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長大後為什麼逃離你,從你對他做這件事開始,就錯了

2023-10-12     十點讀書

原標題:子女長大後為什麼逃離你,從你對他做這件事開始,就錯了

最近逛知乎時,看到了一個話題:

「家長無意中翻看了孩子日記,孩子知道後崩潰至極,該如何收場?」

有超過400w的瀏覽。

其中一個2.5W贊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家長,可以無意中看到了孩子的日記本。但絕無可能,在無意中翻看了孩子的日記」。

「看到」與「翻看」,一字之差。

卻跨越了「無心之失」與「故意為之」的邊界,也踩中了許多親子關係的敏感地帶。

這件事說大也不大。

卻和「進房間不敲門」「偷聽孩子講電話」一樣,讓許多父母與孩子間「戰火」不斷。

周國平曾在《人與永恆》中寫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那麼,親子關係之間的邊界究竟在哪裡呢?

上世紀90年代,兩位美國學者提出了一個新名詞:「直升機父母」

指的是那些「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空,時刻監視孩子一舉一動」的父母。

直升機父母有許多類型:

或在生活上過度操心,或在學習上過度干預,或在人身安全方面過度保護......

現象各異,但一言以蔽之:

通過全權接管孩子的生活,來減少他們犯錯受傷的幾率。

這乍聽沒啥問題。

誰願意自己走過的彎路,孩子再走一遍啊?

但若細品下面的故事,就會覺得有些變味。

一位985畢業的博士生,自小生長在單親家庭。

我媽媽自從離婚後,就辭掉了工作全職陪讀,我所有的事,她都要刨根問底。

包括我的生活作息與習慣、周圍的同學和老師、研究的課題和論文。甚至我肱二頭肌的大小、指甲上的半月痕,還有我女朋友的工作和生活……」

在他剛畢業時,母親就讓他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去高校任職,不然就「天天吵鬧,讓兒子無法工作」。

而兒子一旦反抗,母親便會以「別人都是害你的,只有你媽不會害你」「你這麼小懂什麼」之類的話來壓他。

若這些話也沒用,母親便會拿出自己的「殺手鐧」:

指責兒子不孝。

儘管體恤母親多年的付出,可這樣年復一年的掌控,早已壓垮了他。

「我甚至想通過自殺來結束一切。」

這樣毫無邊界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這篇故事下面,更多人寫下了自己的故事。

有人因長期被媽媽偷看日記,導致長大後寫東西都下意識用暗號;

有些人的父母會偷偷撤回孩子的微信對話,然後仿照他的口吻「套取」對方的信息;

有人不被父母允許做「任何危險的事」,直到30歲,也不敢獨立出遠門;

有人畢業3年後,媽媽還以「孩子家長」的身份和公司領導時刻保持聯繫。

有人因長期被媽媽偷看日記,導致長大後寫東西都下意識用暗號;

有些人的父母會偷偷撤回孩子的微信對話,然後仿照他的口吻「套取」對方的信息;

有人不被父母允許做「任何危險的事」,直到30歲,也不敢獨立出遠門;

有人畢業3年後,媽媽還以「孩子家長」的身份和公司領導時刻保持聯繫。

所以「孩子聽爸媽的,就夠了」。

某些情況下,這句話固然有一定道理。

愛子心切,人之常情。

但更多時候,卻如知名心理學家胡慎之所說:

「孩子需要在嘗試中,感受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進而形成自給自足的能力。

而父母的過度照顧,是對孩子能力的剝奪,這會導致他們長大後,用不太正常的方式,來奪回自己的自由。」

成長和學走路是一樣的:

一開始要父母扶著走,後面則要孩子晃晃悠悠地自己走。

倘若因為怕孩子摔倒,就一直扶著,那麼孩子將永遠無法自己走路。

「當一個人的邊界被入侵時,他要麼隱忍這種不舒適感,要麼用強烈的反叛去抵抗入侵者。」

那些被父母全權接管人生的孩子們,往往會成長為2種樣子:

要麼全然依賴父母,喪失個人能力;

要麼極端叛逆,甚至不惜鋌而走險。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30歲的海歸,分享了自己被母親掌控的人生。

即便已經獨立在國外生活了8年,每次回家時,媽媽還會管他「怎麼洗手,擦手要用哪塊毛巾」。

關於兒子的戀情,母親更是「眼裡不容一點沙子」。

每當兒子交了新女友,媽媽都會「雞蛋裡挑骨頭」,直潑冷水;

只要戀情遇到了矛盾,媽媽就催促兒子分手,還叨叨著「這個坎兒,你過不去」;

