技術底蘊,這也是比亞迪立足於市場的根本。

在純電動方面,比亞迪從最初的磷酸鐵鋰電池到如今的刀片電池,終於實現了性能與安全的雙兼顧,這也是其在市場中最大的競爭優勢。除此之外,e平台3.0在安全、智能、美學這三方面的優勢同樣也使其在細分領域中脫穎而出,而此平台下誕生的產品,自然會成為市場中的「香餑餑」。

其次,除了技術層面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比亞迪豐富的產品矩陣,眾所周知,目前比亞迪擁有海洋網和王朝系列,無論哪個級別的車型,都能從這兩大系列中找到對應的產品,這也就是所謂的「廣撒網」。在未來,比亞迪還將繼續投放更多的產品,從而達到銷量再次提升的目的。

最後:

無論是產品,還是營銷手段,這都是比亞迪成功的必然條件,但比亞迪的成功也絕非偶然,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讓比亞迪在中國汽車市場擁有今天的成就。不過比亞迪的野心並不局限在國內,而是深度全球化,從比亞迪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比亞迪未來將繼續領跑新能源市場,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購車首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8965d8672f3ce6757550b87f965f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