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無花果
編輯| Mia
「中國人就是要看仙俠劇」。
作為國產劇的「特有品種」,國內觀眾對於仙俠劇的情感一向愛恨交織。神話美感和俠義精神賦予主角們無所不能的力量,愛而不得的精神拉扯,滿足了人們對愛情「至純、至高、至性」的浪漫想像,只要是S級大製作+配置養眼+服裝道精美的仙俠劇,混個小「爆款」問題不大。
去年《蒼蘭訣》捧出小蘭花和東方青蒼,今年近半,仙俠劇離」爆款」始終差一口氣:《星落凝成糖》《重紫》之後,《長月燼明》成為眾人心中下一個「待爆潛力股」,是備受期待的「第一眼美人」。畢竟,無論是劇集前期的敦煌美學風海報,還是羅雲熙、白鹿二搭、極具反差感的神魔虐戀都拉滿了期待值。
從《長月燼明》首周的播出反饋來看,該劇熱度在近期網劇中登頂,在雲合、貓眼、骨朵等平台連續多日熱度TOP1,優酷站內熱度破10000,打破了優酷熱度破萬速度記錄,但口碑卻呈現兩極化,男女主的三世情緣在悽美、暗黑的底色下吸引住固定受眾的同時,整體畫面質感網遊風,劇情與人設無新意,演員過瘦、妝感打光不合適等熱議,也在持續發酵。
今年Q1以輕喜劇、雙生姐妹和黑蓮花女主打破套路的《星落凝成糖》的出現,也帶給了業內一些啟示,仙俠劇的「虐戀」模式已經落入俗套,仙俠劇3.0的出路和疊代方向又在哪裡?
仙俠劇火起來全靠三板斧:服化道、虐戀、cp感。第一道關如演員外形與劇集類型、角色的貼合度是首當其衝的第一關,電影咖如張震、陳坤,古偶專業戶如許凱都沒能逃過。
《長月燼明》的第一輪爭議來自於這一趨勢的延續,作為網友印象里的古偶仙男,能夠看出男主羅雲熙在微表情、肢體和台詞表現力方面都可圈可點,但消瘦的臉龐和撐不起戲服的骨架無法讓觀眾把演員和角色對上號,再加上導演的多角度俯拍鏡頭更加突出了羅雲熙身型的短板,使得他與女主白鹿的CP感也打了折扣。
《長月燼明》頗為亮眼的服裝是該劇造型設計黃薇去敦煌採風的結果,白鹿飾演的蚌精的珍珠頭飾,陳都靈的神女造型都受到不少好評。然而一邊感嘆《長月燼明》在服裝上終於一改仙俠劇「喪葬風」,有了審美上的進階和突破,就發現前兩集裡女主的黑頭、卡粉,男主的妝感重、眼影誇張,都踩中了「仙俠劇廉價感」的大忌。
曾經出圈的敦煌系列海報是《長月燼明》最成功的一環,也成了這部劇的最長板,現在看起來十分突兀,與海報看起來大相逕庭。
男二鄧為和女三孫珍妮的前期營銷,與海報的效果同理,正片神奇地帶走了劇照和路透里的靈氣,即便是最近陳都靈飾演的佛口蛇心女二號天歡,讓不少粉絲紛紛「上頭」成立「歡門」,玩起了角色梗,能看出陳都靈演技的進步和古裝扮相的驚喜,但與劇集開播前人們對這個角色寄予的厚望相比,仍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可以說妝化、攝影、打光與後期等並未給劇集加分。
劇情方面,《長月燼明》趕上了反派做主角、黑化復仇的風頭,第一世的棄子逆襲登基為王、霸道大小姐豪奪柔弱質子等情節有一定創新性,能夠吸引觀眾帶著疑問追下去,然而到了夢境副本(其他劇里的第二世)里,男主突然化身戰神開始拯救蒼生,則是無數仙俠劇使用過的老套路,與蚌精的「先婚後愛」也都屬意料之中,「美強慘」人設和「宿命」劇情讓難免回憶起那幾部經典仙俠,究其根本,還是基本模式沒有創新造成的同質化。
雷同的角色造型,折射的是仙俠劇似曾相識的情節,從不諳世事的清純小白花再到黑化之後心狠手辣的反攻,是主角們如出一轍的心理進化,同款濃烈煙燻妝前有《花千骨》中趙麗穎,後有《星落凝成糖》《重紫》的李蘭迪、楊超越,《長月燼明》最近一集我們終於也等到了白鹿相似的妝容。而看到羅雲熙的「魔尊」也勢必會聯想到《蒼蘭訣》中的王鶴棣。
