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下午,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了主題為「重症患者的醫療救治和科研攻關」的發布會。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死率是多少?
截止到2月3日24時,全國累計確診病例20438人,累計死亡是425人。根據這個數字來推算,全國確診病例的病死率是2.1%,湖北省確診病例的病死率是3.1%,武漢市的病死率是4.9%,除掉湖北省以外的其他省份的病死率是0.16%。
全國的病死率基本是穩定的,現在是2.1%,疫情初期時是2.3%,可以說是略有下降。死亡病例以男性為主,占2/3,女性占1/3,並且是高齡為主,80%以上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75%以上有基礎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對於高齡而且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只要感染了肺炎,病死率本身也是很高的,所以並不是說因為感染了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死率才高。
現在的治癒情況如何,一般需多長時間?
目前對於治癒率的計算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公式。介紹一下現在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除了湖北以外,住院患者全國最短時間是海南省,5天,最長的是廣東省,12.75天,除了湖北以外,全國出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是9天多一點。湖北省的平均住院日是20天。
抗病毒治療是去除病因的治療手段,但並不意味著抗病毒藥沒有,我們就束手無策了。最重要的是綜合治療,還有很多對症的治療,包括重症患者生命支持的治療,比如呼吸機使用,比如血濾的使用,還有ECMO先進設備的使用。所有的這些對症支持治療,加上抗病毒治療,另外中西醫結合,這個效果還是有所顯現的。據我們統計,從1月28日開始,新增的治癒數已經開始超過了新增的死亡數。
網上有建議將CT檢查結果作為診斷標準,是否可行?
CT的影像學檢查作為診斷標準,在幾版的診療方案中是一直是存在的,比如診斷要有流行病學史,要有臨床表現,最後是有影像學的肺炎表現。作為一個疾病的診斷,尤其是傳染病,最終的確定診斷還是需要靠病原學,比如核酸,我們拿到陽性結果才能確定他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病人。
天津出現四次核酸檢測才確診的案例,日本說可能抽痰檢測,檢測方法是否需要改變?
核酸檢測方法還是比較敏感的,但是也有很多影響因素,比如採取標本的規範化程度,比如採取標本的時間,還有實驗室檢測手段的問題。從呼吸道標本而言,肺泡灌洗液的敏感性高於痰的結果,痰的結果高於咽部的結果,所以,越是危重病人所謂的診斷率高就是因為能夠採集到肺泡灌洗液,但是一般人無法都去採集。對於普通病人的檢測,更多的是取深部痰做檢測。
抗疫科研攻關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科技部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展改革委等12個部門和單位成立了科研攻關組,並且成立了以鍾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院士專家共同組成的科研專家隊伍。啟動了16個應急攻關項目,重點圍繞病毒溯源、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以及試驗動物模型等重點研究方向。
最近網上瑞德西韋這個藥比較火,是否發現了其他有臨床醫療價值的藥物?
除了瑞德西韋之外,還發現了磷酸氯喹、法匹拉韋,以及中成藥中一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上市藥物。
瑞德西韋是一個在國外已經應用於治療伊波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目前在國外還沒有完成全部的臨床試驗。國內相關的科研單位在體外的病毒篩選過程中是展示出來了很好的體外活性。日前,國家藥監局已經通知申請單位中日友好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可以開展臨床試驗。期待在臨床試驗中能夠取得良好的療效,預計這批藥物會在今天下午抵達國內。
針對重症病例,主要採取了哪些治療措施?
這個病是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治療就是把病毒殺死。但是目前來講,我們還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其實絕大部分病毒性疾病都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所以對病毒性疾病來講,所採取的治療還是針對性的對症治療和支持療法。比如一般的病人,我們稱為「自限性」,注意休息,服用一些藥物就恢復了。
對於重症病人,像肺炎病人,重點是在於生命支持和呼吸支持,對於這樣的病人要集中收治,用整建制的ICU隊伍對病人進行集中救治。在優質醫療資源的支持下,在支持治療、呼吸支持等方法下,會盡力恢復病人的病情,幫助病人身體處於平衡狀態、維持營養、呼吸支持,幫助病人渡過急性期,使病人儘快進入恢復期。
疫情高發區目前口罩防護服的供應情況如何?如何保護醫務人員?
現在全國整個的防護用品的供應都是非常緊張,供需之間的矛盾還是非常突出的,特別是在湖北武漢。目前一方面恢復生產,前兩天我了解到產能恢復到了40%,現在的產能還應該再高。另外是多方捐贈。
防護用品現在出現緊缺最主要的還是醫用口罩,特別是N95口罩,還有醫用防護服。防護用品、N95口罩最理想的使用狀態就是在隔離的重症監護室4個小時,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醫務人員進隔離區、隔離病房時,戴著尿不濕,減少喝水,減少上廁所的頻次,因為每出去一次就要更換一次防護用品,所以他們儘量不吃不喝,在裡面能夠堅持儘可能長的時間,有的6個小時,甚至9個小時。當然,我們不提倡這種方法,但這確實是醫務人員的無奈之舉。
有倡議讓把N95口罩留給一線的醫務人員,普通的老百姓佩戴一次性的醫用口罩或者醫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這個問題怎麼看?
我們倡議大家合理使用,特別是在當前抗擊肺炎疫情如此關鍵、如此緊張的階段。對於不同風險人群的防護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編寫了一個指南,對於口罩佩戴使用的原則,主要是把口罩分為四類。
一類是一次性使用的醫用口罩,這種口罩推薦給公眾在非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使用,比如交通工具,或者在大街上行走,這些都屬於非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我們戴一次性使用的醫用口罩就可以了。
第二種是醫用外科口罩,這比剛才前面提到的一次性醫用口罩防護效果還要好一些,這些主要是推薦給發熱的,或者是懷疑的,包括公共運輸的司乘人員,還有計程車司機,環衛工人,公共場所服務人員等等,在崗期間佩戴。
第三種是N95口罩、KN95的口罩,還有以上的顆粒物防護口罩,對於一些更細小的顆粒能濾過,大顆粒就濾過不了,這個防護效果比前面提到的兩種更好一些,這些主要是推薦給公共衛生人員進行現場調查採樣和做實驗室檢測,做核酸病毒檢測的人使用,公眾在人員高度密集的場所或者是密閉的公共場所也可以佩戴。
最後一種是叫醫用防護口罩,這個是最高等級的專業用的口罩,推薦給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以及確診的患者在轉移時佩戴,因為給患者戴什麼樣的口罩也很重要,我們要求在發熱門診發現發熱的病人也要給他提供一次性的醫用外科口罩,這個是推薦給紅區裡面的醫務人員使用。
來源:中國網
編輯//孫麗敏
責編//康軒山