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球路演
來源:雪球
》》點此觀看直播《《《
#好市發聲,浪底淘金# 雪球基金直播節來啦!基金學習大禮包派送中:年度好書免費郵到家+雪球獨家策略報告限量送,點擊直播間彈窗/直播回顧下方卡片,添加小雪入群後,基金學習大禮包立馬拿到手!
#好市發聲,浪底淘金# 百位大咖齊聚2023雪球基金直播節
【直播主題】科技股的周期反轉還有多久?
【直播嘉賓】赤焰永明 雪球人氣用戶
【直播看點】
1)這一輪的半導體產業調整到了周期的什麼位置?
2)新一輪的科技熱點有哪些機會?
3)接下來科技股的展望?
以下為完整直播文字回顧:
赤焰永明:今天的主題主要是講科技股的周期反彈。年初我做直播的時候就跟大家講過,科技股其實是一個先抑後揚的態勢。但實際跟我所說的不太一樣,年初那一波很多科技股是跟隨者AI漲了一波,你無法判斷所謂的科技股跟它的周期屬性完全相關,因為AI是一個新興的成長領域,後來大部分公司都跌下去了,而且也跌得比較多。到了二季報出來之後,應該就是8月底,大部分的公司還是沒有出來一個明顯的反彈。最近一段時間隨著華為Mate 60的上市,有些科技股又在有一波反彈。
什麼時候周期見底?我覺得應該是從四季度開始,基本面可能還是沒有見底,但是我覺得股價慢慢的還是遵循我年初的判斷,就是先抑後揚,只不過這個抑比我原來判斷的時間要長一點。我原來只是覺得大概在上半年就會慢慢開始起來,但是到了三季度還是沒有起來,也許要到四季度。
這個判斷不一定準確,但是我覺得可能這個時候虧錢的機率在不斷減少,賺錢的機率在提高。對倉位的判斷,我覺得可能是先少後多的過程。因為真正去穩定地判斷需求的好轉其實是比較難的,等需求真正好轉的時候,股價肯定已經漲了,因為股價任何時候都是提前的,比如像卓神威這樣的公司,它去年10月份就已經底部反轉了,今年雖然基本面還是不太好,同比向下很多,特別是一季度,但是它的股價已經走出來了。那反映的核心需求就是我經常講的,股價一定會在基本面之前反應,現在判斷的是它的新增需求對華為Mate 60需求的反應。
所以我們判斷一個股價,要稍微綜合一點,除了景氣度,還有它本身邊際上環比的變化,還有一些新增需求,要把這些都做上去。有些新增需求是我們剛開始看不清的,比如華為的5G手機傳過很久,但是一直沒有得到確認,這次出來明顯確認之後,大家覺得可能會帶來卓神威的業務進行一個反彈。
我只是以卓神威舉一個例子,就是說股價會走在基本便前面,大家在這方面要結合倉位做一些判斷和投資。
剛才說了先抑後揚可能抑到三季度,四季度可能就開始好了,現在新增需求開始有了之後,接下來就是等一個周期確定性的反轉。我們在那個時候就要面臨股價已經反彈的情況,所以這個時候可能要結合倉位去做,我覺得這樣是比較好的。
有朋友問華創的股價為什麼跌這麼多,業績炸裂。如果經常聽我直播的人,我每次都跟大家講,你看到的基本面一定已經是過去訂單的反映和過去招標的反映。半導體設備的利潤是在訂單後面大概要晚一年左右,今年的業績大概要往前推一年。比如今年的二季度大概是去年二季度左右的訂單,到現在轉化為收入和利潤。所以現在反映的是去年二季度之前它的設備訂單招標非常好,但是並不反映現在設備的訂單招標非常好
股價一定是對未來的反映,站在這個時候的股價一定是去反映未來一年基本面的變化。現在的問題就是,它的設備招標隨著阿斯麥光刻機斷供之後,當然它還是會延續到年底,你已經發的訂單它還會供貨,就算是現在的訂單,光刻機開始受到一定影響之後,招標的量其實就是在減少,從三月份開始,因為制裁的原因,大家對光刻機到貨的擔憂,招標的情況就已經在邊際上出現向下。
現在的交貨都是對過去訂單的反映,市場一定會提前反映。今年過了之後,明年的招標是不是會急劇下降?明年訂單下來之後,後年的利潤就差。其實你考慮的會更長,或者從今年開始它招標本身的情況,就是在邊際變化向下的。有可能明顯的基本面就是環比或者同比向下的情況,後年可能會更差一點,這個就是為什麼它業績很好,但是股價還是在向下,因為現在的基本面就是過去訂單的反映。
所以為什麼今年逆變器的股價跌了這麼多?一季度、二季度包括二季度業績預告出來的時候,那些公司的業績都是非常炸裂的,但是它的股價一直向下,就是這個原因,去年就是他們業績增長最好的時候,因為有俄烏衝突,還有本身光伏的需求海外需求非常好,帶來訂單的高速增長。
這種高速增長,你的發貨會在前,它的低點也就是一兩個月,這種高增長即便是幾倍的增長,可是你的邊際就向下了。去年200%今年可能就是100%或者50%左右,這種變化邊際上在股價上反映得非常明顯。包括到了8月份之後再來看逆變器出口的數據,它開始下降了。它不是從所謂的100%降到50%、30%,是下降了。這個就是一個非常差的環比的變化。
