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57歲的她:我還沒老,我一年給老人送餐送了5000多單

2024-10-18   搜狐網地方資訊

臨近中午,津南區雙新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食堂還沒有開餐,賈立軍就已經忙碌起來,和工作人員一起整理著20多份餐食,隨後她麻利地挎起送餐箱,帶好頭盔,騎上電動車疾馳而去賈立軍是這家社區食堂的專職送餐員,自食堂去年10月投入運營一年多來,她「滿勤」送餐,從未間斷,風雨無阻。今年57歲的她說,自己還沒老,她要為社區的老年人一直服務下去。

「騎車帶風」:我還能做好多事

見到賈立軍時,她正準備出發給老人送餐,開朗愛笑的她扎著一個小馬尾,透出一種低於實際年齡的活力。她今年57歲,已退休好幾年,一直熱心社區事務,是社區志願服務和各種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喜歡打桌球、跳民族舞。去年下半年,雙新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食堂籌備時,一則招聘啟示吸引了她的注意。

賈立軍正準備外出送餐

「咦,這個崗位好哎,送餐員,就送中午一頓飯,不耽誤接送孫子,我身體很好,跑附近的幾個小區,就當鍛鍊身體了。」賈立軍這樣說起當時加入送餐員隊伍的過程。

「賈姐,我們這可是要求很嚴格的,不管颳風下雨,都得給老人送餐上門,不能斷!」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屈紅梅這樣回復。「沒問題!」雖已退休數年,但賈立軍並不覺得自己老了,她認為自己還能做很多事,這個送餐崗,為老人服務的同時,每一單有3元的送餐費,還能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沒有猶豫,她報了名。

辦理了健康證,賈立軍順利成為送餐員。不過,上崗第一天,賈立軍就感受到了這個「活兒」似乎不那麼好乾,她對周圍小區很熟悉,但真送起來還是沒那麼簡單。一開始對訂餐的老人住址不是非常熟悉,她走了很多「彎路」。由於涉及到老人的餐食,出於安全考慮,送餐員必須全程保持所有餐食在視線內,有時候她拿著一大包餐食,繞來繞去,累出了一身汗,有的則是敲了半天門沒有回應,她又背著大餐包回到樓下。

愛動腦筋的賈立軍沒有被難住,只用了幾天時間,她就基本摸清了大約20位訂餐老人的住址和溝通方式,也設計出了一個最優送餐路線,可以讓自己更省力、更高效。記者採訪時,只見賈立軍熟練地騎著電動車在小區里穿梭著,熱絡地和居民打著招呼。

這一份放在門口的紙箱裡,那一份掛在門把手上,那一份要送到屋裡……這位阿姨家只要按門鈴提醒一下,那一家不用提醒,大爺一般在樓下遛彎,這個樓的阿姨用胰島素,需要早一點吃午飯……如今,每一位老人的具體送餐和對接方式,賈立軍做到了門兒清。食堂要求是12點半前全部送完,賈立軍「自我加壓」,往前提了半個小時,「12點前必須給所有老人都送到嘍。」她說。

起初,賈立軍並沒有把自己送餐的事告訴家人,有幾次在中午時段,兒子讓幫著取快遞,但賈立軍都說沒時間,兒子追問之下,她說自己正在上班,給社區老人送餐了,兒子心疼母親,擔心她騎電動車不安全,但時間一久,看母親乾得帶勁兒,能從容應對,且就在家附近,慢慢地就放下心來。8歲的小孫子同樣心疼奶奶,有一次天氣不好,下起了大雨,「奶奶,今天下大雨了,咱不去送餐了行嗎,讓紅梅阿姨自己去送好不好?」「孩子,送餐是奶奶的工作,不管颳風下雨必須去。」提起孫子萌萌的話語,賈立軍忍不住笑了。

「愛笑姐姐」:老人的盼望

從社區食堂開餐的那天起,每一個工作日的中午送餐,她從未間斷,風雨無阻,一年下來送了足有5000多單。用屈紅梅的話說,賈姐沒有一天請過假,沒有一天因為天氣惡劣而中斷,做到了「滿勤」。

如果說從不缺勤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堅持,那麼把送餐這個工作做好,更需要的是耐心與愛心,特別是和存在聽力或其他障礙的高齡老人相處,就更需要獨特的溝通藝術和能力。一年多來,賈立軍不只是社區食堂的送餐員,還成了大爺大娘心裡的「微笑姐姐」。

韓奶奶的老伴為半失能老人,在韓奶奶不在家的時候,賈立軍每次都是把飯菜給老人拿到屋裡,擺到飯桌上,讓老人可以拿起筷子就用餐。一年多來,賈立軍一直延續著這一貼心服務。「這姐姐人可好了,對老人態度可好了,每回還給老伴兒把飯拿出來擺好。」記者隨賈立軍入戶時,韓奶奶微笑著,由衷地誇讚起賈立軍。

有一位老人家住六樓,沒有電梯,每天爬六樓就成了賈立軍的「必修課」。有的老人去醫院看病回家晚了,給賈立軍打電話可不可以晚點送,「得嘞,您幾點回來我幾點給您送過去。」賈立軍答應著,把飯拿到家裡做好保溫,直到老人下午一點多回來再送過去。愛笑的賈立軍給人一種自然的親和力,社區里好幾位大爺大娘每天專門等著她上門送餐,還不止一次地向她說起,「每回我們就盼著你來,姐姐總是笑呵呵的,看到你笑我們心情也好。」

去年12月中旬,天津降下一場大雪,雪後路面結冰,賈立軍騎電動車給民盛園的嵇大爺送餐,撲通一聲連人帶車摔倒在地,但把送飯箱裡的飯菜保護的完好無損。當敲開嵇大爺家的門時,83歲的老人看到身上滿是泥水的賈立軍,手中接過熱乎乎的沒有沾染一點泥水的飯盒時,連忙問她摔得重不重。

讓賈立軍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天她到社區食堂領餐準備繼續送餐時,屈紅梅告訴她,嵇大爺打來了電話,讓食堂好好地褒獎一下她,還寫了一封感謝信,「送餐員賈姐,她不管風雪有多大,都按時送餐……摔了一跤」,沒多久,老人還為社區食堂送來了一面錦旗:「風雨無阻 為老助餐 暖心暖胃 服務到位」,不那麼工整的字跡,錦旗上暖心的贈語,透露的是居民對送餐員和社區食堂發自內心的認可。

在賈立軍的鑰匙串上,有五個梯控卡片,這五個梯控卡都不是她自家的,而是小區里五戶老人家的。因為有樓棟電梯需要刷卡,而有的老人聽力和行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和家屬商議後,他們給了賈立軍一把梯控卡,讓她送餐時可以更加快速。這五張卡,承載的是老人和家屬對賈立軍的信任。

目前,在雙新街社區食堂,像賈立軍一樣的送餐員共有三位,他們騎著小電車,穿梭在社區里,成了一道靚麗的助老風景線。雙新街公共服務辦主任張勇表示,社區食堂送餐員能彌補網際網路送餐模式的不足,可以滿足社區高齡老人的用餐需求,「送餐員就是訂餐老人和食堂之間的連心橋,和純商業化送餐服務相比,這個崗位更加強調社會公益屬性,需要有更多的愛心和更有親和力的溝通方式。」

「我現在還沒老,到60多歲了我還能接著干。」賈立軍說。

津雲新聞記者 陳慶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