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在網絡上走紅的「全職兒女」一詞——
「一種新型的脫產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輕人脫產寄居父母生活,並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同時保持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考公考研上岸。」
在年輕人「內卷文化」風靡的當下,很多人開始爭論:到底是孝順,還是新型啃老?
先看組數據,
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達到了1076萬人。
前兩年由於社會因素影響,企業崗位編制壓縮,就業形勢下降,很多大學生在未面臨社會的毒打前先被攔在門外。
在2022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83萬人,失業率高達5.4%,其中16~24歲的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高達19.9%。
失業率的因素只是其一,害怕快速的社會節奏、擔心企業的高壓淘汰、不想搞事業只想躺平,擇業期過渡等等...
是許多年輕人寧願犧牲一些自我空間,和父母一起生活、甚至為父母勞動的原因。
這份充滿誘惑力的工作,真有那麼幸福嗎?
「我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職業,包吃包住,還有五險一金,不用朝九晚五,不加班,沒有領導pua,偶爾幫忙做個飯買個菜,還能吃點回扣,剩下的時間自由支配……」
豆瓣上的「全職兒女交流中心」,對這一「職業」的描述和認可似乎都逃不開自由、安全和有尊嚴。
其他孩子在加班、熬夜做方案、陪領導應酬時,「全職兒女」的一天往往是以睡到自然醒開始:
早上9點鐘起床,遛狗遛到10點;
去廚房溜達溜達幫幫忙,中午吃完飯,睡個午覺到3點;
然後繼續遛狗,回來幫忙做晚飯,然後拿快遞,看電視,睡覺...
職責簡單,但工資構成不只有一份,
而是可以拿爸爸、媽媽、奶奶三份薪資。
對遠方沒有期待,對金錢也沒有過多的慾望。
秉承著知道自己能力不強,不如先為自己找好最輕鬆的那條路走的原則,安安穩穩的躺平。
主打一個對家人的陪伴。
還有些孩子是暫時性的選擇,緊湊的時間表也藏不住暫時放慢腳步生活下的目標和野心。
照顧家庭的同時,兼顧考研考證或者是考公。
這樣的全職兒女非常受父母歡迎,用自己的工資和養老金,去資助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或者幫他們渡過暫時性的苦難,是利大於弊的投資。
孩子在家還能時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在外面時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還有人因為父母的身體不好做全職兒女,每月的工資就從父親的退休金里劃,
家裡人都十分支持:
「中國進入了老年化社會。很多人進入到了高發病時期,他們本來就需要有人護理,與其請外面的人,不如花錢請自己的兒女。」
總之,成為「全職兒女」的理由有主動也有被動。
有人認為,只要家裡能拿得出錢,孩子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有做過一年多全職女兒的人卻非常反對: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職女兒和全職太太一樣,都是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別人身上。」
外人看起來非常爽,實際非常焦慮。
沒有工作上的壓榨,和社會的壓力。真的就能在父母眼皮下實現各種自由嗎?
剛剛從國外留學一直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小玲分享,在家的前幾個月是和父母的「甜蜜期」,打掃次衛生都能被父母夸半天。
親戚問起來時,父母還會為自己說話:
「現在工作不好找,趁這個機會,給孩子多留點時間。多看看,爭取來個最優選擇。」
當時小玲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為有父母的兜底,小玲從暫時性越來越向」賴著「靠攏。
過了好幾個月,小玲的工作仍無音訊,父母問她接下來有什麼打算時,已經失去了些許耐心。
可小玲並不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畢竟還幫父母分擔生活。但父母的想法則完全不同:
「我們缺你打掃家裡、買菜洗鍋嗎?為了不讓你難看,我們每月發你3000元工資,什麼全職兒女,不就是自己不行、啃老么?」
還有一些家庭條件不太富裕的孩子做了「全職兒女」,根本不敢和父母提出更高的要求。
跟朋友出去旅遊都要父母審批經費,說話小心翼翼。
雖然已經成年了,但每次張嘴的感覺都像小孩子做錯事一樣。
不敢網購太多東西,擔心被父母發現花錢大手大腳。
表面風光,冷暖自知是很多全職兒女的真實寫照。
在獲取自由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自己的自由。
也並非所有「全職兒女」最後的結局都是和父母走向破裂。
有位網友在這段時間裡,找到了和父母相處的嶄新意義。
由於家裡做生意,小的時候她和父母見面的時間很少。
大學畢業外出工作兩年後,她決心考研。
父母給她上了社保,沒有讓她外出工作,全心支持,
曾經媽媽在她眼中是個十分無情的人,喜歡唱黑臉,還摳門。
買貴一點的東西,她都不敢拿主意,還要問爸爸。
在家的這兩年,改變了她對媽媽的看法。
一直在做家庭主婦的媽媽,做事認真細心,把家庭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
為了讓她好好吃飯,原本不會做飯的媽媽跟著短視頻學習了很多菜式,
每天變著樣子給她做,買各種水果核桃,切好剝好端到面前。
會察覺到女兒細小的情緒,及時告訴爸爸開導和安慰。
雖然不能在金錢上給予支持,但已給她最充實的愛和關心。
考試的前幾天,她心裡突然崩潰,大哭起來,父母則非常鎮定:
「考不考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認真努力的過程。」
遺憾的是最後的成績沒有通過,她又準備考編。
或許因為小時候父母忙生意忽略自己,如今瘋狂彌補虧欠。便鼓勵她:
「只要你願意考試,就會一直支持你。」
最後她考上了當地的老師,也終於告別「全職女兒」這個職業,但她卻依然保留了彼時養成的習慣:
每天傍晚陪父母散步、和媽媽在臥室聊天聊到很晚、一起逛菜市場一起逛街買衣服...
一直在外上學工作的她突然在這段生活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安心。
她突然懂得了父母,體會到了陪伴和家的意義。
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遙遠變得親近,讓無力變得有力。
這種互相懂得互相理解的結局,往往是「全職兒女」一個美好的結局。
「全職兒女」只是造梗泛濫衍生的網絡詞彙,
父母和孩子雖然可以相互幫助,但無論何時都不能成為僱傭關係。
家可以是暫時的避風港,但不是避世港。
之所以能接納孩子的迷茫、懶散甚至是擺爛,是因為與生俱來父母對孩子的憐憫和愛。
時間在變快,父母在變老。能和子女長期呆在一起肯定是件幸福的事。
但並非理所當然。
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都拒絕內卷,主動選擇躺平。
認清現實雖是好事,但不該在沒有嘗試和體會的同時去「假性通透」。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多棲青年」,
一人身兼多職,體驗了多元化角色的人生;
996的同時,還擠時間完成「考公」、「考研」...
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但在支持「全職兒女」的同時,
一些父母也在某種程度上泯滅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孩子也要更多的理解父母,他們一樣會焦慮、會崩潰、會無所適從。
在有限的時間裡,珍惜所有。
每個家庭和孩子,都值得向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