你看到了利潤的時候,別人看到的是未來的利潤,這樣去理解這個問題,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北方華創的業績很好,但是股價在下降,是因為人家看得更遠一點。每次在直播間都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每次都這樣說,永遠想未來,股價永遠是未來。
剛才講中芯的問題,中芯現在的問題就是它比較敏感。我禮拜五寫了一個幾百字的帖子,相當於一個小作文,就是7納米給它帶來的業績,我發現完全發不出去,在雪球上發完全沒有流量。為什麼?就是因為它非常敏感。
我覺得做股票或者做科技股的人只要理解一點,科技,技術這種東西,它不會突然間產生,也不會突然間就消失,更不會某一個公司要做什麼,它馬上就能搞出光刻機、搞出晶圓,怎麼可能呢,天上也不會掉下來。所有的技術都是有跡可循,不會突然間就有的。
能夠做7納米的技術,其實A股裡面只有一家公司,國內就只有一家公司。它不是像很多人自己在那裡YY一樣,它突然就有了,或者中芯把這個業務轉給他了,那就是扯淡,中芯如果轉給它了,中芯自己還剩下什麼?不剩什麼了。因為中芯自身的成熟製程面臨的競爭壓力非常大。像華恆半導體跟中芯在成熟製程上是全面競爭的,基本上中芯能做的華恆半導體都能做。
你把自己最核心的技術轉給了別人之後,那你自己不就被別人淘汰了嗎?可能一兩年大家還記得你的功勞,二十年之後呢?沒有人記得你的功勞,你就是一個被淘汰的故事。因為在成熟製程裡面,A股裡面卷得是非常厲害的。所以它賴以安身立命的東西就是越來越先進的製程的技術進步,這是它的核心,所以能夠做這個的就只有一家。
這個東西不會是莫名其妙有的。就算是我們的兩彈一星,也不是突然間搞出來的,那也是別人有技術轉讓之後,我們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自己的開發,然後搞出來的。你不可能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搞出這個東西來,任何東西都有技術可以追尋的東西。
華恆能翻幾倍?我覺得華恆應該是沒有什麼翻倍的空間。因為華恆本身成熟製程那一塊,不但面臨中芯的競爭,還面臨其他一些公司的競爭。包括晶科集成這種,華為這種都可以做。它原來股價漲得最好的時候就是它擴12寸晶圓代工廠,帶來利潤的邊際變化非常快。這個過程是它增長最快的時候。
所以你看華恆半導體的業績很好,但是它每個季度往後的邊際變化,其實是在向下的。這種要漲,那就是一個整體的貝塔,我覺得不會超出它的阿爾法。因為接下來建晶圓廠,能夠帶來的同比變化就很少。你原來建6萬片,相對原來的8寸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成長。因為12寸的單價過,能夠做的製程更先進,帶來利潤的變化是幾倍的增長。現在再建一個2萬片、3萬片,在12寸的基礎上也就是增加百分之三五十。現在它有9萬片,環比的變化很慢,所以如果接下來要漲,那一定是整體的變化,就是在周期反轉的基礎上。
談到士蘭微,我自己也總結,包括我現在也認為,我能抓到那一波說實話其實也是一個運氣,說白了就是整個半導體的周期,無論是成熟製程還是功率半導體的大周期,是一個非常好的技術。當然我喊的聲音大一點,所以就成名了,但是如果你去比較其他任何一家公司,無論是斯達半導這些公司,漲幅都差不多,都是大概三四倍的空間,我可能確實是運氣好一點。
在那波貝塔的基礎上,漲的阿爾法是不夠多的,我當時在那邊相對更樂觀一點,這是我自己先說一下,反思一下問題。
到了六十多塊錢下來之後,我就喊得非常少了,因為當時確實是看到了一些它的基本便環比向下的過程。有些人老是嘲諷我這個問題,人就是這樣的,在好的時候就會過度樂觀,在差的時候會謹慎,但是我至少在整個向下的周期過程中,沒有喊過說這個時候要反轉了,我一直都是說要等待。
或許我不夠堅定,在高位的時候就不看好了,這是一個人固有的弱點,包括我也有,這是一個要承認的事實。
現在來看,它整個產品的升級從莫斯,包括電管理晶片,再到IGBT,到IPM,再包括麥默思,整個過程其實是非常順利的。到現在來看,它的IGBT的產能是在不斷提升,上半年大概有四個多億的收入,往後它肯定是逐步好轉。
