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折柳送別」出圈,盤點古代送別的方式有哪些?

2022-02-21   言語者

原標題:北京冬奧「折柳送別」出圈,盤點古代送別的方式有哪些?

2022北京冬奧會上出現了中國古代文化「折柳送別」的方式,節目通過365人的龐大演藝團隊演繹了「折柳送別」的感人場面,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是很難看懂中國人對待來中國做客的世界各國運動員、工作人員以及志願者的。但無論怎樣,相信他們在後面的工作學習中,一定會知道其中的涵義,掀起一股「中國文化熱」的學習浪潮。那麼,中國古代究竟有哪些送別方式呢?接下來就為大家盤點一下。

1、折柳送別

「折柳送別」是最富有畫面感,也是最實在的送別方式。一枝柳條,實實在在,雖禮物輕,但顯得彌足珍貴。比起其他常見的古人「送別」方式而言,這裡既有「送別」、惜別的禮儀禮節,也有「禮物」的饋贈,如果應景,就更加顯得無比的浪漫和記憶深刻。

例如:《三輔黃圖·橋》:"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

2、飲酒餞別

「飲酒餞別」,這是古代文人最常見的「送別」方式,古代文人多愛喝酒,大多以酒交朋友、以酒會友、以酒待友,自然送別時就少不了酒的禮儀禮節,這在很多影視節目和文學著作中都有深刻的體現。

3、音樂相送

「音樂相送」,這在很多影視節目和文學中也是很常見的,古人以音樂結緣和結交的故事不在少數,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伯牙子期」了,當然,以「音樂相交」,自然就少不了以「音樂」惜別和相送。

例如:許渾的《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4、渡口送別

「渡口送別」這也是很常見的「送別」方式,大抵這和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往來要麼是陸路,要麼就是水路。比起陸路的「長亭送別」,水路的「渡口送別」自然就顯得很大眾化。很多影視節目和文學著作都有記載。

例如:明代王韋《柳條枝》中說:「渭水西來萬里遙,行人歸去水迢迢。」

5、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這是影視節目中常見的「送別」方式,無論是送親人、友人、愛人、俠客以及英雄,這在很多影視節目中都是司空見慣的,而且是少不了的,很好的襯託了「送別」的惜別之情和期望再見的心情。

例如:唐代李白的《菩薩蠻》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結語:中國文化是浪漫的,5000多年的中國文化沉澱,自然造就了不同凡響的中國文明。其實,中國古代文人輩出,文化大家數不勝數,古人的浪漫一點兒也不輸給現代的人,甚至更加的比現代人「出圈」。他們注重禮儀禮節,他們各種「花式」、「出圈」的送別方式深深地體現了他們對待親情、友情以及愛情的態度,用別具一格的「送別」方式寄託他們對親人、有人以及愛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但他們又顯得比現代人更加的豁達,因為他們知道:「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除了以上常見的「送別」方式,你還知道哪些「花樣」和「出圈」的「送別」方式,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