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嫦娥取月壤 滿載歸故鄉

2024-06-26     中國青年網

嫦娥六號回家了!

5月3日從海南文昌出發,經過53天漫長的旅程,攜帶著月球背面「土特產」的嫦娥六號終於載譽歸來——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其工作正常,標誌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從月球高速飛向地球,經受數千攝氏度高溫的考驗,嫦娥六號於數十萬公里的歸家路上演「踩剎車」「打水漂」「開傘花」,中國航天人護佑其安穩回家,在人類探月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葉培建用一首詞迎接嫦娥六號回家,其中寫道:「廿年探月捷報連,今日月宮取寶,五星紅旗,展中華風采,告慰先賢。」

太空「打水漂」

從月球高速飛向地球可謂風馳電掣,如何減速成為嫦娥六號返回器安全回家的關鍵。在返回階段,太空上演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約為11.2千米/秒)的「打水漂」。

6月25日13時41分許,嫦娥六號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約120公里處,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下降至預定高度後,返回器在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後開始滑行下降。之後,返回器再次進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專家指出,在太空「打水漂」的最大風險在於第一次進入大氣層。其間,既要利用大氣層阻力儘量降低返回器速度,又要保證返回器有足夠「力氣」再次躍入太空,同時還要讓返回器保持一定的飛行路徑,並能在固定位置穿出大氣層。駕駛嫦娥六號返回器完成這一高難度動作的正是「舵手」GNC(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

專家告訴記者,為了讓嫦娥六號返回器能順利跳起、準確著陸,我國研製團隊前期開展了大量試驗,模擬了上千萬條飛行路線,確保返回過程順利。

早在2014年,我國發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時,設計師就提出了這種返回方式。嫦娥五號任務是第二次採用該項技術,如今嫦娥六號任務的連續成功,再次驗證了該項技術的強適應性、高精準度和高穩定性。

傘花在空中綻放

如果說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回家「令人牽腸掛肚」,那麼,嫦娥六號返回器回收則是「讓人望眼欲穿」。

6月25日,在嫦娥六號返回器降至距地面約20公里高度時,返回器轉入開傘姿態,約10公里高度時,返回器打開降落傘。

紅白相間的傘花在內蒙古阿木古郎草原上空「綻放」,意味著嫦娥六號的回家路即將走完。在落地過程中,一小一大兩級降落傘先後「綻放」。

第一級減速傘是只有兩平方米的「小花」,它對返回器進行初級減速,並在「踩剎車」後分離拉出主傘;第二級降落傘是面積約為50平方米的「大花」,負責把返回器速度由300公里每小時降至不超過50公里每小時,護送「月球土特產」安全抵達地面。

當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地面穩穩站立,安裝在返回器「腳底板」上的過載開關,在感受到落地衝擊後告知「大腦」,確認它已經平穩著陸。

負責搜索回收任務的發射場與回收系統技術人員,根據北京中心通報的落點位置信息,規划行動路徑,開展返回器搜索,及時發現目標,確認返回器狀態正常,有序開展回收工作。

6月的阿木古郎草原正值春夏之交,大風、雷暴、沙塵、陣雨等時有發生,天氣瞬息萬變,氣候情況異常複雜,給返回搜索任務帶來不小的挑戰。

「相較於東風著陸場,四子王旗著陸場強對流天氣更多、強度更強、變化更劇烈,風速甚至在幾分鐘之內便從4米每秒增加到20米每秒。」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名負責氣象保障的科技人員說。

任務正式進入準備階段後,負責氣象保障任務的團隊成員共同編寫了著陸場氣象實況顯示小程序,做出風向、風速、降水等天氣信息的顯示頁面,為「嫦娥」歸來精準「把脈」天氣。

一次,天氣雷達回波圖上顯示,對流雲團正在快速聚集。隊員們迅速組織氣象會商,並立刻發布對流天氣預警,就在預警發布的十幾分鐘後,著陸場區內的第一次陣風便颳了過來,與他們的判斷完全一致。

嫦娥六號「大考」更具挑戰

嫦娥六號返回器安全著陸後,人們被其烏黑的外表所震撼,那是被大氣層燒蝕過的斑駁痕跡,見證了它這一路旅程的艱辛。

在國際上,探月任務的成功率只有50%左右。我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正式立項以來,交出了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連戰連捷、100%圓滿成功的答卷,創造了月球探測史的中國紀錄。今年恰逢工程立項20周年,嫦娥六號出征進場,嫦娥探月再迎「大考」。

「這是人類首次月背採樣返回的任務。」葉培建說。

在嫦娥六號發射場工作期間,國際上進行了3次探月任務,均不同程度遭遇了挫折。美國「游隼」號月球著陸器發生推進劑泄漏,登月失敗;日本SLIM探測器登月後,太陽能電池無法正常發電;美國「奧德修斯」著陸器落月過程發生故障,兩條著陸腿折斷導致傾倒……有人問:中國人這次行不行?

5月3日,搭載著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大雨中準時點火升空;6月2日,嫦娥六號精準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區域並開展採樣工作。

這是繼嫦娥四號之後,人類太空飛行器第二次在月背軟著陸。之後,嫦娥六號進行智能快速採樣,按預定形式將珍貴的月球背面樣品封裝存放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並開展相關科學探測。表取完成後,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實現我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

6月4日,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起飛,完成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之間的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

在新聞畫面中,嫦娥六號在月背採樣時留下的圖案因為與「中」字相像,迅速引發熱議。研製團隊成員告訴記者,這個圖案並不是設計好的,而是任務實施的結果。因為月背環境特殊,它或將長久地留在那裡。

此後,嫦娥六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經歷了13天的環月等待。在完成兩次月地轉移入射、1次軌道修正後,返回器於6月25日與軌道器分離,並攜帶月背樣品重返地球。

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後續開展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

「如今,嫦娥六號已從38萬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攜帶月壤順利返回,我們的任務結束了,但『嫦娥奔月』的故事未完待續。」參與探測器設計的一名青年專家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44b47ed91cc775c2bbcdf87c2721a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