但是我覺得接下來無論是對士蘭微還是對其他的一些功率半導體公司來說,應該是沒有其他的阿爾法了。因為格局比三年前要差很多,當時A股裡面做IGBT的公司很少。是賺了一些錢,後來到了50以下之後,我減倉還是比較明顯的。
現在無論是IGBT格局還是麥默思的格局,還是在電源管理晶片的格局,現在都是一個競爭者非常多的過程,技術也擴散得比較多,大家產能也上得比較多,這是一個非常卷的過程,就算你做出來了,也不會有額外的利潤。所以我覺得接下來的漲幅也跟那個一樣,一定是一個貝塔行情,就是一個新增需求帶來行業的增長非常快。否則可能就是一個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的反彈,不會特別大。
這個是不是有一個新增,看幾個產品線,不論是麥默斯還是IGBT、IPM、莫斯、肖特基,還有電源管理晶片,都不會有一個跟別人特彆強的競爭力,領先別人一截,而且這個需求會強烈,一下把它的利潤拉到非常高的增長,我覺得暫時做不到。
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可能是一個底部觀望的區間。如果半導體周期有反彈,可能有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士蘭微的定增目前感覺有一些壓力,現在的行情不太好,所以不太好發。
定增是會有一些影響,A股裡面你要想一個核心問題,你的技術要有稀缺性,你的產品有稀缺性,才會比較好做。一旦技術擴散之後,大家的共性,產品的一致性會非常強,競爭會非常激烈,這個時候要賺到錢非常難。所以就等。
中期預算年初這一波把光模塊在明年的基本面透支得非常厲害,還是我剛才說的那一點,股價是對未來基本面的反映,你在非常樂觀的時候,對利潤的判斷是會樂觀過頭的。比如中信信創,年初三四月份的時候很多人判斷是30到35個億,今年可能是20%左右,十五六億,明年翻倍。
但是到後來的時候,它的預期一直在往上提,你在往上漲的過程中,無論是賣方還是所謂的買方,大家都會把這個樂觀預期第上來,一直提到50億的業績預期,包括70億的業績預期等等。這個是怎麼來的呢?肯定就是根據各家的訂單進行一個YY。英偉達的訂單很強之後,大家會把微軟和亞馬遜、谷歌的訂單也像英偉達一樣,挑得非常高。但實際上這個過程,這個需求是不是如現在想的一樣高呢?其實是要打個問號的。
因為說實話,這個東西如果沒有非常好的應用帶來需求爆髮式的增長,你現在所打的這個量一定是超預期的。所以現在來看,我覺得明年大機率會低於預期,當然這個預期,比如50億要低了,有可能30億左右。但是如果是30億左右,那個時候它就不值這個價了。我覺得它把未來提前反映透支得比較多。
到了明年一旦需求沒有像四五月份樂觀的時候預計的那麼好,明年有幾個風險是非常大的,第一個就是光模塊的降價。它領先別人一步,但是到了年底需求還沒起來,到了其他的新易盛、光迅那些公司的光模塊都會出來。一旦出來以後就是一個降價。
所以年初去明年的光模塊,300萬隻、500萬隻光模塊的時候,都是按照1000美金來算的,到了明年的時候,可能那個時候就跌到七八百或者六七百美金了。所以在A股裡面,為什麼股價每次都是暴漲暴跌?因為在漲的過程中,大家會把明年的預期透支得非常充分,你算光模塊的時候就是按照500萬個、600萬個算,價格就是按照1100美金,或者1200美金來算。但是實際上到明年真正開始兌現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價格可能只有七百多或者六百多美金,量的話只有四五百個,這樣結果就是高估,最後發現就像你高位買到了逆變器一樣。
包括我年初給大家講信創也是一樣,講中國軟體大家的量,在樂觀的情況下,大家會估得非常高,包括作業系統的價格。價格肯定比以前低,大家算都是按照1000塊錢來算,實際上現在招標很多價格都是三百多塊錢,那這個價格就是30%。量就更不用說了,量比大家預想的少很多,你都是按照千萬級來算,但實際上可能只有幾百萬。
格局也很差,原來你算都是中軟的,誠邁很少,但是現在發現中國移動也搞自己的作業系統,電力系統也搞自己的作業系統,你發現格局就會比現在差。所以A股裡面的不變邏輯就是,把樂觀的一些安利給別人,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差的生態系統。這是我這幾年的總結,所以鐮刀也會變成韭菜的。
7納米這件事剛才我提過了,現在無論你寫什麼文章都會被屏蔽掉,海外已經做了拆解,今天這個報告在海外已經出來了,有的群裡面應該能夠看到它拆解的情況,就是中芯。
