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老農借給紅軍400大洋,2015年孫子攜欠條討要,國家兌現多少

2023-07-24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湖北老農借給紅軍400大洋,2015年孫子攜欠條討要,國家兌現多少

電視劇《外交風雲》中有這麼一集:解放軍打敗了國民黨,準備進城了。上海人人自危,就連正在吃飯的人都扔下了碗,跑回家中。每家每戶更是牢牢關緊了自家門窗,有的甚至拿釘子釘上了。

人們都紛紛議論:共產党進城了,指不定會怎麼耀武揚威呢。說不定解放軍會像那些悍匪一樣,進城就會燒殺搶掠。眾人在家中心驚膽跳地過了一夜。

那一夜上海下了好久的雨。

等到第二天有人偷偷從門縫中往外看,發現外面久久沒有動靜,便壯著膽子打開了家門,只看到胡同、巷子裡躺滿了解放軍戰士。

這些可愛的戰士們啊,有的還是傷員,卻沒有一個人進入民宅,在室外淋了整整一夜的雨,在胡同道里歪七扭八地躺了一夜,甚至為了不打擾上海的老百姓,都沒有躺在人家的家門口。

當時有人看不下去:解放軍戰士們穿得太單薄了,便煮了點麵條,燒了點熱水。可這些可愛的解放軍戰士們沒有一個人接受,他們紛紛表示有紀律,不能白拿老百姓東西。

老百姓急得大叫,表示這些是免費,不要錢。我請你們吃!可還是沒有一個戰士敢接過這碗面。

原來是解放軍制定了嚴格的軍規,要求所有戰士嚴守《入城三大法則》和《入城守則》,不能拿群眾的任何東西,不能在市區動用明火,甚至還不准馬匹和車輛入城,以防驚擾了老百姓。

其實,這不是共產黨軍隊第一次這麼做了。即使是在國共對峙的十年期間,紅軍經常為躲避敵軍的追擊,連夜奔逃數百里也是常有的事。但他們在村莊休息的時候,也從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也不吃群眾的東西。

比較典型的一次,就是1929年發生在湖北孝感一個小村莊。

紅軍某連的領隊塗杏的隊伍遭受了國民黨軍連日的追擊,好不容易甩開了敵人。來到了一個小村莊。疲憊不堪的隊伍紀律依舊鮮明,沒有進入村民家中。

領隊塗杏為了隊伍中的傷員能夠更好休息,便決定與村中的村民進行商量。村民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他們很是熱情,不僅讓戰士們進屋休息,還給他們煮食物果腹;熱情的女子們更是幫他們補好了衣物。

此時,村裡的一個地主正在猶豫。他知道自己身份特殊,不是一般的農民,擔心紅軍不肯接受自己的好意。猶豫再三,這個地主還是找到了領隊塗杏。

當劉長銀把四百大洋整整齊齊地碼在桌上時,領隊塗杏很是慌張:「你這是要做什麼?」劉長銀說道:「我知道紅軍有自己的部隊紀律,但是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想為你們略盡綿薄之力。」

領隊塗杏實在不好拒絕劉長銀的好意,秉持著「有借有還」的紅軍規則,便接過了四百大洋,寫了張欠條,端端正正地將欠條遞給劉長銀,恭恭敬敬地說:「劉先生深明大義。這是紅軍給您的欠條。若您有朝一日需要,只管攜帶此欠條。我們定會把錢送回。我代表紅軍再次謝過您。」

紅軍離開後,劉長銀便把這張欠條鎖進了一個盒子中,告訴自己的兒子:若以後家中有變故,家中什麼都可以丟,唯獨這個盒子必不能丟。

就這樣,這個鎖著欠條的盒子從劉長銀傳到兒子的手中,又傳到了孫子劉明榮手中。盒子從1929年開始,就一直靜靜地躺在劉家的祖宅中,躺到了2015年,躺了整整八十六年。

若不是劉家這幾十年來一直在走下坡路,孫子劉明榮也不會動「拿著欠條找國家要錢」這個念頭。當地部門一接到這張欠條,立刻召集專家對欠條進行文物鑑定。最終確定這張欠條的確出自民國年代。而國家也沒有讓他們失望:拿出了四萬元。

這筆錢象徵著紅軍對劉長銀當年支援紅軍的壯舉最真誠感謝。這筆錢不僅還清了劉家的欠款,還把孩子的上學費用交清了。家中大人再也不用每天每夜為孩子的吃飯、上學而擔憂了。

雖然老有人覺得:國家給的這筆錢太少了,應該給他們更好關注。但是就孫子劉明榮自己內心而言:祖父劉長銀當初掏出家底,將400銀元交給紅軍時,其實並沒有想過要收回這筆錢,而祖父最終選擇收下欠條也只是為了紅軍心安,能夠接受這筆錢。

若不是劉家慢慢衰敗,自己無力回天,說什麼也不會拿著欠條找國家要錢的。而國家能給這筆錢,不僅解決了家中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這還說明國家還記得我們,記得並認可祖父當年做的貢獻。這樣,自己到九泉之下也能面對祖父和父親了。

事情一經報道後,很多網友直呼給太少了,真是出乎意料,400 大洋,若按照市面上的銀子價格,也能價值10萬元了,若按400個袁大頭計算,也能值50萬-60萬左右;若真按當時的購買力來計算,那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最多能摺合1500萬元。

筆者要說的是,對支持革命的老農表示讚賞,他們的功勞,國家永遠會銘記;國家能兌現4萬元,也根據現實情況來決定了,也是對「歷史欠債」負責,也是對諾言的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