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為什麼混這麼差封不了侯,他的教訓給人生啟示是什麼?

2019-06-10     知常容

李廣是司馬遷筆下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同時也留下李廣難封這個成語。公孫渾邪曾經十分推崇李廣,他對李廣的評價是: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司馬遷甚至用了一個神話來形容李廣的武勇,一次打獵看到草中有塊石頭,李廣以為是老虎,所以直接射殺,結果整個箭頭直接進去了。如果現在以我們的常識去判斷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太不科學了。司馬遷後面直接又補了一句,第二次射,就射不進去了。

當聽到李廣駐守在當地,匈奴就不敢來犯,李廣被匈奴抓住了,單于也不想傷害他,想活捉他。這樣一個被漢朝認定為名將,被匈奴也認為是名將的人居然至死連個侯都混不上,留下李廣難封這個成語,與他一同出道的堂兄弟李蔡到李廣自殺之時,已經做到丞相一職。

李廣如此有才為什麼封不了侯,這是很多人都很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司馬遷用了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李廣自己的觀點,李廣他認為自己封不了侯的原因是自己殺了八百多個降卒,這有傷天和,自然封不了侯。

第二種解釋就是李廣運氣不好,這個連漢武帝都相信了,漢武帝在李廣最後一次出征的時候,暗中與當時的統帥衛青說李廣這個人運氣不好,不要讓他單獨與單于作戰,這樣可能會帶來失敗。這裡可以看出漢武帝對李廣的能力是絕對的信任,但對李廣的運氣的確是很懷疑。

第三種解釋是漢文帝說的,漢文帝說你要是生活在劉邦那個時代,你封個萬戶侯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按知常容的理解一個皇帝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呢?說一個手下不當時,這是高度評價還是定性評價呢?這不是皇帝對自己的否認嗎?

這裡是很值得推敲的,因為司馬遷的《史記》不是官方記錄,是司馬遷父子二人之作,本來沒有機會重見天日,被他的外孫在司馬遷死後獻給朝廷,被當時的漢宣帝認可,最終刊發印世才被時人熟知。所以司馬遷寫這個內容的時候,心裡壓力並不大的,而且也想過《史記》怎麼流傳開來的。司馬遷設計兩種路線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所以漢文帝這句話有沒有真說過,也是值得懷疑的。這句話放在這裡從文學寫作上來看效果很好,因為有了這句話,整篇文章的悲情就定調了,從氛圍營造上效果很好,很值得寫作者借鑑。

李廣為什麼混的這麼差呢?難道真是是因為上面三個理由?

李廣的確是很厲害,但是李廣出雁門關擊殺匈奴之時,全軍覆沒,最後自己拚死跑回來的。後來跟著衛青,別人都立功了,但他沒有立功,再往後與張騫一起時,分開走後,遇到匈奴騎兵重重包圍,最後與自己的兒子李敢一起殺出重圍,功過相抵。

我們這裡要追問一句:為什麼失敗總跟隨李廣呢?

關於這個問題,不知道李廣有沒有想過呢?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中已經借公孫昆邪的口說出來了。

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自負其能這四個字就突出李廣為什麼總和失敗混在一起的原因了。

自負其能換成現代的話就是缺少團隊意識,缺少協作意識。正如現在有一些很有才華的人,但始終在工作上不太順利,究其原因有一部分也是這個緣故。

李廣不但很自負而且很自傲。他的帶兵和程不識的帶兵不一樣,他帶兵很隨意的,程不識帶兵是根據章法來的。當時程不識對李廣有一句話評價:

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

李廣這種做法是很不好的在程不識看來。

李廣治軍為什麼如此簡易,靠的就是自身的魅力作為補充,他靠的是自己衝殺在前,靠自己的勇來補軍紀,所以士兵倒是喜歡,但真正作戰之時萬一李廣掛了呢?整個部隊誰來接收呢?李廣肯定沒有想過。李廣的數次失敗顯然與他的不做作戰前的準備工作直接密切相關,至少他的偵察系統是不完備的,包括隨衛青出征其他人都有斬獲,李廣空手而歸那一次也可以反映。

李廣很愛士兵,但李廣這種作風顯然不是一個嚴謹的作風,顯然不應該是一個合格指揮官的作風,更象是一個勇士的風格。一軍一將需要的不僅僅是勇和膽略。在現實的管理中很多中層,或者管理者也會常犯類似的錯誤,能力越強這種錯誤犯的機率越高,這是能力之所拖累。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李廣還有一個性格缺陷就是無視規則,有一次李廣被免職之後,當時有宵禁,李廣半夜回來被被喝醉的霸陵尉呵責失了面子,被迫留宿不能回家。後來李廣官復原職之後就帶上這個霸陵尉,在軍中找了一個藉口砍殺了。雖然霸陵尉對李廣的言語上的確是有些不敬,比如他說:

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但他執行的還是漢朝的法令,並沒有過份之處,最後李廣覺得這樣自己太沒面子,而殺之,顯然並沒有將自己置於法之下,其大局觀還是值得商榷的。

他這種性格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子孫,而且給他的子孫帶來了禍害。他的兒子李敢因為軍功封侯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去打傷大將軍衛青,理由是為父報仇,最後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藉故給射殺了。孫子李陵直接兵敗降了匈奴,雖然這裡面有很多爭議。

最終因為李廣打下的名聲,卻受到李廣個人主義的影響,整個李氏的當時社會評價是:

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李廣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在他死前他還是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天意,而且過不了自己自尊這一關。

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李廣與項羽在性格上是差不多的,他們都在恃勇,項羽最終自殺,也認為是天意,不是自己的緣故。這兩位傳世名將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給自己帶來危害。或許他們沒有讀過或者真的理解《道德經》73章中這句話: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史記》開篇的那句文帝的話,細細品味,文帝真的是說李廣不遇時嗎?其實李廣缺的不止是時機,還缺少能夠駕馭他的人

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只有劉邦這種能有極大包容之人才可以發揮他的才能,這其實也暗中點出李廣的性格缺陷。

懷才不遇除了沒有遇到好時機,更多的是沒有遇到可以駕馭的人,因為懷才不遇之人大多是「刺頭」有傲氣,他們眼中只有一句話:世界因我精彩。

但卻忘記還有一句話,世界沒有我同樣精彩。這個世界缺誰都是可以的,因為地球照著都在轉。

有才是好事,但恃才卻非好事,因為那個己越大時,世界就越小,無形中你在縮小你的機會,自然失敗的機率就大增。扔開所處的職位,李廣和項羽都是千年難得的人才,但是呆錯了位置人才依舊會帶來失敗,帶來災禍。

有一句話說人一旦被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這句有些重,也有些偏激,但也能夠說明問題。整本周易談的就是在合適的時候干合適的事情。說的容易,做很難的。

李廣難封留給我們借鑑的東西太多太多。李廣為什麼混這麼差封不了侯,他的教訓給人生的啟示是什麼?你有受到什麼啟發嗎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7v8vWwBJleJMoPMY4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