一旦兒子提出「您少插手我的感情」,母親便會大喊大叫,哭訴兒子「有了媳婦忘了娘」,要與自己劃清界限。

久而久之,兒子便喪失了「建立長期親密關係」的能力。

因為只要戀情遇困,他就要承受來自母親和女友的雙重壓力。

還沒努力,便心生退意。

「儘管已經30歲了,我對如何從0到1建立親密關係,依然一無所知。

因為和一個人從0到0.5的路,我走過很多遍,但從0.5到1卻從未走過。」

心理學認為,衝突較大的家庭關係,往往存在「角色功能混亂」的問題。

媽媽不是媽媽,孩子不是孩子。

例如,與誰戀愛、如何戀愛、怎麼化解戀愛中的矛盾,這些本是兒子要解決的問題。

卻被母親越界代勞,替兒子「完成任務」,這便是角色功能混亂。

這,也是眾多親子關係喪失健康邊界的核心。

父母剝奪了孩子體驗的過程,強制性給出答案,並要求孩子照做。

結果必然是「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小雅就曾用極端的叛逆,來反抗父親的控制。

從小,小雅就被父親嚴加管教。

即使上了大學後,也要事無巨細地向父親彙報。

有一次,小雅和大學導師吃飯,4小時沒看手機,父親便報警了。

還找遍了女兒的高中和大學同學,逼問小雅是不是和某個追她的男生在一起。

一時之間,鬧得人仰馬翻。

小雅也曾嘗試和父親溝通,但都被父親按上了「不孝」的罪名,以小雅的道歉結束。

常年的自我壓抑,讓小雅感覺自己不配擁有幸福。

甚至開始自殘。

最後倉促地和一個男人確立了戀愛關係,未婚生子。

這一切,都是為了逃離那個被父親控制的自己。

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們說「我是為你好」「你太不孝了」之類的話。

這些話,往往隱藏著一種以道德、孝順做支撐的權力,是對兒女自上而下的「審判」。

這份審判很沉重。

每個子女,一旦提前背上「不孝」的罪名,那麼所有與父母不同的意見,即便是正當的,也像是在佐證「不孝」。

為了不「罪上一等」,子女便只能將不舒服一次次壓回心底。

但正如弗洛伊德曾說的: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只是被活埋,有朝一日會用更加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我知道,這個時候留言區一定會有人說:

「現在孩子真的不好管了,說兩句就牽扯到邊界感,就牽扯到控制欲。」

確實,「嚴加管教」與「無邊界感」並不好區分。

管嚴了,說侵犯孩子隱私;

管鬆了,又怕孩子跑偏。

有一位「直升機母親」,就曾分享自己的無奈。

她和老公深知「教育可以改命」。

所以,在女兒剛上初中時,便為她規劃好了將來出國的道路。

但由於出國留學的前期準備繁雜,外加大環境競爭激烈,夫妻倆不願女兒浪費一分一秒。

所以日常對她盯得很緊。

如果孩子鎖上房門一個人在屋裡,爸爸就會把房門撬開,偷看女兒在做什麼;

又或者強行檢查女兒的ipad,查看女兒是在學習還是在和朋友聊天。

女兒白天要上學、上補習班,晚上回家還要面對嚴苛的盯梢。

沒有一絲喘氣的空檔。

時間長了,便開始拿刀劃自己的手臂。

以此發泄內心的壓抑。

這時,媽媽才意識到:

「孩子的壓力可能太大了」。

但對孩子完全沒要求是不可能的。

所以夫妻倆只能一邊請教有經驗的心理專家,一邊多和孩子積極溝通。

同時提醒自己,別忘記為人父母的初心:

如果孩子能健康快樂,已是最大的幸運。

如今社會環境複雜,不安因素太多,競爭激烈,很多父母都像驚弓之鳥:

不僅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還要預防他們思想走歪,更想竭盡所能地幫孩子「謀劃」個好未來。

層層壓力之下,沒人能做到周全。

我們每個人的邊界,都被自己的成長環境與個人偏好塑造,各有不同。例如:

父母輩往往比年輕子女對邊界需求更少,因為他們大多在集體主義的文化下長大,個人意識淡薄;

內向的人則常比外向的人邊界感更強,更需要個人空間。

所以,解決邊界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更多需要親子之間坦誠溝通。

在這裡,十點君為大家提供兩條溝通思路。

1. 探索並明確邊界

每個人的邊界都是「獨家定製」。

有效溝通的前提,就是清晰彼此的邊界在哪。

如果是要和父母溝通的成年子女,可以從自己的感受下手。

哪不舒服,從哪找原因。

例如,總被父母盤問戀愛細節,有人不舒服的是,覺得戀愛私密,不願分享;有人則是不喜歡被父母強灌建議。

如果是要和未成年子女溝通的父母,則要先確認自己的底線:例如不能逃學、夜不歸宿、打架鬥毆等等。

然後和孩子明確這些原則性問題。

除此之外,其他問題則可以和孩子平等對話,鼓勵他們訴說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一起尋找平衡的中間點。

2. 定一些小規矩

曾有心理諮詢師說:

「比起直接拒絕,更好用的方式是,允許別人進入自己的邊界,只要對方能尊重一些小規則。」

例如,不願被父母干涉戀情的子女,可以和父母溝通:

只要他們尊重最終的決定權在自己,那麼可以和父母分享戀情,也願意聽他們的意見。

例如,在管教未成年子女的學習問題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學習目標。

只要孩子達成目標,他就可以自行決定自由時間;反之,就要被父母監管。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網友小時候被母親偷看日記後,從此不再寫日記。

長大後,她無意間發現爸媽年輕時的「情書」,就電話母親,一字一句念給她聽。

女兒「大仇得報」,母親則玩笑式地回罵女兒。

小時候一觸即發的「大問題」,就在母女倆的「互懟」中輕巧翻篇了。

其實家人就是這樣的。

沒那麼多原則性問題,多的是日常瑣碎摩擦。

計較了,就會小事化大;換個角度看,便大事化小。

除了在關鍵問題上,要確認清晰邊界外。

其餘的事,何不幽默應對呢?

你們曾在和父母或子女的關係中,因為「邊界問題」產生矛盾嗎?

又是如何看待親子關係中的「邊界感」呢?來評論區和十點君嘮嘮吧~

點個【在看】,願天下所有的愛意,不再因「邊界不清」而被誤解。

作者 | 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素年錦時,微信公眾號:素年錦時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49fa0d67d4624b672d634171f4242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