剛才我講了,技術這個東西不可能憑空出來,你不可能說區塊鏈公司,它自然突然間就有了。因為你原來都不做這個,怎麼可能突然間就有這麼先進的技術?不可能的。而且越先進的技術越是要一步一步積累。比如你在大學裡面要學微積分,那你要學導數,要學函數,學函數肯定是高中的時候,再往前要學代數,再往前要學四則運算,沒有這些東西你怎麼可能突然間會做微積分呢?這不可能的。
SMIC,我簡單算一下,你們參考一下。說這個良率大概有40%,但是它現在有多少產能不知道。但是在2020年之前,它大概有1.5萬片14納米的產能,2022年買了多少光刻機是沒有人知道的。因為在2022年6月份之前,它在財報裡面披露它的固定資產沒有特別大的變化,意味著它帳上的錢並沒有轉化成設備。
去年下半年它買了多少設備,我們是並不清楚的。這個其實就是因為你不知道,所以小作文就特別多。但是我覺得肯定是買了,因為從海關那邊的數據可以知道。但是海關裡邊的數據沒有非常細分進的是DUA光刻機2050,2020I以上的光刻機的量,它沒有詳細披露,所以我們不知道,但是肯定有。
非常多的預計就是說現在至少有3萬片的月產能。但是這裡面包括14納米,其實14納米是可以轉化成7納米的,因為它的設備差不多,就是要多重曝光,只要增加光刻機的數量。我們根據菊花公司的備貨情況來反推,大概12寸的晶圓,9000S裸片的面積大概是144平方毫米,12寸晶圓的面積大概7.2萬、7.3萬左右平方毫米,理論上能夠切四百多片,邊角的地方是沒法切的,因為它是圓的,切出來是方的,邊角的部分切不了。
它有專門的公示,面積相除,晶圓的面積除以晶片的面積,再減掉晶圓的周長,除以晶片對角線的長度,大概在四百片左右。一個12寸的晶圓能夠切400片的晶片,但是良率說是有40%,這樣一乘大概有150片左右合格的晶片。
如果是1萬片,大概就是能夠生產150萬部手機,如果有3萬片,大概能夠生產450萬部手機,一年大概在5000多萬部手機。在2019年菊花公司在被禁之前,它的高端Mate也就是在5000萬部左右。如果是4000萬部,大概就是在2.5萬片產能左右。
對於SMIC這個公司來說,它的收入是怎麼算的?一片晶圓大概15萬左右,就是2萬美金,這個價格我覺得是非常合理的,因為2018年台積電剛出來的時候是超過2萬美金的,現在降價了。現在良率這麼低,我覺得15萬人民幣是不過分的,核下來就是150個晶片,一個晶片1000塊錢,我覺得這挺合理的。一片是15萬,如果一個月的產能能夠出貨2萬多,大概就是30億的收入,一年大概小400億。這個毛利率非常高,有接近50%。
台積電先進位程產能是60%多的毛利率,所以能夠有小200億的毛利潤,貢獻凈利潤會在120億、130億左右,一百三四十億左右是有的。乘以4%的控股,那就是五六十億的凈利潤。它其他的業務可能有七八十億,加上五六十億,大概就是150億左右的利潤。
給多大的估值其實我也不好判斷,因為如果它能夠達到3萬多片的話,可能就是有七八十億,那利潤可以按照200億來算。而且它經歷過成長期的話,你可以給30倍或者40倍的估值,所以理論上不好直接比較。如果在A股的角度,至少是五千多億,現在已經是四千多億了,這個就看你對估值的把握,對產能的把握,這個我覺得不好說。我只是給大家一個大致的算法,就是你怎麼算它的業績。
我本來寫了一篇文章,但是後來發現發不出去,不知道什麼原因。現在來看,我覺得半導體的周期是在底部附近,還是那個說法,四千五百億,如果A股+H股就是兩千四五百億。
歸母,南方那個公司持股只有38%多一點,如果先進位程很賺錢的話,它其實只能賺到一部分利潤。4500億裡面就包含對先進位程未來業績大幅增長的預期,如果沒有這個預期,那它不就跟其他的半導體公司一樣,估值跌到20倍去了嗎,它肯定是有這個預期的。
多少億是上限?我不知道,這個東西在於你對產能的估計,對未來的預期是不是更樂觀。中期階段漲到1000億的時候,別人說有70億的時候,那它就能漲到150億。股價一旦見頂跌下來之後,它所謂的利空因素就來了。我舉中信信創的的例子,到明年800G的光伏肯定要降價,因為新易盛它們都在出貨,包括劍橋,今年沒有出貨,你估計光模塊式按照1000多美金算的,到明年的時候它們肯定出貨了,價格肯定就下降了,所以那個時候你發現價格下降了,公司算利潤的時候就比你算的少了一大塊。量也比你少算一大塊,因為格局也沒有現在這麼好了。
浪潮信息沒多大意思,這個概念炒光伏就跟炒組件一樣,一定是最low的東西漲在最後的,當然是因為它年初跌得非常多,年初的位置非常低,所以漲了很多,但是從結果來看,就算是將來AI真的搞起來,它也賺不到多少錢,你組裝能夠賺多少利潤?
