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mi 產品部被整合背後,是小米內部「以下犯上」的尷尬

2022-06-09     ZAKER科技

原標題:Redmi 產品部被整合背後,是小米內部「以下犯上」的尷尬

近日,一封據信來自小米集團內部的郵件在微博上流傳,全文大意為 Xiaomi 產品部與 Redmi 產品部合併為手機產品部,並下設 Xiaomi 、Redmi 、Pad 產品部。產品部總經理直接向小米高級副總裁盧偉冰以及手機部總裁曾學忠雙線彙報。

簡而言之,過去 Redmi 手機設計(Redmi 產品部)與小米本部(小米產品部),是兩條相對獨立的研發線,而現在,他們變成了統一管理下的兩個平級部門。

這意味著,Redmi 將與小米數字系列產生更多的交集。而米粉們最關心的是,合併後,Redmi 會不會為了與小米數字系列拉開差距,而喪失性價比?

市場大跌,資源整合收縮成本

主品牌與子品牌的研發部門合併在手機行業並非首次,2021 年初,一加研發部門也曾與 OPPO 研發部門合併,劉作虎出任首席產品官。

有業內人士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一加和 OPPO 的產品過於相似,需要做出更多差異化,以及讓一加回歸後幫助 OPPO 合力衝擊高端市場。

小米此時的做法和 OPPO 類似,但面臨的市場環境更加惡劣。

今年一季度,手機市場迎來最艱難的時刻。

Canalys 數據顯示,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 11% 。小米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全球手機出貨量 3850 萬台,較去年大跌 21.45% 。

此外,小米在全球印度、西歐等多個主要市場都錄得高達 25%-30% 的跌幅,國內市場則同比下跌 22% 。

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稱,影響一季度的外部因素在二季度是否會有所改善,仍存不確定,但供應端可能會有改善。

在手機市場大蕭條的背景下,整合研發部門,降低內部資源消耗不失為一種 " 節流 " 方法。

為高端讓路,Redmi 還能性價比嗎?

Redmi K 系列自 K20 起就被盧偉冰稱作 " 旗艦守門員 ",或者 " 旗艦焊門員 "。

原因自然是因為 Redmi K 系列產品在採用時下最高端配置的同時,擁有相當低的價格,也就是外界最常說的 " 性價比 "。

最近兩年,由於 K40 和 K50 系列的不俗表現,甚至被不少人戲稱 "Redmi 干翻小米 "。

但在小米不斷衝擊高端市場的背景下來看,"Redmi 干翻小米 " 成了一種無言的痛。

如今小米旗艦走向 4000 以上價位段,寄希望於以更強的攝影能力和螢幕素質與 Redmi K 系列拉開差距。

但現實是,小米長期以來的 " 發燒友 " 文化培養了大批更看重處理器和螢幕的米粉,而這兩部分恰恰是 RedmiK 系列一直主打的賣點。

因此,雖然 K 系列與小米數字系列在價格上拉開了差距,但小米的目標用戶對它們的需求卻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也就是說,原本許多可能成為小米數字系列的高端用戶,在 Redmi 的吸引下,依然留在了 " 性價比 " 價位。

有一組數據說明了兩者的 " 相愛相殺 "。

從京東自營手機銷量排行榜來看,2021 年 4 月 Redmi K40 的銷量高居第五,而同時期的小米 11 系列在榜單上未見蹤影。

今年 4 月的數據也顯示,Redmi K50 與降價後的小米 11 Ultra 銷量同占銷量榜前十,新發布的小米 12 反而不溫不火,不在榜單內。

換言之,Redmi 為小米留住了原來的性價比用戶,但同時也限制了他們成為小米數字旗艦系列用戶的可能,威脅到了小米原本可能爭取到的高端用戶群。

對言必稱 " 衝擊高端 " 的小米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但另一方面,如果 Redmi 與小米數字系列拉開太大差距,又很可能降低對性價比用戶的吸引力,同樣可能威脅到 Redmi 的目標用戶。

顯然,如何平衡兩者將是對小米的一大考驗。

ZAKER 科技出品

文 / 實習生 陳澤鈞

編輯 / 劉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829868a041165a2d1d0585db9e3d3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