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票房陷到了3000萬魔咒出不來了

2023-05-18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工作日票房陷到了3000萬魔咒出不來了

作者 / 坦坦

在《速激10》的助力下,昨天周三的工作日大盤終於突破了1億大關。

而這也是今年春節檔之後,唯三的工作日票房破億的情況,前兩天分別是2月14日情人節和4月20日《灌籃高手》公映日。

事實上,工作日大盤不到1億早就是常態了,目前工作日大盤低於5000萬甚至3000萬的情況也越來越頻繁。如果說疫情三年期間,全國隨時都有部分城市影院處於關停狀態,工作日大盤低靡還有客觀原因可以解釋,但是從今年開始這種現象並沒有解決,並且有愈遠愈烈之勢。今年2月中旬開始,工作日大盤卻接連跌破底線。多個跌破3000萬甚至跌破2000多萬的單日大盤誕生,或許這背後也有一些其他原因需要我們去挖掘。

越來越差的周五票房

首先夾在法定周末和工作日(周一-周四)之間的周五票房,已經基本和工作日票房全面接軌了。

在聊電影票房市場時,我們所說的工作日和我們日常上班的工作日不一樣,內地票房上一般指的是周一到周四。為何周五沒算在工作日裡?周五雖然是工作日,但已經是一周下來工作日的最後一天,人們會選擇在傍晚黃金場去影院進行消費,也會順便擴散影片的口碑表現。緊接著,之後的周六和周日則是影片獲取票房最關鍵的兩天。周五至周日這三天的票房,也被稱作首周末票房。儘管周五在工作表上仍屬於工作日,但是在電影發行領域卻會被稱為節假日。

而除了國際通行慣例之外,也因為周一到周四的票房大盤,基本都保持著低位運行,而周五到周日的票房,一般都保持著高位運行,因此也都是如此進行歸類。如果沒有新片上映的話,工作日的大盤運行基本都會保持著周一>周二>周三>周四的規律,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周五上映的大體量新片,並且沒有在周四晚開啟零點場或者提前場的情況下。

然而從2020年開始,周五票房表現卻越來越低,而大多數片方也紛紛放棄了周五白天,甚至越來越多的電影選擇在周六才正式開畫。如果說過去周五晚或者周六才上映,是爛片的標配,那麼現在幾乎所有影片都採取了這種策略了。而定檔周四以及採取大規模點映策略的影片,則越來越少了。

疫情三年來,工作日的票房大盤表現太差了,別說周四,即便是周五的下午場,票房表現也很差。除了片方原因外,或許也跟一二線白領觀眾的下班時間(如果8點以後下班大多數人不會有觀影需求),影片片長(如果影片片長在150分鐘以上往往也會影響影片的夜間增速)等客觀原因有關。

電影院沒有工作日

我們總計整理了2017年到2023年,單日票房的表現。

可以看出,在高票房產出方面,2021-2023年絲毫不輸2017-2019年,甚至今年截止5月17日,單日破5億天數就已經達到了8天,和2017年持平。但是單日不足5000萬/4000萬/3000萬的天數卻越來越高,這其中絕大多數就是單日工作日大盤造成的缺口,也導致今年票房想要超過2017年達到550億體量已經絕無可能了。

可以說目前的內地影市,除去暑期檔,工作日的票房比起周末完全就是天壤之別,差的時候依舊只有2000萬的大盤都沒有。但是遇到周末,大盤票房可能飆升到1億+。暑期檔和寒假檔,因為學生放假原因,票房走勢比較平緩,工作日和周末票房也有差別,但不會和平時差別那麼大。

這也導致工作日票房日趨下滑似乎已經成為了不可逆的趨勢,也造成了對定檔策略的惡性循環——工作日票房越差,定檔周四或者周五白天場的片子越來越少,定檔的片子越來越少,也導致了工作日的票房越來越差。大多數片方不再選擇周四提前開畫,甚至不少影片把影片密鑰開啟時間選到了周五晚6點才開畫,如此操作也讓工作日大盤越來越差,所有的觀影情緒,都要累積到周五晚6點才統一釋放。而對於影城來說,面對電影市場冷淡,無片可放的局面,影院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減少放映場次,尤其是工作日的放映場次。

在此我們也呼籲,片方和發行公司也需要對工作日票房更多的信心。幾年前,大多數對影片自身有信心的國產片,都會選擇提檔到周四晚進行公映。相較於後延公映時間的現象,更多的影片會選擇提前公映,搶檔周四或者說提前同檔期影片一天上映。

當然疫情三年對觀眾的觀影習慣影響或許是工作日大盤下探的主要原因。另外,非大片不進電影院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或多或少影響到普通觀眾工作日的入場,但這只是從一個側面證明,大家在沒有絕對感興趣的影片之時,無論之主觀意願還是客觀被動,都不足以讓大家觀影,但當優質資源能夠得以保障的情況下,觀眾絕不是僅靠大片,畢竟從這幾年發展態勢而言,觀眾的層次和訴求多樣化形成後,對於各種影片都會存在一定的觀影需求,而且這種觀影需求更多會體現在時間段上的分散狀態,對於工作日票房的回暖才是最緊要的。

疫情三年後,

中國電影還需要再來個三年才恢復

最近幾年我們總在說,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進口片在中國市場逐漸萎縮。但是國產片的表現就真的好嗎?

之所以我們有好萊塢電影不行了的直接感受,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好萊塢電影都是正統續集,票房對比前作倒退了,那就是直觀的撲街下滑。

但是對於國產片來說,很難說有相同題材卡司陣容類似口碑的影片,然後票房下跌特別多。少了這種直觀的票房對比,也就缺少了直觀的感受。但是在情報君看來,國產片除了能在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幾個頂級大檔期拿到幾個20億-50億+的大項目之外,中等體量影片的缺失也問題很嚴重。譬如三月上映的《保你平安》,一部口碑質量很好的影片,也經過了多輪點映擴散口碑,但是首日票房就是上不去,最終首日只有2400萬票房。但是如果放到2019年,該片即便也放在冷檔期,首日4000萬+,最終甚至有突破希望10億票房大關的。

疫情影響是持續性,破壞人的習慣。一波疫情,國內其實已經永久性損失至少4成觀眾。嚴謹點說,損失的主要是高頻觀影觀眾,畢竟春節檔看起來確實沒啥影響。當然,疫情只能是主要原因,部分時間段越來越差的電影質量、無論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太過單一的題材類型已經觀眾的經濟消費習慣,都是背後的推手之一。

今年從目前來看,票房落點大機率會在480-500億左右,而明年或許會恢復到550億,2025年恢復到600億。從2026年開始或許才會恢復到2019年左右的狀態。當然能恢復到之前的前提也是國產片和進口片都能夠正常保證題材的多樣化以及正常供應的樂觀情況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5594ec0ef53edbe5f1bdee8101d17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