而且這一塊的格局,包括它被制裁,格局也沒有想像得那麼好,最後你發現它會不斷低於預期。
富聯是因為它的出貨量比預期的要過,但是我覺得富聯業績增長最快的時候應該是在明年的一季度或者二季度,但是股價肯定是會提前半年以上。所以我覺得五千多億的復聯,就反映了明年至少400億的利潤。因為後年它的增長一定是下去的,而且那個時候增長下去的時候,它的估值一定會往四十幾倍的PE去走,因為你接下來沒有成長性了,就是它接下來可能每個季度的利潤都會環比在漲,這個是工業富聯的核心,它的出貨量是非常好的,因為它是英偉達指定的伺服器的代工,量非常快,這個從台灣那邊是能夠得到訂單的數據的。
所以它環比很好。但是我覺得它只能增長到明年上半年,第二季度,往後增速就下去了。明年往後接下來就是逆變器的走勢。鴻博我研究的不多,就不說了。中芯國際按照PB就更沒多少估值了,肯定只能按照業績,按照PEG來給估值。PB能有多少估值?那其實是最差的情況。
碳化矽如果你按照這些公司產能打滿之後的利潤來算,現在任何單位都是高估的,A股裡面只有0到1的時候估值給得最高,就是當你開始實現算利潤的時候,估值一定是下來的。華大九天我覺得也不值這個錢。國內做這一塊的軟體的公司,雖然只有華大九天一家公司可以做到14納米,但是這個空間很小,也只有五六十億的市場。
而且在14納米先進位程這塊,可能只有十幾億的市場,全國就是六七十億的市場,就算全部給你,不過也就是十幾億的利潤。一旦做滿了之後,你的成長就很小了,最後就是1到10兌現的過程,我覺得它不值這個價。
海光的估值是一樣的,海光估值到頂就是2000億,這個去年講過。你可以這樣算,國內伺服器晶片的總量應該是在800萬顆,假設50%的國產,那就是400萬顆,它能夠占到一半,那就是200萬顆,一顆1萬塊錢,那就是200億。200億左右的收入,利潤最多能夠貢獻70來億的利潤。30倍2000億到頂了。
匯頂應該只是跟隨這波菊花公司的反彈。因為它的超聲波晶片能夠對應的市場非常小,就是幾千萬部手機,一旦做滿了之後也沒有多大的量可以做。雖然其他的公司退出了,但兆易創新和思立微還在做。當年割匯頂科技一刀的不就是菊花公司嘛,當年它採購了思立微的屏下指紋識別晶片,一下就開始價格戰,所以它的股價就見頂了,一直跌了那麼長時間。
所以菊花公司很牛,但是其它跟著菊花公司搞產業鏈的,也沒幾個公司過得好的。真的,我發現跟它產業鏈的公司,跟它炒股價是可以的,但是那些公司真沒幾個賺到大錢的。A股裡面喜歡跟它一起炒作的這些公司的股價,但實際上A股在這家公司上賺到錢的非常少。
寒武紀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的AI晶片,現在穩定性還是不夠,出貨量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而且我覺得AI伺服器的量到明年肯定會低於預期,因為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什麼非常強的應用出來。而且我覺得大模型最後在中國搞不好,限制太多了。就像我跟你說話一樣,我也不能隨便說。這種限制多的話,很難搞出非常牛的大模型。
帝科大概九十六七就全部賣了,因為我這兩年最大的經驗就是要止盈,說白了就是你接下來可能會有超預期,但是往後如果超預期的空間有限,就非常,因為我覺得帝科有幾個問題。在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時候,它的業績TOPCon的量環比是在不斷往上走的,利潤趨勢也是向上的。但是在一季度業績出來之後,股價開始漲的過程,這個預期已經非常小了。
再往後到了年底,到明年一二季度的時候,它的量可能就是一個逐步見頂的過程。接下來隨著聚合不斷放量,其他公司逐步放量,格局就沒有以前好了,單噸凈利潤是在下降的。所以我覺得往後它業績出來,今年能夠干到四五個億的利潤,明年能夠干到八九個億的利潤,最多也就只有15倍的估值,因為那個時候它就不在那了,就跟矽料一樣。
股價最好的時候就是TOPCon技術剛剛出來,它的銀漿技術剛突破的時候,就是去年。
碳化矽現在,估計東尼和天岳差不多。
