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建築建造有哪些講究?

2022-06-19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淺談中國古建築建造有哪些講究?

隨著近幾年各地區地標性建築逐個拔地而起,一些古建築的復建工作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在鋼筋水泥的叢林已經被覆蓋了的今天,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古時的老房子怎麼蓋。

「大興土木」造就中國特色

四梁八柱、榫卯結構、一麻五灰、雕樑畫棟……事實上,中國建築自古以土木為材,自成體系,幾千年來一脈相承,表現出頑強的「戀土」、「戀木」情結,形成了迥異於西方石構建築的顯著特色。從史前建築的穴居、巢居,一直到清代的大小木作,土木營構始終是中國建築的主旋律。這一點,從自古流傳的成語「大興土木」中就可見一斑。而在幾千年的營造實踐中,中國人更是把土木在建築中的運用達到了極致。

例如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不但要解決地安門復建問題,中軸沿線高大宏偉的皇家宮殿、青磚灰瓦的四合院也將進行集體整修。而一切復建、修繕工作都將使用老料老工,一如數百年前那些能工巧匠使用的工藝一般。

那麼,中國古代建築到底是怎麼修建起來的?它使用的方法和現代建築工藝有什麼不同?

最大的區別在於用料和承重方式。中國傳統古建築以木、土為主料,承重依靠木樑,而現代建築以水泥砂漿為主,鋼筋混凝土成為承重主力。而了解一些中國古代建築的一般方式,看看我們的老祖先們是怎樣蓋房子的,倒是一件頗有趣味的事兒。

四梁八柱,房子牆倒屋不塌

與現代建築相比,傳統古代建築中「高個兒」罕見,即使是身材最魁梧的故宮太和殿,連上基座,也不過30餘米,僅相當於10層樓左右的高度。

這主要是因為古代建築的承重為木材,木材本身高度有限,如果要蓋很高的宮殿,需要將木頭一節節地墩接在一起,相對抗震性要差,所以建築高度受到一定限制。但木樑挑大樑,卻造就了「牆倒屋不塌」的奇特現象。

在古代建造房屋前要「打槽」,類似現代建築打地基的意思,槽底要按照三比七的比例鋪墊灰和土。之後在墊層上面砌水平的基礎牆,樑柱的基礎也在這一步完成。建築者要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造型,在基礎牆上預留出位置,安裝柱頂石,作為今後柱子的「地基」。

之後,就該上樑上柱了。老百姓有句俗語「四梁八柱」,道破了柱和梁的數量關係。因為古代多數建築都是採用三開間的格局,開間較大,中間兩道梁,加上前梁、後梁合計是四根梁,取意代表四面,每根梁的兩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撐的作用,共計八根,代表八方。整個建築都靠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撐著。

搭起了屋架子後,工人才開始擺放屋頂檁條,在柱子間砌牆。不同於現代的承重牆,古建築中的牆主要起到遮風擋雨,保溫隔熱等功能作用。只要樑柱不倒,即使牆面坍塌,屋子主體結構也不會垮。

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而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重巒疊嶂」的斗拱。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鋪磚上瓦,榫卯結構不用釘

屋子形狀初見端倪,工人著手蓋屋頂裝門窗。然而整個過程,包括上個階段裝樑柱,鐵釘這種現代建築中常見的物品難覓蹤影。

中國古建築在主要木質結構上都採用榫卯結構,不用釘子,技術高超,結構也很複雜。比如古代蓋房子一般是「梁穿柱」,所以大梁儘量選乾燥木料,而柱子則儘量選含一定水分的,這樣建成以後,大梁的收縮不會太大,柱子的收縮則相對大,更有力地套牢大梁,有利於建築的穩固。

鋪磚上瓦也幾乎與釘子無關。比如屋頂的建造過程首先是要在檁條上擺放椽子和望板,之後通過打護板灰,找平粗糙不平的望板,然後通過做薄厚不均的泥背,將屋頂優美的曲線找出來,再塗上由青灰和白灰等混合製成的「防水層」。最後一道工序,才是按順序碼放瓦片。

至此,古建築主體結構和屋面建築基本完工。這時候的房屋就相當於現代意義的毛坯房。

與西方磚石結構建築的"以剛克剛"不同,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採用的可謂是"以柔克剛"的思維,通過種種巧妙的措施,其目標是以最小的代價,將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不得不佩服中國的老祖宗超凡的智慧,希望這些建築知識以及中國傳統的建築思維能夠在以後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建造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