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十點讀書微信號(ID:duhaoshu)
作者:竹西
心理學專家曾奇峰有一個比喻:
「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常會淹死人。」
自然界裡,不清晰的邊界就像一個陷阱,常常殺人於無形。
而在現實生活中,模糊的邊界感也會給人帶來困擾,造成誤解和傷害。
與人交往時,保持邊界感,是成年人必備的修養。
一位讀者曾在後台留言,說她因為自己丈夫異性緣太好,時常感到困擾。
原來,這位丈夫是公司里的「老好人」,對於女同事的求助,幾乎來者不拒。
小到貼心送同事回家,大到在飯局上擋酒,他做了不少看起來很「暖男」的事情。
可這樣的「暖」,卻讓妻子毫無安全感。
她嘗試和丈夫溝通,希望丈夫能夠保持異性交往的距離,免得旁人議論。
但丈夫卻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清清白白,是妻子太小心眼了。
幾次溝通無果後,他們倆人的關係,也漸漸結上了一層冰霜。
顯然,這位丈夫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女同事的「照顧」,是缺乏邊界感的。
身為已婚人士,不單獨赴異性的約、和女同事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對伴侶的尊重,也是對婚姻的維護。
這是因為,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沒有哪個女人,會容忍自己的伴侶和異性過分親密,除非她不愛你。
學者亨利·克勞德曾說:
「評判越界最好的辦法,就是你的行為是否讓另一半受到了傷害。」
好的婚姻關係,是在了解雙方底線的基礎上,給予尊重和理解,並且自我約束。
你與別人的界限越清晰,和伴侶間的關係才會越融洽。
韓劇《天空之城》中,為了讓兒子考上首爾醫科大學,父母拼盡了全力。
從兒子七歲開始,父母就逼著他365天學習,即使孩子生了病,也要學到凌晨兩點。
高強度的學習,壓得兒子喘不過氣來。
儘管最後考上了首爾醫科大,但他還是說出了隱藏在心底的怨恨:
「醫科大是爸爸媽媽想要的,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想再做你們的孩子了!」
讓人唏噓不已。
很多父母不明白,明明自己費盡了無數精力和財力,卻怎麼也換不來孩子的理解,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打破了教育應有的邊界感,剝奪了孩子選擇人生的自主權。
這世上,沒有人有權利去掌控別人的人生,哪怕是最親近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做孩子的領路人,而非他們的主人。
楊絳在選專業的時候,曾經諮詢過父親楊蔭杭的意見。
可楊蔭杭卻沒告訴女兒應該選什麼,而是說:
「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才是與你最相宜的,你應該選擇你喜歡的和有興趣的。」
最後,楊絳選擇了文學,也最終如自己所願,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作家。
為人父母,應當分清引導和干涉的界限,少干預,多啟發,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如果一味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的人生,只會束縛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更大的傷害。
明智的父母,都懂得尊重孩子的邊界,讓他們成長為獨立自主的人。
人際交往時,總有一些人讓我們感到不舒服。
他們明明跟你不熟,卻總愛問一些很私人的問題,比如:
你的工資是多少啊?你怎麼還沒找對象呀?
更有甚者,會堂而皇之地讓你幫一些你不方便幫的忙,美其名曰「拉近關係」。
結果往往是:關係沒拉近,人倒生疏了。
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他們與人交往的時候缺了必備的「邊界感」。
人常說「什麼關係說什麼話」,切勿交淺言深。
太著急地想闖入他人的世界,既失了分寸,也沒了體面。
周迅和陳坤是幾十年的好朋友,但周迅如果碰到情感上的困境,陳坤卻從不過問。
談及原因,陳坤說:
「我覺得你摔到坑裡了,你要自己面對,但你需要我的時候,我在。」
在不越界的基礎上,相互尊重、扶持,這便是兩人友誼長存的原因。
三毛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讓人舒適的人際關係,都不會瞎摻和別人的事情。
那些自以為是套近乎的人,只會讓人感到困擾和厭煩。
閒雜事不過問,私生活不干涉,保持恰到好處的邊界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修養。
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邊界並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邊界並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
想要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邊界,你需要知道這幾點:
1.守好自己的邊界
《邊界意識》里說:「你的界限就是你的情緒,邊界只要被打破了, 就會發出警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安全距離,別人稍有冒犯,我們都會本能地警覺起來。
這個時候,一定要明確自己在經濟、情感和隱私上的界限,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不用擔心別人覺得你不友善,因為只有當你發出了信號,別人才不會得寸進尺。
2.尊重別人的邊界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打著「關心」的藉口,打探別人的隱私,甚至干涉別人的生活。
殊不知,讓他人做不願意做的事,或者阻止他人做想做的事,都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活成你希望的那樣。
人際交往中,降低控制欲,把握分寸感,才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
3.把握交往的邊界
網上流行過一個「擰瓶蓋」的測試題。
你和妻子正在影院看電影,這時,旁邊一個女子遞來一瓶水,讓你幫忙扭瓶蓋,你該怎麼辦?
知名媒體人羅振宇給出了正確做法——拿過礦泉水瓶,問妻子:「老婆,你要不要幫她這個忙?」
如果老婆說:「我也擰不動。」
那你就可以說:「那好老婆,我幫你擰開。」
這便是與人交往的藝術,它的宗旨歸根到底,就是講究親疏有別。
網上有人說:「邊界感拿捏得恰到好處的人,反而會給人一種舒適的高級感。」
越長大越覺得,好的人際關係,都講究邊界和分寸感。
夫妻相處時,守住忠誠的底線;
教育孩子時,給一些成長的空間;
日常交流時,留出恰到好處的距離。
認清邊界,行為有度,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情感的負責。
願我們都能把握邊界感,大事不逾矩,小事講原則,萬事有底線,擁有舒心、自在的人生。
-END-
作者,竹西,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
關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xy@xdyjd.com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