華力創通,要真算我覺得算不出多少。今年它的衛星導航晶片是唯一,明年可能只占70%,後年可能就會更差。以今年來算是2000萬,今年可能初小1000多萬部,不會特別多。一部也就是50塊錢,那就是五個億左右的收入,能夠對應的利潤也就是七八千萬,那肯定是高估。
明年就算是4000萬打滿了,70%就是不到3000,明年價格就是40塊錢了,3000萬部就是12億的收入,撐死了不到2個億的利潤。後年就是低增長了。但是它概念最強,因為今年只有它一家公司供應衛星晶片。
斯達應該跟整個半導體周期是一樣的,我覺得半導體周期應該是在底部附近,斯達也是一樣。斯達的核心問題就是它的估值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它現在應該不到400億,300多,往上也就是10個億左右的利潤,30倍我覺得差不多了。但是往後沒有阿爾法了。
半導體的大機會,你肯定要等整個半導體的周期起來。但是這個周期說白了有一個非常強大的事件和非常強大的產品,所以華為這個產品可能是一個帶動,大家要繼續觀察。
遊戲公司基本上都已經炒得差不多了。現在整個遊戲行業沒有什麼明顯的增長,因為現在遊戲的創新非常難,因為版號的限制,如果你自己開一家公司就會非常清楚,你想搞一個新遊戲很難,審核特別多。行業本身又不增長,國內就非常卷,海外現在也非常卷。行業不增長的情況下,有一個新遊戲可能業績增長會好一點,但是現在就變成今年好、明年差,所以我覺得明年大概會一般。一般的話可能就是問15倍或者更低的估值走。
而且你要考慮到,明年很多遊戲公司的利潤是要下滑的,我覺得這個位置就算是高估了。雖然跌了一些,但是還不夠。
面板我研究得很少。逆變器我開頭就講了,逆變器跟整個光伏是相關的。現在光伏有幾個問題,它的需求是不是見頂了,大概要這樣算,全球目前來看只需要五六千GW,今年可能有350多,明年可能就是400多,差不多就會到了一個非常飽滿的位置。這個位置大概建十年,就可以把全球的產能建完了,所以我覺得500多GW就夠了。之前有很多人說會建到1萬GW,這個現在有沒有這麼強的消納能力是一個疑問。
站在這個角度去看,有可能行業的增速就下去了,周期的屬性越來越強,所以逆變器也會呈現一個周期屬性。一旦呈現一個周期屬性,這個行業的成長性就下去了。而且一旦成長性下去,國內做逆變器的公司又這麼多,周期性出來之後,肯定就是一個內卷的過程,就是一個毛利率下降的過程。
之所以過去幾年光伏或者逆變器能賺很多錢,是因為海外的需求很高。國內公司你要記住,做海外的才能賺到大錢,國內的一般都賺不到什麼錢。你看逆變器,海外的毛利百分之四十多,國內的毛利率百分之十幾,所以去年年底大家推儲能,那不都是扯淡嘛,儲能都是國內的需求,國內的需求只能是錦上添花。行業趨勢在向上,股價向上的過程中你講疊加算利潤,一旦趨勢向下,行業需求放緩,再算一個儲能你會發現毛利率很低,不賺錢,沒有毛用。
接下來這個行業的需求面臨飽和,而且競爭格局相對來說比以前差了。所以往後來看士蘭微沒有什麼明顯的阿爾法。而且我也反思了,在2021年的時候本身也是考驗IGBT貝塔的機會,因為現在能做IGBT的公司太多了,所以接下來就是一個競爭的態勢,就算有利潤釋放,可能也沒有明顯的估值提升。
所以我覺得這一波半導體到四季度會有一個反彈,但是這個反彈大概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大部分的公司應該是享受這樣一個溢價,沒有一個明顯的阿爾法。
卓勝微我覺得差不多了,因為卓勝微的濾波器、功率放大器、低噪音放大器整個的需求其實達到一個飽和的位置,格局比以前差,所以我覺得卓勝微往後來看,它的利潤很難再回到20億了,可能最多也就是十四五億,小30倍,500億左右的市值差不多了。
濾波器,賽維現在也不給華為供了,所以我覺得賽維是一個跟隨性的反彈。
中芯國際我前面講了一下,包括南方那個公司怎麼算利潤,我也講了。現在不讓寫文字,如果你看回放的話可以看到。
AI這個方向要看有沒有明顯落地的應用,我覺得現在沒有什麼明顯的應用可以落地。而且現在的這個監管環境,很多大模型最後就是不了了之,就是這樣,你滿足不了一個特定需求。比如我要讓它寫個小說,那肯定有很多不能寫的地方,就沒多大意思。這個環境就造成了很多大模型做不到像你想像的那樣智能。
