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血壓防治指南,在2022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進行更新。
這份指南旨在為醫師提供科學、實用的高血壓防治建議,以減輕高血壓對公共衛生的負擔。
成人高血壓定義為:
門診血壓測量值收縮壓≥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平均值收縮壓≥130 mmHg和/或舒張壓≥80 mmHg;
家庭血壓監測平均值收縮壓≥135 mmHg和/或舒張壓≥85 mmHg。
1. 食物:
2. 藥物:
這裡列舉的只是一些常見的食物和藥物,個體對它們的反應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您有高血壓或正在接受治療,請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建議,以了解哪些食物和藥物適合您,並遵循他們的指導。同時,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對於控制高血壓也非常重要。
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壓的診斷通常是基於多次在不同時間下測量的血壓值,具體標準如下:
1. 血壓測量
2. 血壓測量次數
3. 血壓水平
4. 自我監測與門診監測
5. 動態血壓監測
6. 其他檢查
這些診斷標準有助於及時識別和治療高血壓,從而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個方面。
治療的目標是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非藥物治療是高血壓管理的基礎,適用於所有高血壓患者,主要包括:
1. 健康生活方式
2. 心理社會因素干預
減壓、放鬆訓練、行為療法等,幫助應對生活壓力。
3. 睡眠管理
保證充足的優質睡眠。
在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如果血壓未能達到控制目標,需開始藥物治療:
1. 選擇適合的藥物
主要的抗高血壓藥物類別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以及直接腎上腺素抑制劑等。
2. 個體化治療計劃
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併發症、共存病、藥物耐受性和偏好來選擇藥物。
初始治療可單一使用一種藥物,隨後根據血壓控制情況和患者反應調整劑量或聯合使用不同機制的藥物。
3. 血壓控制目標
通常建議將收縮壓控制在140毫米汞柱(mmHg)以下,舒張壓控制在90毫米汞柱(mmHg)以下。
對於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慢性腎病患者等,可能有不同的血壓控制目標。
4. 監測與調整
定期監測血壓,並根據血壓控制情況和藥物耐受性調整治療方案。
綜合評估心腦血管風險,必要時調整治療策略。
5. 併發症管理
檢查並管理與高血壓相關的靶器官損害和心腦血管風險。
6. 長期管理
高血壓病是一種需要終身管理的慢性病,患者需與醫生合作,持續跟進和調整治療。
具體的治療計劃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患者在接受治療時,應遵循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並定期複診和監測血壓。
以下是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內容總結的一些預防高血壓的措施:
1. 健康飲食
增加膳食中的果蔬攝入,減少油脂和鹽的攝入量。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減少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
2. 限鹽限酒
減少食鹽的攝入量,成人日食鹽攝入量不宜超過5克。
適量飲酒或者戒酒,男性每日飲酒量以不超過25克的酒精為宜,女性以不超過15克的酒精為宜。
3. 增加身體活動
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
結合肌肉力量訓練,每周至少進行2天。
4. 保持健康體重
目標體重指數(BMI)在18.5到23.9之間。
腰圍男性應小於90厘米,女性應小於85厘米。
5. 戒煙
不吸煙,並避免吸入二手煙。
6. 精神狀態調節
減少精神壓力,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7. 定期監測血壓
定期自我監測血壓,特別是有高血壓家族史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人群。
8. 及時就醫諮詢
如出現血壓升高等情況,應及時就醫並遵循醫生的指導。
上述措施可以幫助個體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並且對於已經患有高血壓的患者來說,這些措施也同樣重要,有助於控制血壓,減少併發症的風險。重要的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需採取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預措施,必要時藉助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