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作為俄烏衝突的始作俑者,原本大家以為背後使壞的美國會是唯一獲利者,可現在看來,好像並不是那麼回事,位於南亞的印度倒成了大贏家。畢竟新德里在此次衝突中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不僅不跟隨西方一同制裁俄羅斯,還加大力度進口俄羅斯的低價石油。
繼中國外長王毅訪問印度後,美俄英各國也按捺不住訪印的腳步,據媒體4月1日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於3月31日晚抵達新德里,開始為期兩天的訪印行程,屆時拉夫羅夫將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和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進行會談。
可以說,這是俄烏衝突以來,俄羅斯對印度展開的首次高級別訪問,雙方就烏克蘭問題和當前談判最新進程交換意見,並商討了兩國如何使用貿易支付的新機制規避西方的制裁,同時,印度方面表示會及時敦促俄方儘快兌現承諾,提供軍事硬體及S-400飛彈系統部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夫羅夫抵達印度的前幾個小時,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和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達利普·辛格均先後抵達新德里,並展開了訪問。美國稱不會限制印度向俄羅斯購買石油,還表示已準備好幫助印度實現能源和國防供應多樣化。英國則強調會加強與印度的國防關係,希望雙方能在發展武器貿易上取得進展。
很顯然,俄美英三國都知道印度喜歡什麼,紛紛給莫迪送大禮,想通過向其出售先進武器拉攏印度,現在印度估計都笑得合不攏嘴了。印度之所以能混得風生水起,主要得益於他們在烏克蘭問題上採取的中立和模糊戰略,而這無疑是最符合新德里利益的方式。
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如果印度跟隨西方制裁俄羅斯,也就意味著印俄多年的友好關係會破裂,甚至可能面臨俄羅斯的對等反制,對印度而言肯定是沒有好處的。最關鍵的是,俄羅斯是印度武器最大來源國,雙方有著廣泛的軍事合作關係,要是俄羅斯停止武器補給以及後勤維護,印度萬一哪天真的與他國發生衝突,結果發現坦克飛機趴了窩,豈不是自斷後路嗎,在這點上莫迪還是能做到心中有數的。
表面上看,印度即便不向俄羅斯購買武器,也完全可以選擇向美購入,但對於印度這樣需要精打細算過日子的國家,華盛頓絕對不會是其首選項,因為華盛頓出售的武器價格貴不說,還附帶一堆政治條件。但話又說回來,西方國家一向都是黨同伐異,非友即敵的二極體思維,既然印度拒絕與俄羅斯為敵,就意味著會被西方視為眼中釘,早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初,印度就收到了這些國家「善意」的提醒。
比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喊話印度應該「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丹.特漢也呼籲「民主國家」應該團結起來。不過,這些言論並不能阻擋印俄往來,畢竟印度連美國揮舞的制裁大棒都不怕,又怎麼會理會這些雜音。
於是,見印度不吃那一套後,英美兩國又立馬換了副笑臉,搶在俄外長的前頭訪問了新德里,但結合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恐怕會再次讓英美失望,好處可以收,可想讓印度站隊西方圍攻莫斯科,似乎不太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美拜登最近在公開場合嚴厲地批評印度「不牢靠」,但莫迪知道美國並不會把其怎麼樣。
因為印度的戰略位置重要,無論是俄羅斯還是西方,無論誰爭取到了他們的支持,都會讓自己在這場地緣戰略的博弈中取得先機,再加上印度同時與俄西兩邊的關係都不錯,使得後者都認為努努力就能把印度往自己這邊拉過來一點。鑒於此,也就有了美俄英爭相訪問印度的現象出現,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誰能想到印度居然成了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