明年估計士蘭微模塊應該能夠做到,至少在50多萬以上。光伏明年可能設備還有一些機會,可能明年TOPCon向異質結去升級,建設一個新的技術路線,但是總的需求其實一般了。所以我覺得光伏設備端可能還有阿爾法機會,但實際上在A股裡面如果沒有貝塔的機會,阿爾法的機會非常少。
碳化矽的空間不是很大,因為碳化矽做器件,現在mos晶片的公司太多了,它不是0到1的突破,0到1的突破就是2021年的那波,碳化矽也是0到1,現在大家都是1到10上量的過程中,而且現在需求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強勁,之後帶來的利潤彈性不會特別大。
邁為是被別人切份額的,在2021、2022年去看,基本上所有的訂單都是它的,邁為就代表異質結。現在過了那個時段,其他家的公司都出來了,你原來百分之九十幾的份額,別人切你10%、20%,那你就少了,所以邁為的股價今年表現不好,就是這個原因。對別人來說是增量,對你來說就是一個減量。所以你就要看哪些公司接下來格局是增量,但是我也說了一點,沒有貝塔的情況下,阿爾法是非常難的。
鈞達也是這樣的,因為整個行業的需求是馬上見頂了,而鈞達自身的產能一旦釋放見頂,業績增長肯定就下來了。接下來展望的可能就是價格戰了,因為需求一旦爆發就是價格戰、降價,利潤就向下了,所以也是一樣的。
還是那個點股價會比基本面提前半年到一年反映,你只要理解這句話,你反映的都是未來,你怎麼想,接下來利潤會怎麼樣變化,你想清楚這個問題之後,自然就能理解無論是鈞達還是光伏其他公司的股價為什麼是現在這樣一個態勢。
微導納米再等等,跌下來以後才有機會。它在半導體那塊的PECVD的量還是能夠展望一下的,但是在光伏那塊,我覺得給不上估值了。因為微導納米在光伏這塊的競爭非常激烈。拓荊我覺得見頂了。因為拓荊在的CVD這塊市場其實也就是一個六七十億的市場,最多一百億,給你60%就是60億左右的收入見頂,能夠給個15億左右的利潤,其實也就是400億打滿了之後估值就是持續向下,接下來就是北方華創的走勢。
而且它現在的業績只不過是反映去年的訂單很好而已,今年的訂單其實一般。而且現在它的PECVD的訂單還受到了微導納米的競爭,微導納米挖了人之後在這塊在搶它的單子。你的格局就沒有所謂的我給你60%的份額那麼好的格局了。
高瀾賺錢變虧錢了,我覺得液冷可能是明年開始爆發,但是今年的股價反映了一波之後,有可能到明年還不如看曙光數創,曙光數創明年還是有可能爆發的。
我覺得半導體應該是一波反彈。
應該沒有什麼催化劑,因為華創已經是一個出貨量非常大的公司,利潤三四十億的公司,你帶來一條產線的增長能有多少?因為中國整個半導體的建設高峰已經過去了,再建就是產能過剩。現在算算A股的這些公司,華潤微、士蘭微、晶合集成、中芯紹興,包括中芯國際,這些產能建設得多快呀。現在也看到了,半導體的價格戰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所以如果你的建設達到了高峰之後,為什麼它的設備出貨量還不斷超預期?這個是很難的。
先進位程就那麼一點,已經建了,人家不是沒建,先進位程人家產品都已經出貨了,利潤已經在股價上,它去年的訂單今年已經轉化成利潤了。你不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再建很多,不需要,假設能夠達到3.5萬片的產能,能夠提高到40%的良率,一年可以滿足6000萬部手機的出貨,這是高端手機,已經夠了。
光刻膠,後來再炒都是小的了,半導體光刻膠總共也就是一百來億的市場,其實都沒有一百億。如果是ArF、krF的光刻膠可能就三四十億的市場。三四十億的市場帶來的利潤最多十個億,支撐A股的這些公司,怎麼加起來也有七八百億了,足夠了。我覺得如果一家公司全部把這個吃掉,也就只能值三百億。
捨得這波沒有賺估值的錢,接下來就是看價值利潤能不能超預期,很長時間應該維持在25倍左右的估值,在這裡徘徊,如果利潤能夠超預期,股價就還能漲。說白了就是最好的成長階段過去了。
中芯信創前面講了。
瑞芯微哪有什麼邊緣計算?扯淡。
SoG的晶片,我覺得往後的格局都不會很好,所以如果沒有大的半導體周期,股價沒有特別大的機會。
華大九天剛才講了,寒武紀也講了.