關於《長月燼明》的特效部分則褒貶不一,有人發出「經費在燃燒」、「特效很震撼」的感嘆,也有人認為大量的打鬥特效和法術施展有模糊重點和炫技之嫌,看得出如魔神滅世這樣的宏大場面劇組花費了不少心思,但硬生生拖了二十幾分鐘實在沒什麼必要,看得觀眾倍速不成直接拖後進度條。
該劇的OST是目前最受到好評的一環,毛不易、劉宇寧、張碧晨、胡彥斌、黃齡、袁婭維這些OST大神集體出馬,為劇集量身打造的13首歌可稱得上是「仙俠劇頂配」。
幾年前觀眾就已經看膩了仙俠劇、神話劇千篇一律的世界觀設定,但主創們依舊樂此不疲,男女主拯救蒼生,三世情緣,四界亂戰,相似的虐戀套路與反派陷害,《長月燼明》換湯不換藥地樣樣都來了一遍。濃郁的情感、虐戀後到BE美學表達曾是仙俠題材的殺手鐧,如今也已經變成了另一種限制。
例如在《長月燼明》中,女主葉夕霧目睹親人死傷,沒有表現出失去親人的悲痛,很多觀眾對這樣的情節安排和演員表演都提出了質疑,白鹿在近期的採訪中也提到,黎蘇蘇因為有了過去鏡的介入,知道五百年後親人們的死亡並不是最終結局,所以「只要她努力去扭轉乾坤,親人們就能獲得重生」。
這就成了仙俠劇的bug,反正永遠有輪迴,那何必在意上一世的結局?一切悲歡離合、痛徹心扉又有何意義?當白淺一次次走上誅仙台再反覆經歷下一世、重生,還有人會感動嗎?愛好BE美學的觀眾小夏表示,「現在即使看到男女主痛哭流涕、傷心欲絕,也不會有什麼感覺,反正還有下一世。而且在生硬的劇情拼湊和神邏輯之下,也很難代入到主角的情感中去。」
作為市場的大熱門類型,仙俠劇的套路化與從IP端、到製作方、宣傳方、市場反饋的整個產業鏈脫不開關係。從《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大爆,到如今仙俠劇的小爆、虛火,從全民追劇到如今以調侃、吐槽為主,仙俠劇值得拿出來說的樣本越來越少,劇情乏善可陳,更不用說能被人銘記的經典角色。
當下S級仙俠劇的熱度、收視還在,但輝煌已不再。大家都目睹過武俠劇墜落的過程,如今「仙俠劇還有救嗎」的論調也已甚囂塵上,變革看來勢在必行。
此前娛樂獨角獸採訪《香蜜沉沉燼如霜》《星落凝成糖》導演朱銳斌時,談到仙俠劇的未來發展,他稱仙俠劇在唯美、精緻、華麗的路上走了很多年,觀眾也已經看膩了四界紛爭和神魔交戰,之後的仙俠劇可以嘗試反其道而行,走向返璞歸真,並且不需要過分強調特技和法術,只在有必要的時候使用。
總結2022年至2023年Q1 的女頻劇,現實題材、生活流、田園治癒風逐漸深入各個類型,古裝劇如《卿卿日常》《夢華錄》《星漢燦爛 月升滄海》,現代劇如《去有風的地方》《聽說你喜歡我》《愛情而已》《歸路》等都不同程度加入了「慢生活」、女性群像、職場等元素,仙俠劇如《蒼蘭訣》《星落凝成糖》也分別以畫面質感和輕喜元素為人稱道,「創新」成為2023年的關鍵詞。
從古偶、仙俠劇近年來的表現來看,反映出幾種趨勢,第一,以往操刀仙俠、古偶劇的資深港台導演及造型設計的審美與當下觀眾存在割裂,內地製作方與創作者的求新求變意識在增強,例如楊陽導演的《將夜》《夢華錄》、李木戈導演的《東宮》《司藤》都更符合東方意境的含蓄美,並且導演對故事、服裝、畫面、音樂的呈現都頗有想法,多次高度還原原著中的名場面,擊中觀眾的淚點和蘇點。
第二,有效使用特效才能為劇集增光添彩,去年兩部熱劇《蒼蘭訣》《唐朝詭事錄》對於玄幻部分的展現、對特效的運用與劇情更為契合,即使沒有大規模使用也能獲得良好反饋。第三,敘事清晰、明了,人物動機和行為符合現實邏輯,如中小體量的黑馬劇《御賜小仵作》《少年歌行》在無明星主演的情況下依舊能脫穎而出。
高規格下理應有更高期待,S級仙俠劇打破套路和另闢蹊徑迫在眉睫,從滿足硬體,到修煉內功,市場在呼喚更具創新和匠人精神的「仙俠」,而下半年,85花楊冪、劉詩詩、趙麗穎集體回歸仙俠領域,能否帶來仙俠劇的「春天」,還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