藍星科技?哪有藍星科技?沒有這個公司吧。
中芯南方我知道,儲能不是很了解。封測,貝頂(音56:13)我好久沒看了,我覺得沒有特別亮眼的業務,無論是電源管理晶片還是功率半導體,都不夠強。這種都是後排補漲的機會。景嘉微,看它的AI晶片能不能走出來,感覺AI晶片做出來沒太大用,還不如海光的深算2號。
兆易創新最好的時間過去了,所以我覺得兆易創新六百多億就是它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市值。接下來往後看,無論是它的存儲晶片還是MCU新片,還是DRAM能夠帶來的收入的上限,每個月最多就是五六十億,一百七八十億左右的收入,15%到20%的凈利潤,最多30億到40億的利潤空間。在這個基礎上就是一個波動,就是一個周期。周期之後我覺得600億差不多了,30億利潤乘以20倍。
有藍星科技這個公司嗎?我還真沒注意到,不好意思,我研究一下。
安嘉(音58:10)的就相當於7納米,它是遵循摩爾定律,摩爾定律並不是由SMIC來定的,它是由台積電來維護的,大概18個月台積電的7納米就變成了5納米,5納米變成4納米,變成3納米。
存儲這個事不要輕易去搞,因為我覺得存儲之前砸下來的那波,大部分的公司都已經漲過了。A股裡面只要是漲過一大波的公司,跌下來之後再去搞,很大程度上要利潤進行一個兌現的。但是我覺得存儲兌現不了,存儲最大的問題就是Nand Flash這個市場,如果說是三星、海光一旦控貨,長江就會補上很多,所以接下來存儲晶片的周期會比大家要長很多,不會像之前一樣有一波猛烈的漲價。
如果沒有一波猛烈的漲價,我覺得這些公司都兌現不了利潤。其他的NORFLASH,eSLAM,A股裡面大家都在卷,最後是沒辦法進入一個漲價周期的。
長電有可能是一個在向好的趨勢,因為長電的業績是經歷過很大一波下滑的,但基本面好轉股價已經反映了。這個事大家去找一些底部的比較好,在A股裡面跌得多是硬道理,因為跌得多就反映非常差的預期,只要預期稍微好一點,就會反彈很多。但是如果漲得多,就像卓勝微,一直在反映菊花這個事,我覺得已經透支了它接下來的基本面。
華虹我估計帶不起來,因為中芯這一波是炒先進位程,先進位程我剛才已經算了,一片收入是15萬,現在按照2萬片算,那就是30億左右的收入,一年是400億左右的收入。3萬片一年就是小600億的收入,這個毛利率高,現在可能是50%的毛利率。
所以SMIC是比較容易帶起來的,因為這波有增量。但是這個增量對華虹的帶動很少。所以SMIC是最直接受益的。至純科技我沒有跟蹤。今天比較晚了,下次看看什麼時候再聊。
DGIC周期反轉,還是要等四季度再看,暫時看不到。
今天就這樣,因為我晚上還有些事。SMIC不要看港股,A股會漲港股就會漲,A股不漲港股就會跌,而且港股還沒有A股的流動性好。我原來講A股跟H股永遠不要想H股比A股便宜,你不是當股東,不是拿分紅。如果拿分紅就感覺它的股息率高,你是為了賣出去。A股被套了,那港股一定也被套了,不會有本質差別。你看流動性。
我們下次約一個好一點的時間,謝謝。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